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语法表达中的主观化问题*

2014-12-03

外语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主观性副词主观

李 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 315800)

英语语法表达中的主观化问题*

李 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 315800)

本文通过实例讨论英语语法标记、语法搭配和语法结构的主观化问题,力求对现有研究有所帮助。研究表明,考察语言主观化问题须要对语言主观性现象作历时研究;语言主观化是语言自觉性和自治性的产物,它深刻影响甚至主导说话人的认知过程和言说方式。

语言;英语语法;主观化;主观性;说话人

1 引言

主观化问题是近年来语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观化研究起源于对语言主观性的认识与反思。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主要是考察语言中的“说话人形象”(李洪儒 2005,2013),从而通过研究语言揭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言性存在。语言的主观化就是语言在历时演变进程中通过语用、语义、语法、结构、形态等手段使其主观性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相关研究涉及汉语、英语、俄语等多个语种和不同研究方向。目前,我国语言学界对汉语的主观化研究最为细致深入,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对它的嬗变与发展更加熟悉;并且,汉语研究通常能够获得便捷的研究途径和充足的研究素材(高名凯 2011);而对于英语等外语,主观化问题的相应考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对其演历及发展脉络的生疏。尤为重要的是,现有主观化研究主要以词汇为研究对象,围绕语义和语用维度展开,而语法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尝试引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以例证为主要研究手段,简要讨论英语语法表达中的主观化问题。

2 英语的主观性现象和主观化问题

英语的主观性研究较早受到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其中,Langacker(1985,1990)主要关注我们在何种情况下把作为认知主体的说话人当作语义生成的基础。Langacker指出,对所有情景的分析最终都须要通过对话参与者展开。然而,也有一些情况要求在最大程度上通过客观方式进行,即事件和参与者作为关注焦点被置于“舞台”(on-stage)上,而作为“基础”(ground)的成分(话语事件本身及其参与者)却未被描绘和表达,它们就像舞台下的观众。还有其他情况,即把事件的某些方面与作为基础的参与者以及可观察到的部分情景联系在一起。从上述情况展开的共时研究的例子如下:

① a. Vanessa jumped across the table.

b. Vanessa i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Veronica.

c. Vanessa i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me.

d. Vanessa i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Langacker 1990:17-20)

按照Langacker的观点,因为所描述的动作没有考虑说话人-听话人的相互位置,所以①a中的across具有最大程度的客观性。相较之下,①b和①c中的across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因为它并不表达具体动作,而是表达概念构造者(说话人)“为了锁定与参照点相对应的轨迹”(Langacker 1990:18)而追寻头脑图式路径的抽象解析。在①b中,参照点并不是对话参与者;在①c中,参照点是说话人(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参照在这种意义上是“客观的”,即第三人称Vanessa就是被分析为事件参与者的说话人;然而,我们对①c主观性的解析与①b(说话人从不同角度看她自己)是相同的。①d显然比①b或①c具有更强的主观性,这是因为它的参照点是随说话人被识别的。

对于历时性的主观化研究,Langacker把认知模式的发展引入主观性研究中。例如:

② a. They must be married. (meaning ‘Some external force requires them to be married.’)

经过认知转换:

b. They must be married. (meaning ‘It is obvious that they are married, I conclude that they are married.’)

从②a到②b说明认知视角的主观化转换,也就是从对于话语参与者而言是外部的人(或规则)的视角到作为话语参与者其中之一的认知视角的转换。与此相类似,基于认知维度考察英语主观化的例子有很多(Bybee & Pagliuca 1985,1987;Traugott 1989;Sweetser 1990;Kyto 1991;Denison 1993),本文不予赘述。

3 英语主观化问题的语法研究

我们尝试通过讨论be going to, let us和let alone, I think这3种语法表达的主观化演历,分别考察作为英语主观化手段的语法标记、语法搭配和语法结构这3种语法表达方式。

3.1 语法标记be going to

如同①a中的across,③a中的be going to 在句中的原初意义同样是客观的、具体的。对会话参与者的表现是通过go(而不是come)来实现的。然而,类似③a这样的句子,它在最大程度上的客观性就是它所表达的事件所呈现的客观性。与其对比,③b就是主观性的;“为了使表达过程与参照点有相关性,说话人/概念生成者……其思想是沿着某一特定轨迹的”(Langacker 1990:23)。在③b中,参照点是话语说出的时刻,表达过程具有中介性质。③c结构的主观性程度最强,它直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③ a. Mary is going to visit her agent. (progressive motion verb go, purposive to)

b. Mary is going to/gonna visit her agent. (quasi-auxiliary)

c. An earthquake is going to destroy that town.(Langacker 1990:23)

英语语法对be going to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 Perez(1990),Danchev & Kyto(1994)和 Tabor(1994)。调查显示,与 be-ende相对应的be-ing 是初始的,这使问题变得复杂。Denison(1993)指出,直到18世纪末be-ing才是一个真正的助动结构。从was going to演变而来的将来时形式是从会话含义中偶尔发展出来的。临时用法最终变成传统习惯,经过语义化过程,在④a中,情态动词go和非情态动词 sat upon it (deliberated,did nothing about it)在语义上不相符合。例如:

④ a. The council sat upon it, and were going to order a search of all the houses about the town.

b. It seems as if it were going to rain.

c. An accident has been reported on Croc-kett Boulevard. — That is going to be South of Crockett.(Traugott 1989:33)

④a主语或动词有时可能跟语句的目的性不相适应;比如句中出现表达心理经验的动词(hear, like, etc.),而主语是无生命物体并且不能被解释为有生命的,be going to 的主观性在这种情况况下被充分证实。至于④b,虽然be going to 通常被用作表示将来的时态标记,但是,这一语法标记与人的目的和意图的相关性显示,尽管在其发展历史上没有作为情态动词的用法,be going to同样被主观化了。这可以通过④c证实。在④c中,在短暂停顿之后的that is going to be表明,车祸的报道者首次尝试确定车祸地点,并且表达对这一证实不太确定的情态(大概相当于that would be)。

语法标记be going to的主观化过程有两种解释(考虑④a和④b表达的意义),一种诉诸于隐喻,在人因素作用下的空间轨迹被映射为时间轨迹(Sweetser 1990,Perez 1990);另一种诉诸于归纳,语法表达逐渐向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和环境倾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丢失某些意义”(Bybee & Pagliuca 1985,1987)。隐喻论并没有解释be going to的主观化为什么以及怎样被限制到直接跟随的动词的局部语境。对此,Traugott(1989)曾经提出转喻的解释,以及和语境相关联的解释。他仅仅告诉我们类比的延伸,却没有告诉我们语法表达的认知和交际作用,以及怎样解释如④c这样的句子所表达的观点。因此,除了类比延伸和归纳法之外,我们可以尝试考虑语用分析,例如,在这种意义上,即动作体验者被认为与说话主体是同一的,类似于be going to 这样的语法标记就包含对说话人观点的强化。

3.2 语法搭配let us和let alone

Let us和let alone都是let的常用搭配。从表达命令性祈使语气的let us 演变而来的let’s具有明显的劝说意味。在句子let us go当中,let的主语应该被理解为you,我们可以说,Let us go, will you?听话人被认为是不包含在说话人及其同伴当中的(比如独立的/排外的we);说话人则被解释为句法所要求的客体以及go的主语。然而,let’s go的视角却不一样。句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一并作为let和go这两个动词的共同主语,我们可以说,Let’s go, shall we?

Let’s 在历史上的新近发展显示出进一步的语法化,这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语句预设一个将要参加到对话情境中的听话人,说话人使用let’s同样表达劝说语气,然而,其主要功能是对说话人屈从性的支持态度的表达,例如⑤a.

⑤ a. Let’s take our pills now, George. (to a child or a person in a retirement home)

b. Let’s see now, what was I going to say?

第二种情况是,let’s表达的意义范围几乎不包括听话人在内,并且主要作为一种提示,即说话人对听话人在场的认知,或者说话人将会有语义上的转折、回应等,例如⑤b.

在第三种情况下,let’s的使用相当于某人对自己的言说,它的意思相当于OK, well, 等等,或者作为一种话语标记。在这种意义上,let’s see正在演变为句中的小品词,起到强调或标注某个单元会话的文本功能或元语言功能。

Let alone的主观化发展具有与let us/let’s相类似的情况,它同样丢失很多口语特征,进而演变为对话小品词。Let alone的最初用法是对受话人发出的一个祈使指令,例如let me/something alone,或者如⑥a中作为分词结构使用;直到19世纪,let alone的用法中才衍生出征求说话人态度的表达,例如⑥b.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元语言,let alone的使用具有说明交际成员信息量的认知功能。

⑥ a. I would have that book, therefore, by such [those ignorant of Latin — ECT] let alone, and left to the Grammar-school.(Charles Hoole 1660)

b. We shall have no bed in the house... for Charles himself — let alone Henry. (Jane Austen 1816)

在⑥a中,说话人间接命令个体或群体按照某个要求行事;⑥b尽管仍然部分间接地命令谈话者按要求做事,但是这种要求却是言语解释性的,它主要表达说话人的认知态度,或者体现对Let alone之后的话语作出承诺的语气(Fillmoreetal. 1988:532)。

3.3 语法结构I think

I think在这里主要指主观化进程中同样获得小品词功能的口语化表达结构。近年来,在think引导的主句中,第一人称I从think的一系列可能的主语论元中被选择出来,I think由此成为具有较大自由度的插入结构,甚至可以被当作表达说话人认知态度的固定短语。Thompson & Mulac(1991)考察过I think在大学生会话中的运用,I think 在I mean, I guess, you know等说明认知立场的可能语境中,其出现的概率是53%。例如:

⑦ It’s just your point of view you know what you like to do in your spare time I think. (Thompson & Mulac 1991:313)

根据Thompson & Mulac的研究,在这种表达式中95%的情况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占4%,第三人称仅占1%。这类语言用法的主观化不仅仅指短语功能上的变化,还同样包括第一人称主语的普遍选择。有学者还指出,这种形式终将会被破坏,只留下对话小品词,例如please就是if you please的简化形式。

至此,所列举的例子中都包含动词,并且,有的句子通过不同方式包含句法主语的重新排列;其中最明显的是let us,隐性主语let(you)被重新解释为we;另一个例子是be going to, 表达信念或评价态度的权威在于说话人,而不是句法主语。在I think中,主语是第一人称,它失去(客观)指示特征,变成一个视角的出发点。在广义上,这些主观化的例子包含由“从句/命题主语”到“言语主语”的转换。

然而,决不是所有主观化的例子都包含句法主语的重新排列,尽管它们确实都包含说话人视角的重组。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说明从指示词that到定冠词 the的主观化发展,以及从表示数字的one到冠词a的主观化进程(Greenberg 1978)。这些语言用法的演化都包含从相对客观的指称到对这些指称的使用;例如,经过主观化过程,这些语言用法获得创造语境以及发出信息或产生信号的元语言功能;这些类似于元语言的结构具有以说话人为基础的模态功能,甚至失去同原来的句法主语之间的具体联系。

4 其他相关研究

现有研究针对具有语法特征的词汇表达的主观化考察相对较少,下文以while和even这两个语法词汇为例简要介绍相关研究。另外,具有语法功能以及较大的主观化研究价值的语法表达还包括能够凸显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态的姿态/立场副词以及程度修饰语等。

4.1 词汇语法表达while和even

从历史上讲,几乎所有复合从句的语法标记都可以显示出,它们在早些时候具有更加客观的语法功能。标记并列从句或结合时间、原因、条件的附属从句的连接词是从状语结构衍生出来的。它们主要用于在对话中通过事件所谈及之物标记说话人的视角。

英语中已经形成传统的一个推论是,说话人对两种关系,即反复性的时间关系、事件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感到惊异,这导致语言表达式产生与原意相反的、让步性的意义。关于惊讶、意外的语义化的例子最早以连续性样态出现在17世纪。例如,在句⑧中,while 和 yet在语境中的共现可以作出时间性解读(at the same time as she was still pretending),可是,由于没有暗示或前提,语境中的yet不具有时间性。因此,yet可以被解释为一种让步(however),这在某种程度上强调while表达让步意义的推论。

⑧ She was a woman of great beauty, but most enormously vicious and ravenous, foolish but imperious, ever uneasy to the king, and always carrying on intrigues with other men, while yet she pretended she was jealous of him.

While的主观化使用还体现在以下情况中,While Kim liked the movie, I hated it. 当两个从句都含有表达状态或情感的动词时就会产生模糊的连贯性;While 的主观化过程体现为,从说话人参照一个相对具体的事态(一个特定的时间)到说话人在描述事件的同时表达其评价,再到说话人对事件中对比、让步等意外关系的评估。

语法词汇的主观化同样体现在even的用法演变当中。在17世纪的古英语中,“等级”(scalar)小品词even的意思相当于evenly, equally, regularly, uniformly. 例如:

⑨ Tak there fore a plate of metal or ellese a bord pat be smothe shaue by leuel & euene polised. (Towneley Plays in 15th century)

Meaning ‘Take for it a plate of metal or else a board that is smooth shaven by a level and evenly polished.’

古英语中的even表达平等的、有规律的、一致的等不带有或略微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后,even的意思逐渐演变为namely, exactly, precisely, just, indeed,这些用法显然具有更加明显的主观色彩,并且与我们目前对even的使用趋于一致,相应的例子此不再赘。

4.2 姿态/立场副词和程度修饰语

Powell(1992)指出,英语中存在一系列表达“姿态/立场”(stance)的副词,例如actually, gene-rally, loosely, really, strictly, 等等。这类副词同样具有主观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观化历程具体表现为,“从普通的方式副词到作为说话人对程度或真实条件的正常判断的编码,并且作为可以‘先发制人的通知兼劝告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评价’的模态副词”(Powell 1992:76)。与此相类似,一些程度修饰语,如very, truly, pretty, awfully, and most recently virtually, 等等。经历从方式副词到指示说话人对选择词汇正常评价的小品词的主观化演变。

除了姿态/立场副词和程度修饰语,转折连接词(but, while, etc.)、焦点和等级小品词(even, merely, etc.),特别是模态小品词(如德语中的ja, nun, doch, etc.)都可以隶属于修饰力量、强度(如证据、信心、坚持等)等程度的语法词类。使用这些词可以“表达一个立场或者发出一个指令……从而识别矛盾或者选择话语说出的语境”(Powell 1992:109)。

上述情况表明,语法功能词汇的主观化发展,为说话人在话语中指导听话人提供方法;说话人为了交际成功而“为听话人试图整合新旧信息承担责任” (Powell 1992:110)。这已经充分证明,这些词汇的使用达到了较高的主观化程度。

5 结束语

恢复被结构主义语言学所忽视的时间维度和说话人维度是目前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具体例子讨论英语中语法标记、语法搭配和语法结构这3种语法表达的主观化问题,力求对现有研究有所帮助。研究表明,语言主观化问题相当于对语言主观性现象的历时研究;后者主要考察语言中的“说话人形象”,从而揭示人的言性存在。因此,对于语法主观化问题,考察语法表达式对说话人的目的、意图和主观评价等的表达是主要研究依据。并且,因为语法主观化过程可以是由临时语言用法经过语义化等过程演变为习惯性语言用法,所以,相关研究应该尝试从语义、语用等角度对语法主观化作出解释。在某些例子中,语法表达式的主观性用法甚至能够提供说话人在话语中指导听话人理解的途径。可见,语言的主观化是语言“自觉性和自治性”(谢萌 2012:10)的产物,它深刻影响着甚至主导着说话人的认知过程和言说方式。

高名凯. 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李洪儒. 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 外语学刊, 2005(5).

李洪儒. 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语言与人”系列研究(1) [J]. 外语学刊, 2013(6).

谢 萌. “图像论”意义观的本体论解读 [J]. 外语学刊, 2012(6).

Benveniste, E.ProblemesdeLinguistiqueGenerale[M]. Paris: Gallimard, 1966.

Bybee, J. L. & W. Pagliuca.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Meaning [A]. In J. Fisiak (ed.).HistoricalSemanticsandHistoricalWordFormation[C]. Berlin: de Gruyter, 1985.

Bybee, J. L. & W. Pagliuca. The Evolution of Future Meaning [A]. In A. G. Ramat, O. Carrunba & G. Bernini (eds.).Papersfromthe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istorical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Danchev, A. & M. Kyto. The Construction be going to + infinitive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A]. D. Kastovsky(ed.).StudiesinEarlyModernEnglish[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4.

Denison, D.EnglishHistoricalSyntax:VerbalConstructions[M]. London: Longman, 1993.

Fillmore, C. J. & M. C. O’Connor.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 [J]. Language, 1988(64).

Greenberg, J. H. How Does a Language Acquire Gender Markers[A]? In Greenberg, J.H.etal.UniversalsofHumanLanguage:WordStructure[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Kyto, M.VariationandDiachrony,withEarlyAmericanEnglishinFocus[M]. Frankfurt-on-Main: Peter Lang, 1991.

Langacker, R. W. 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A]. In John Haiman (ed.).IconicityinSyntax[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5.

Langacker, R. W. Subjectifica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 1990(1).

Perez, A. Time in Motion: Grammaticalisation of the Be Going to Construction in English[J].LaTrobeUniversity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 1990(3).

Powell, M. J.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Correlated Interpersonal and Meta-linguistic Uses in Stance Adverbs[J].CognitiveLinguistics, 1992(3).

Sweetser, E. E.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CulturalAspectsofSemanticStruc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abor, W.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Degree Modifier Sort of and Kind of: A Corpus Proximity Model[J].CLS, 1994(29).

Thompson, S. A. & A. Mulac. A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Grammaticalisation of Epistemic Parenthetical in English[A]. Traugott & Heine(eds.).ApproachestoGrammaticaliz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

Traugott, E. C.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J].Language, 1989(65).

【责任编辑孙 颖】

SubjectificationinEnglishGrammaticalExpressions

Li Zhen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315800, China)

By research of specific examples, this paper studies on subjectification problems of three types of English grammatical expressions, which are grammar marker, grammar collocation and grammar structure, in order to promete present study.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examinations on subjectification problems require diachronic study on subjectivity phenomenon; language subjectifi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language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autonomy, which deeply influences or even dominants both cognitive process and expressive methods of the speaker.

language; English grammar; subjectification; subjectivity; speaker

H0-05

A

1000-0100(2014)03-0034-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语主观意义研究”(10BYY099)的阶段性成果。

2013-12-01

猜你喜欢

主观性副词主观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短句—副词+谓语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对立与存在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副词和副词词组
花非“花”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