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现状与改进策略*
2014-12-03王燕
王 燕
(陕西省西安市西铁第二幼儿园,西安 710054)
对“提问”这一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提问必须以问题为中介,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儿童思考或回答,以促进儿童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1]幼儿园教师的提问就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园教学目标以及幼儿学习的需要,通过言语和体态语言设置问题情境,以引起幼儿反应、启发幼儿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问数量多但质量低
当前教师的提问多以考察幼儿记忆力的封闭性提问为主,许多问题只是简单的“好不好”“对不对”,对幼儿的思维构不成挑战。教师过多进行低层次的提问,容易使自身的主导地位变成主体地位,幼儿也会渐渐对教师产生依赖,日益养成不开动脑筋的习惯,最终导致问题意识的丧失。
(二)提问目的性不强
有的教师提问漫无目的,缺乏内在联系性或逻辑严密性;有的教师存在着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简单地认为只要向幼儿抛出问题,就是“启发式教育”,而没有思考问题是否有意义。比如“你做的是什么?”“你看了吗?”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教师随意说出的,只会得到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达不到应有的引导、启发的作用。
(三)幼儿回答机械,教师忽视理答
在活动中,教师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调动课堂的气氛,会频繁采用“齐答”的方式,虽然这样做看似每个幼儿的应答机会都均等,但是真正思考之后再回答的仍然是那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幼儿,其他幼儿通常只是“跟风”回答,并没有进行思考。
理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应和处理,是提问的重要环节。在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馈中,教师多采用模式化肯定,也就是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模式化肯定,如“哇,你真棒”“棒棒棒,你真棒”之类的模糊性语言,不利于幼儿对正确答案的把握。因为许多幼儿虽然知道自己答对了,但是不知道具体对在哪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通常也只注意了结果的“对”与“不对”,而忽视了对幼儿思考过程的评价,或是简单加以斥责、转移话题、不予理睬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挫伤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较短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提问后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太短,很多幼儿茫然不知所措,而教师已经在示意他坐下了。此外,还有很多教师没有注意追问时间的适宜性,在幼儿对教师的提问还没有构思好的情况下,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直接给出答案,或者让别的幼儿回答。这不仅没有发挥提问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作用,而且容易挫伤被老师示意马上坐下的幼儿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问前做好准备,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师如果对活动中的关键问题事先做好准备的话,提问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准备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好主要问题。[2]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随意提问,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就不好。通过幼儿园课题组的培训,教师通过课前的详细准备,所提问题的效果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问这个问题。“问题是支持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工具”。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做的第一个决定应该是确定这次活动要教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选择提问的类型和方式。教师虽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但是对于问题所要起到的作用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也会容易流于提问的表面,而不能发挥所提问题对幼儿思维的启发作用。因此,在提问时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次活动或者在这个环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复习已有内容,为下面的新知识奠定基础,还是要启发幼儿的思维。只有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才能正确选择提问的类型和方式。
(二)适当减少问题的数量,提问语言清晰,指向性明确
已有研究发现,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数量偏多,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3]因此,要想提高教师有效提问的效果,需要适当减少提问的数量。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思维,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和幼儿的实际经验与兴趣来设计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稍高于幼儿现有的实际水平,但又要让幼儿在思考或教师提示后能回答出来。教师提问也要设计好问题序列,如采用递进式问句系列: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渐达到预设的目的。另外,教师要注意通过问题的形式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的发展,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提问才更有效。
教师提问时应使自己的提问精炼恰当,语言措辞简练。[4]提问语言要具有如下特点:语言简练、明确,与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相符合;问题表述不复杂,不是模棱两可的,而是重点明确、语义清晰的;问题与活动内容相关,问题指向性明确,不含糊。
(三)恰当运用提问方式,整合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像、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地回答。封闭式提问指教师针对幼儿学过的内容、生活中简单的知识或具体事实进行提问。这类问题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答案,它要求幼儿朝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儿只需回忆所学知识、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就可以回答。
开放式提问更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但是幼儿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较长时间思考,学习组织语言。若频繁使用此种提问,将使教学进度减慢,不利于目标的推进。反之,封闭式提问则显得省时高效。教师运用此提问可在短时间内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有助于推动教学目标。但封闭式提问需要教师通过思考、斟酌将其子类型进行有效的整合、提炼,同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当今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由于教师更注重幼儿在认知领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小衔接日益提上日程,家长也更为关注孩子在知识层面的增长,而复习式提问恰好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由此导致在封闭式提问中,复习式提问所占比例又是最高的。教师运用此提问可以在短时间内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就有利于教师引导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为幼儿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总之,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运用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提问方式。
(四)提供适当的候答时间,进行适当的反馈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条件以及问题性质来选择适当的候答时间。[5]教师等待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来决定,提出高层次问题,等待时间就应较长;提出低层次问题,则等待时间可以缩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有提问。事实上,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教师的提问更多来自幼儿外部,而幼儿的提问却是发自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有效的反馈。教师应增加对幼儿有针对性的反馈,而不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对或错”的简单甚至想当然的判断。教师应使自己的反馈多样化,在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应进行有效评价和适当鼓励,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称赞,并减少对幼儿回答的习惯性重复。在幼儿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可以适当重复或重述问题。在幼儿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提示,一般不应直接补充或给出答案,而应引导幼儿自己回答。在幼儿对提问没有任何反应时,教师应有能力处理这种沉默,及时发现其中的原因,并给予有效的引导。
总之,提问不只是抛出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完整的循环上升的过程。[6]虽然提问的程序是一样的,但每个环节中的问题所指向的幼儿思维的难度应是逐渐上升的,是一个让教师与幼儿逐步走向深入对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
[2]曹建萍.幼儿教师的奖励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杨继英.幼儿园教师提问行为及其观念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李娟娟.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2).
[6]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