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思考
——基于江苏省宿迁市调查研究
2014-12-03李苏玲
李苏玲
(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宿迁 223800)
人力资源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有着强大的带动作用,能够引发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和改进。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急需与区域社会相适应,与产业经济相衔接,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拟在分析江苏省宿迁市专业结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和宿迁市现有产业结构及其走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几点思考。
一、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建有高职院校,这种区域性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
(一)合理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服务面向上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主要立足于本区域,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社会需求,不仅符合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同时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适应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高职院校的生存
区域经济的需求既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需要高职教育人才不断输入,产业规模大,人才的需求就越旺盛,那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就会越广,高素质人才的纳入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保障,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走向紧密。
二、宿迁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宿迁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基本状况
宿迁自1996年建市以来,高职院校数由原来的5所增至现在的7所,专科专业设置由原来的9种增至现在的32种。
1996年与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高职专业设置及变化情况对比
从上表得出,目前江苏省宿迁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覆盖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大多数专业门类,近年来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招生涉及机械、电子、财经、化工、纺织、土建、计算机、文化教育等几十个专业。高职专业总数有所增加,制造类、土建类、财经类增长较为迅速,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呈现稳步发展趋势;另外,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旅游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和法律类产生负增长,其中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法律类两大类的专业已经停办。
(二)宿迁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各院校间专业设置重复严重,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算机大类、会计、土木大类等专业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专业点,由于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同时各学校之间缺乏互相调剂的机制,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其就业情况也就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宿迁整体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专业设置缺乏市场需求的整体性分析
宿迁四大支柱产业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中只有与机械电子相关产业的专业,其他三个支柱产业没有一个有对应的专业(宿迁到2020年,在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领域培养开发紧缺急需专门人才12万人)。同时高职专业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也较少,而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大大高于第三产业在宿迁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极易造成此类专业毕业生的供大于求。此外,在宿迁市没有开设占有较大比重的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环保轻纺类等相关的专业。
还有,部分学校脱离自身的办学条件如师资队伍、实训场所和设备等方面的不足,盲目追逐热门专业或者直接移植其他院校的专业,功利色彩较重,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难以就业。
3.专业设置脱离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就目前宿迁市7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而言,出现与产业、行业和社会有关联系不足等现象。根据学校办学的历史背景,没有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对宿迁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分析模糊等。这种现象造成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脱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就业岗位脱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失业”等状况。
三、江苏省宿迁市的产业结构及分析
(一)江苏省宿迁市的产业结构
根据《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状况: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42.4:31.6;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7.9:47.5:34.6;根据《宿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6.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228.71 亿元,增长 4.3%;第二产业实现 713.18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实现574.88亿元,增长12.0%。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较上年提升0.5个和0.3个百分点,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1:47.0:37.9。
1.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2012年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2.84,比上年提高35.4个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0.47亿元,增长36.2%;实现利税 321.82 亿元,增长 47.4%。其中利润226.80亿元,增长46.8%。
2.支柱产业优势明显
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在2012年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其中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8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1%。机械电子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
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
(二)江苏省宿迁市的产业结构分析
1.江苏省宿迁市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从《国际上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指标》中的产业结构判断: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二产比重高于三产,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2.第二产业的比重有待增加
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来看,推进第二、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仍是现阶段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宿迁是江苏省建地级市最晚的城市,成为了江苏的经济洼地,在2012年月江苏省对外公布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勾勒出江苏第二个“率先”的恢宏蓝图。江苏省能否如期实现基本现代化指标,要看江苏省经济洼地苏北地区,其中,宿迁的发展是关键[3]。第二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第二产业的比重有待增加。
3.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
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仍然为宿迁市四大支柱产业,同时根据《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宿迁将做大做强“千百亿”产业。以大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新兴产业三个“千亿级”和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大支柱产业仍是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
上述对江苏省宿迁市产业结构的分析是宿迁市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动态适应区域经济的专业设置原则
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我调适,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切实了解区域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目标,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机制,共同参与重大办学决策和管理,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
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同时,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实践的需要,跟踪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总体趋势,通过建立自我调整机制,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和专业设计,保障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机制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看,校企合作行为同样是经济行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根据受益原则,企业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和参与者。通过订单培养、企业进校建立实景工厂、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实施、设立奖助学金、校企联动引企业文化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方式,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就职业教育而言,提供教育服务的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因此,在“互利”和“双赢”中强化校企合作行为,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合作动力不足的弊端。
高职院校应吸引和引导企业、行业参与,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针对就业岗位群进行技能训练,构建贴近专业特色的合作办学模式。当然,开展校企合作,选择企业是关键,只有该企业的核心技术与产业化对接,才能代表着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也只有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通过联合招生、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和学生就业方面,高职院校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新机制。高职院校只有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才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地位
为了避免专业设置的随意性、重复性等限制,专业设置在高职院校提出的基础上,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统筹区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时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教育性劳动关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1]宿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suqian.gov.cn/sqapp/nrglIndex.action?type=2&messageID=ff8080812fa14e08012fbdbb4e32 16cd.
[2]宿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my12340.com/article.aspx?ID=2547.
[3]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EB/O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2/10 -24/4274192.shtml.
[4]徐健.校企合作: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