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科知识语义观视域中的实词义研究

2014-12-03谭福民

外语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客体词义语法

谭福民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

百科知识语义观视域中的实词义研究

谭福民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

在百科知识框架内,语言知识是基础,语境意义是关键。概念意义可分解,结果便是义素;某个义素若被突显和语境化,义面由此而生。义面经过反复使用后可固定下来,于是概念意义被引申,家族相似性的中心意义链开始形成,最终词的多支系家族相似性意义范畴由此产生。

静态实词义;动态实词义;义面;家族相似性意义范畴;百科知识语义观

百科知识语义观认为,概念知识体系构成语义基础;语义学和语用学没有原则性区别,百科知识有结构层次,百科知识性的意义和语境意义有区别,词是百科知识的入口,百科知识是动态的。百科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语境知识。百科知识也可划分为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相对)、类属知识(与具体知识相对)、内在知识(与外在知识相对)和特征知识(与非特征知识相对)(Evans & Green 2006:215-19)。把概念意义、义素、义面、多义性、语法意义、修辞意义放在百科知识框架里,作为一个连续统描写和解释,可能会更充分和成体系一些。

1 静态实词义:语言知识复合体

静态实词义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或它们之间关系进行主观感知、认识并加以概括而在意识中形成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首先要以事物、现象、关系为基础,从而形成复合体的主要部分(概念意义);其次,这种反映也会体现人对杂乱无章的事物、现象、关系等的抽象、综合,还体现人的感知、认识、概括的主观性特征,从而形成复合体的两个侧面部分(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简言之,一个词项一经承载一个概念,就具有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经过反复使用又产生修辞意义,且都成为语言事实、语言知识、百科知识或者都是百科知识性的意义。

1.1 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复合体的主要部分,是理性意义,同词表示的概念或客体的知识密切相关,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反映,一个概念意义概括一类客观现象。例如,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中的sun表征的概念意义为:a heavenly body which gives off light, heat, and energy(张维友 2000:87)。这个概念意义呈现客体知识的3个方面:BODY,HEAVENLY和GIVE OFF LIGHT,HEAT,ANDENERGY. BODY和HEAVENLY是内在知识,同时是类属知识,但不是常规知识;GIVE OFF LIGHT,HEAT,ANDENERGY属特征知识,但不是类属知识和常规知识;第三个方面又有3个方面:LIGHT,HEAT和ENERGY,它们都是类属知识,前两个还是常规知识。概念意义可发展演变,因为社会在发展、知识在变化,因而可划分出不同类别的概念意义;概念意义也可逐渐消失,结果其载体——某一实词的意义可能虚化,随之指称功能丧失,转而只起语法作用。

1.11 类别

以概念意义为标准,有些词只有一个义项(单义词);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有关联的义项(多义词)。一个词刚出现时,只是用作一定客体的名称,因而总是单义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扩容,逐渐获得新义。一词多义是概念意义语义成分变化、增减的结果,也可说是客体知识面升格为语言知识体的结果。从不同角度看,“概念意义有原始的与派生的、基本的与非基本的、中心的与次要的、自由的与受限制的4种区分”(陆国强1983:90-95)。

1.111 原始与派生

从发生学角度或客体知识面升格为语言知识体的角度看,概念意义有原始与派生之分。原始概念意义指词产生时最初的概念意义,是关于客体的最初知识,大多有一个以上的面;派生概念意义是最初的或原有的概念意义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变化而产生的,也即最初知识的某一方面被突显并语境化,然后经反复使用固定下来,升格为语言知识体。例如,英语dog最初指“狗”,然后“犬科动物”(突显类属),接下来“公狗”(突显类属,更为具体),再接下来“男人”(突显特征,即作为宠物而后家庭成员)、“禽兽般的人”(突显内在的属性,即卑鄙)、“(服饰的)浮华”(突显特征,即作为宠物而受到主人的装扮)……(廖光蓉 1983:152-155)。概念意义发展变化,所附加的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也会随着改变。例如,“狗”义附带“可数”语法意义;“犬科动物”、“装出的阔气”两义附带“不可数”语法意义,前者含有集合概念,后者是抽象概念;“男人”义附带中性色彩,而“禽兽般的人”却附有贬义色彩。可见,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以概念意义为基础,不能随形走,只能随概念意义走。从历时角度看,由于知识面是变化的,因此概念意义是动态的,词的多义现象是必然结果。

1.112 基本与非基本

根据阶段性使用频率或从常规百科知识角度着眼,概念意义可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种。前者是多义词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概念意义,也即客体知识的常规部分或类属部分,反映一定社会在一定阶段日常生活或日常工作必需的事物、最基本的行为和最普遍的性状,它们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后者可包括客体知识专业(内在、特征)甚至类属的部分,其全民性和稳定性不及基本概念意义,用于较小一些范围。当然,两类概念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以exchange为例:(1)交换,(2)交流,(3)转换,(4)交谈,(5)争吵(基本义);(6)交火,(7)电话局,(8)电话总机,(9)交易所,(10)专营店,(11)消费合作,(12)兑换,(13)兑换手续费,(14)汇兑,(15)外汇,(16)汇价,(17)汇率,(18)贴水,(19)[-s](在票据交换所交换的)票据,(20)[-s]汇票,(21)职业介绍所,(22)刊物交换,(23)从报纸翻印的文章,(24)换子,(25)双方同意进行交换的契约(非基本义)。结合阶段性和连续性看,专业知识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常规化趋势;非基本概念意义的使用范围各不相同,例如,从(12)到(20)用于金融领域,(24)和(25)使用范围最小,分别用于棋类和法律领域。

1.113 中心与次要

着眼于使用范围的大小或专业百科知识角度,多义词的概念意义可分为中心与次要两类。中心意义是某个使用范围的基本意义,相对于另一个使用范围就是次要意义。基本意义一定是中心意义,中心意义不一定是基本意义。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常规化,中心意义可能成为基本意义,而且这种转换可能是开放的。次要意义由中心意义发展演变而来,目的是表征另一种专业知识。中心和次要是相对的,仍以exchange为例。在日常生活中,(1)“交换”是中心概念意义;在商贸领域,(9)“交易所”是中心概念意义;在金融界,(15)“汇兑”是中心意义;(9)和(15)相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次要概念意义。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经贸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业的服务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汇兑”这一概念意义有可能越来越常用,成为中心概念意义和基本概念意义。

1.114 自由与限制

根据是否受制于语言结构中其他语言要素或概念意义使用(与其他词组合)的知识,概念意义可分为自由的与限制的。这种划分的实践意义比较重大,关涉到我们是否能把一个词与其他词进行正确组合。自由概念意义搭配自由,不受制于语境中的其他语言要素,如give me/you/him/ a pen/pencil/book/newspaper/ cup of tea中give的概念意义是自由的。限制概念意义受制于语境中其他语言要素或某一个结构框架,如give somebody six month’s labour/a life sentence中give只能与labour和sentence等词搭配才能获得“作出(判决等)”的概念意义。“鹤”只有在“鹤立鸡群”中才具有“才能或仪表突出的人”之义。这里的概念意义都是限制性的。

概念意义的知识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客体知识的各个方面,1.111至1.113就属这一类;另一类是关于概念知识的知识,如1.114。在一般人的大脑中很难系统储存某一个词项的诸如从原始概念意义到第一个派生概念意义再到第二个派生概念意义……更不用说一网络一网络的了;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基本概念意义或中心概念意义(客体知识的常规和类属部分)最有可能在人脑中得到表征,储存。

1.12 概念意义虚化与实词转化为虚词

概念意义虚化指词的概念意义逐渐消失或者客体知识越来越抽象,如give a jump/look中give表示与名词jump/look相应的单独行为或短暂动作;实词转化为虚词指词的概念意义或客体知识完全消失,变成语法构形成分,如A: Does he know it? B:He doesn’t. 此处,do帮助动词know构成现在时的疑问式和否定式。“概念意义虚化与实词转化为虚词表现词的功能转变”(Hopper 1993:)。一个具有概念意义的载体一般会附带语法意义,而一个语法形式一般不会有概念意义,但是有些可追溯到它的概念意义基础。

1.2 语法意义

复合体的侧面部分之一——语法意义是词项在结构中的位置和与其他词的关系以及它同客观现实的关系,还包括人认为其指称的客观现象具有某些特性。这些都主要决定于概念意义,是在概念意义基础上更高的概括和抽象,不是理性物质意义,而是分析综合一类一类客观现象后抽象出来的关系意义。与实词有关的语法意义包括类、性、数、格、人称、及物性、比较级、最高级等范畴和词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功能意义。例如,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中sun是名词、第三人称、单数;是阳性,若用人称代词复指只能用he;在句中与动词rise发生联系,作主语兼主位;与冠词the发生联系,作中心语,受其限定。虚词具有语法意义,上句中的in表示rise和east的关系。虚词与语法后缀等的语法意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语法意义主要是类属知识,是关于客体知识的知识。

1.3 修辞意义

修辞意义是语言知识体的另一侧面,是词项的附加色彩,“反映人对客观现象的主观态度,包括表情色彩和联想色彩”(王德春 陈晨 2001:222-223),是内在知识和特征知识的综合,是关于客体知识的知识。

1.31 表情色彩

表情色彩又可分为感情色彩、态度色彩、形象色彩。

(1)感情色彩:它有褒义和贬义之分,而且相互对立,各自与中性色彩对立。具有感情色彩的词义体进入话语后同语境相适应,可表达概念意义并附带感情色彩。例如,某人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拿走他的财物并占为己有。对此,人们持鄙视态度。这种客观现象和社会法律道德体系标准决定人们的这种主观态度,它们结合起来后反映在语言中就使其载体有可能具有一个知识体,如:A:Is he a good boy? B: He often steals.

(2)态度色彩:分庄重、谐谑、强直、委婉、尊敬、谦虚等几类。其中,庄与谐对立,直与婉对立,敬与谦对立;它们各自与一般态度对立。例如,夫人具有庄重态度,妻子具有一般态度,老婆具有谐谑态度……(王逢鑫 2001:198)夫人的庄重态度以概念意义为基础。据《现代汉语词典》,夫人最初的概念意义为“诸侯的妻子”,到明清引申到“一二品官的妻子”。在庄重态度、委婉态度的比对下,才有自己的对立面谐谑、强直。

(3)形象色彩:随概念意义而生的各种形象性。同一个概念,可以用笼统或一般方式表示,也可以用具体形象方式表达;但两者在表达概念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上很不相同。后者往往联系着一个特定事物,有内容细节,足以引起听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直接感觉,因而就具有形象色彩。例如,throw stones at与attack比起来则具有形象色彩;风声与消息、包袱与负担相比之下,前者具有形象色彩。可见,概念意义仍然是形象色彩的基础。

1.32 联想色彩

联想色彩由概念意义派生。从联想方式看,可分为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

(1)直接联想:指直接根据概念意义载体指称的客观现象的某一属性产生的联想,例如:1)根据预兆属性,如west wind→warmth;2)根据功能属性,如coffin,mortury,crematorium.这种联想色彩跟概念意义密切相关。

(2)间接联想:通过语音中介而产生的联想,又叫谐音联想。汉民族有倒贴福字的习俗,因福倒音谐福到;从福倒到福到是否有联想色彩仍然取决于后者的概念意义。

2 动态词义:百科知识复合体

一个动态词义由语言知识复合体和义面或语境意义构成。上文已论述语言知识复合体,本节主要谈义面或语境意义,从意义成分分析法开始。

2.1 意义成分分析法

分解一个概念意义便得到意义成分或义素,这种分析方法叫作意义成分分析法。义素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意义的微观层次和客体知识的一个面,一般是类属知识。概念意义由一组义素构成。只要有一个义素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如果一个词义被另一些词义包含,那么这些词义就构成一个词义场,它受制于一个共同义素,即所有的词所包含的那个义素,如colour与 red, yellow, green, blue, black, white, grey, purple等构成colour词义场,colour是上义词,其他的都是下义词,上义词和下义词都具有义素COLOUR. 意义成分分析法应用性较强,比较熟悉的应用领域有述谓结构、意义特征、意义关系;“对词进行分类、对比,找出词的共同义素及区别义素,同时通过意义成分定义将词与词的意义关系表达出来”(林汝昌 李曼珏 1993:227)。以应用于词与词的意义关系表述为例,同音词是语音相同、义素无关的词,同义词是具有相同或相近义素的词,反义词是既具有相同或相近义素又具有相斥义素的词。

2.2 义面

在静态分析意义成分基础上,若再动态分析意义成分在言语中的作用,就会发现意义成分也能成为语境意义。所谓义面,“就是语言知识复合体概念意义的某个组成部分(义素)被突显、语境化或规约化后能独立使用的意义单位;义面是概念意义的一个能辨认得出的义素,能参与构成一个心理上的完形,但不能归并于某一个上位范畴”(Croft & Cruse 2004:116); 它在很多方面和整体概念义类似,例如,载体(形式)一样,语法意义、修辞意义也可能一样。义面的发现和确认可以把对概念意义、义素、语境意义、多义性、修辞意义、语法意义等的描写、分析和解释统一在百科知识语义观的理论框架里。

一个义面一开始还不是多义现象,如果经反复使用而固定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派生概念意义。bank(银行)的义面作用如下:① The bank was blown up;② It’s a friendly bank;③ The bank was founded in 1597. bank的概念意义分解后可获得3个义素或称有关BANK知识的3个方面:[PREMISES(经营场所)]、[PERSONNEL(员工)]、[INSTITUTION(机构)]。在①中,bank被blow up(爆炸)语境化,因而只能是义素[PREMISES(经营场所)]被突显,这样bank就只承载其概念意义的一个义素或称一个方面,简称义面;若要在心理上构建BANK的完形需要这个义素的参与,但它没有上义词,bank不能归并于LOCATION(场所)之下;这就是概念意义的一个义素与概念意义整体的差异,代表整个概念意义的bank有上位词,即financial institution(金融机构);在这一点上②③的情况也一样。

但是,不仅仅是概念意义的义素语境化后突显可成为语境义,一个概念意义附带的某一个修辞义或语法义作为整体若语境化、突显也可成为语境义。例如,英语hegoat(雄山羊) 中的he,其概念意义的主要成分被丢弃,突显的是依附概念意义的语法义中的阳性。这样的语境义不可能固定下来而成为一个概念意义,或者说关于客体知识的知识的某一个面不可能升格为知识体;英语he的概念意义不可能与masculine gender同义。

3 家族相似性意义范畴

多义词包含既具有相同义素又具有不同义素的几个概念意义,多义词可构成一个意义范畴或语言知识体网络。Taylor认为这样的意义范畴不是“核心意义论”中的单一中心范畴,而是多核心(多中心)或多原型范畴,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连接在一起,因而由词的多义构成的意义范畴可称为家族相似性意义范畴(Taylor 1995:99-109)。通俗地说,A→B→C→D…是一个家族相似性意义范畴,因为B与A相似,C与B相似,D与C相似,但是D与A并不一定相似。在百科知识语义观框架内也可以这样描述:语言知识体A的有关客体a知识的某一方面升格为语言知识体B,语言知识体B的有关客体b知识的某一方面升格为语言知识体C,语言知识体C的有关客体c知识的某一方面升格为语言知识体D……客体d与客体a相差可能会很远。

意义成分分析法还提供描写家族相似性意义范畴形成的一种可靠方法。一个词从原始概念意义派生出新义、从基本概念意义派生出非基本义、从中心意义派生出次要意义,实际上就是改变或增减原始、基本或中心概念意义的义素。换言之,把客体知识的面升格为体,或增加或减少客体知识的面。有以下几种情形:1)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增加,词义缩小;2)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减少,词义扩大;3)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改变,词义既未缩小也未扩大,只是意义范围平行移动;4)保留原有的若干限定义素,中心义素改变,词义转移。所谓中心义素不变,也即客体知识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反之,中心义素改变则意味着客体知识的本质属性改变;所谓限定义素就是客体的特征知识。Ungerer & Schmid提出多义词构成的语义范畴中的“原型分裂”和“原型转换”两个观点。前者指原型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与前述的1)相当,也即客体的本质属性知识的各个面独立为语言知识体;后者改变一个范畴的中心特征,相当于前述的4),也即客体的本质属性知识整体被切换(Ungerer & Schmid 1996:266)。

但是,意义成分分析法忽略一个事实:有些派生引申义并非直接源于原始义或基本义,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与其建立联系。一个概念意义的义素或者一个客体知识的面若超过两个,家族相似性的趋向或者中心意义链的走向应该不会单一,因为从共时和历时角度看,前述的1)、2)、3)和4)都有可能同时发生或存在。

4 结束语

一个动态词义是一个百科知识复合体,由概念意义、语境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构成;概念意义和语境意义关系到客体知识,而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是关于客体知识的知识;概念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是一种心理表征,语境意义是动态的。概念意义可分解(客体知识有多个面),得到的结果便是义素(客体知识的一个面);某个义素(客体知识的某个面)若突显和语境化就会产生义面或语境意义,义面经过反复使用后有可能固定下来或者客体知识的面升格为语言知识体,于是概念意义就被引申,家族相似性的中心意义链由此开始形成,最终词的多中心意义结构(多支系的家族相似性范畴或更为庞杂的百科知识复合体)由此产生。一个概念意义的引申实际是它的义素改变(客体知识的面升格为语言知识体)、义素增减(客体知识面的增减)的结果。概念意义是词义创新变化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客体知识的某个面,才可能独立为一个语言知识体、一个词义。

薄 鸣. 词义和概念的关系问题[J]. 中国语文, 1961(8).

葛本仪 刘中富. 动态词义分析( 汉语词汇论)[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廖光蓉. 文化词概念框架——狗(dog)个案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林汝昌 李曼珏.语义学入门[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王德春 陈 晨. 现代修辞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许国璋. 论语言和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张维友. 英语词汇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Croft, W. & D. Alan Cruse.CognitiveLinguis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Evans, V. & M. Green.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Halliday, 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mold, 1994.

Hopper, Paul J. & E. C.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Saussure, F.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Taylor, John R.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Ungerer, F. & H. J. 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 London: Addison Welsey, 1996.

【责任编辑孙 颖】

AStudyonContentWordMeaningfromthePerspectiveofEncyclopaedicViewofMeaning

Tan Fu-mi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Within the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the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grounds, and the contextual sense is the key. The conceptual sense can be segmentalized, the result of which is semantic elements. If a certain semantic element is profiled and contextua-lized, it would give rise to a facet. The facet may be well entrenched after being repeatedly used, and the conceptual sense will be extensed, then a family resemblance meaning-chain begins, finally a multi-branch family resemblance meaning category will be formed.

static content word meaning; dynamic content word meaning; facet; family resemblance meaning category; encyclopaedic view of meaning

H030

A

1000-0100(2014)03-0065-5

2012-12-04

猜你喜欢

客体词义语法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浅议犯罪客体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