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需求分析*
2014-12-03张新明
陶 娜 ,张新明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协同教育被国际学界认定是提高教育效果、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1]其本质是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起来,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享信息与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教育,从而改善亲子、师生以及社群关系,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成功的协同教育已经离不开技术的支持。[2]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网络系统,开辟了“家校合一、以人为本”的新环境。近十年来,我国的协同教育如火如荼地展开,支持协同教育的平台也层出不穷。可见协同教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各界对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受到一些学者的评判。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显现并非由于支撑协同教育平台的技术墨守成规,而是对协同教育支撑平台的需求研究未能与时俱进。以“协同教育需求”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1999-2013年的文献数据进行题名检索,获得关于协同教育需求分析的论文甚少。因此,本研究综合于文献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的基础上,编制适合家长、教师和社会教育人员的调查问卷,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从内容需求、功能需求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需求进行探讨,旨在为新时期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规范建设与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在应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国内外协同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特地加入德尔菲法的应用,分析、综合出影响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效果的要素。根据要素制定问卷与访谈提纲,采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不同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对参与协同教育的三大主体——家长、教师与社会教育人员进行抽样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利用SPSS 20数据处理软件,结合软件工程数据分析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从支撑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内容需求、功能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的基础上参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编制了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接受测试群体的基本信息,包括:身份、年龄、性别、学历、家庭所在地的类型等。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的调查,分为协同教育现状、对待协同教育的态度、协同教育的需求、协同教育方式选择以及影响协同教育的因素五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
(三)调查问卷的检验
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与问卷试测的方式提升调查问卷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测量问卷的效度,测得KMO的值为0.695;Bartlett球体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01.253,拒绝零假设,适合做因子分析。P=0.000<0.001,保证了该问卷的良好结构,即所测量到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所想要考察的内容。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协同教育的现状
1.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人员对协同教育的认同程度。
表1 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人员对协同教育认同程度的差异性方差检验
数据统计得出,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怎样作用?”的问题上,家长中70%认为“非常有意义”,剩余30%认为“有意义”,教师中100%认为“非常有意义”,社区教育人员中63.6%认为“非常有意义”,剩余“36.4%”的认为“有意义”。表1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人员对待协同教育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如表1,显著性均大于0.05,表明三者对待协同教育的态度不存在差异性。结论是,100%的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人员认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意义,高达71.9%的认为是非常有意义。可见,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人员对协同教育的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认同。
2.对支撑协同教育技术方式的选择
表2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支持服务的网络平台您愿意加入吗?”与“您对当前的协同教育现状满意吗?”的交叉表
数据统计得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方面被应用得最为广泛,尤其是电话、短信联系,高达87.72%的人通过此方式参与协同教育。然而63.1%的人同意“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电话以及手机短信的方式与家长单独一一交流”,一名被访问教师说“有家长打电话给我,我正在上课,没有办法接听。”也有不少家长反映,教师发给自己的短信是群发的,涉及自己孩子的很少。可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协同教育中信息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的采纳,但是电话、短信联系的方式仍然存在不足。
从表2中,可以得出93.0%的人愿意加入协同教育的网络平台,也有38.6%的人对当前的协同教育不满意。但是这38.6%的人中非常愿意以及愿意加入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人占了86.4%。这说明,绝大多数人愿意加入协同教育的网络平台,这其中还包括了对协同教育现状不满的大多数人们。可见,尽管对当前协同教育现状不满,但是出于对协同教育意义重大的认同,他们仍然愿意尝试加入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为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分析清楚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参与者们的需求,从而使协同教育获得更大的满意度。
(二)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内容需求分析
表3 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人员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内容需求的差异性方差检验
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内容需求频数描述:学生在校表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思想状况三项个案率均超过68%,并且明显高于兴趣特长、身心健康、个性和人际、最新教育动态、通知班级或学校活动安排与知识和方法,表明此三项受到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参与者的高度关注。用方差分析法考察协同教育参与者基本信息,从表3的显著性(显著性<0.05)可以看出,对于最新教育动态的需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教师多需求此项,而家长则少关心此项。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家长与教师、社区教育人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少,教师与社区教育人员更加关注此项。
因此,学生在校表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思想状况应该作为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内容设计的主要板块。然而,对不同身份参与者进入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时,应该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设置内容。
(三)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用方差分析法考察协同教育参与者基本信息,获取其中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的特征。得出结论:关于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方面,参与者的身份、学历以及所处地域方面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唯独在校务公开与拥有个人空间这两项上,不同年龄的参与者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功能需求不同,如表4。
表4 年龄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的差异性方差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25-35岁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参与者比45岁的参与者更加需要校务公开与拥有个人空间,呈现出了显著性的差异。根据问卷回收的数据统计得出,在调查问卷中列举的12项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功能中,发布相关通知和家庭作业;提供学生在校表现信息;家长留言评论;校务公开;注册和登陆;设立教师、家长、社区论坛;学生作品展示;提供家庭教育知识资源;与其他家长交流分享教育经验和心得9项的个案需求率均超过50%。
可以归纳出协同教育网络平台要为参与者提供以下功能模块:注册与登录——记录参与者的信息;资讯区——发布通知、家庭作业、校务、学生在校表现、学生作品展示;信息区交流平台——设立教师、家长、社区论坛,家长留言评论,提供家庭教育知识,与其他家长交流分享教育经验和心得。其他功能可以以插件形式根据用户选择性开通。
四、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未来展望与总结
协同教育的发展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分阶段进行,在满足当前参与者需要的同时,也要把视野放得更加长远。基于网络平台的协同教育顺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与协同教育的其它形式相比拥有一些突出优势,同时也要克服影响协同教育进行的一些因素,将“您选择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主要看中什么?”与“您觉得影响协同教育的因素是?”进行交叉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参与协同教育者希望获得丰富的交流和共享信息,但是另一方面却由于工作繁忙、家长文化程度以及学校更重视升学率的影响。可见,协同教育意义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原因影响。辩证来看,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推行受到上述因素影响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必须大力发展,在发展中克服与改善上述不利影响。
第二、影响协同教育的一项主要因素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信息的互通。而且,协同教育通道是多样性的,单一通道很难达到效果,为了提高通道的效益,各种通道必须综合利用。[3]因此,协同教育网络平台要提供给用户贴近需要的信息以及交流的多种方式,例如搭建整合多种交流形式如交流论坛、电话在线答疑、以及QQ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
第三、社会教育是协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发现已经有不少社会力量参与到协同教育的工作。但是,这些社会力量并没有与学校、家庭有机地整合起来,通常各自为营。然而,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是三者形成合力的优质契合点。社会教育人员可以在同一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上,为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袋,记录学生在校、在家以及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并组织社会教育活动。
[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11-12.
[2]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8 -10.
[3]刘繁华.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