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线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12-03黄如花
黄如花 刘 龙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MOOC在线交流是指不同MOOC参与者通过借助一定的交流工具进行在线互动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主要有知识分享、学员互动,课程讨论、经验交流等,参与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助教和学员。在线交流是MOOC互动的主要形式,其开展的顺利与否对一门MOOC的影响很大。然而,许多MOOC在进行在线交流时都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拟分析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有关课程改善在线交流质量提供参考。
1 MOOC在线交流存在的问题
1.1 学员积极性不高
学员是在线交流的主要参与者,无论是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助教还是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在许多MOOC中,都存在着学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与人数较少和整体活跃度低。
1.1.1 参与人数少
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一门MOOC往往会吸引成千上万名学员的报名学习,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参与课程在线交流的学员人数却非常少。以笔者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的“信息检索”为例,至2014年12月5日,该课程报名学习的人数已达13648人,但参与在线交流的人数却只有2250人左右,大约仅占报名总人数的16.49%,这其中还包括许多只参与一两次在线交流的学员。众所周知,完成一门MOOC学习一般要经过注册、听课、作业、交流讨论、考试、获得证书等环节,可是真正能够参与所有环节的学员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学员都仅仅是完成了注册,或者注册和听课,其他环节很少参与甚至从不参与。
1.1.2 整体活跃度低
对于那些已参与过在线交流的学员,还存在着整体活跃度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员两极分化,少数学员异常活跃,几乎每天都会与教师、助教或者学员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而大多数学员却仅仅是偶尔参与或者参与几次后便不再参与,整体人均参与频次较低。笔者曾针对此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01人中,经常参与在线交流的为55人,所占比例仅为18.27%,而偶尔参与和很少参与的比例却分别占到了43.85%(132人)和37.87%(114人)。二是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时间集中在每次课程更新当天或前后两天,其他时间参与较少,造成整体参与度不高。这里仍以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为例,该课程开课日期为2014年9月1日(星期一),以后每周一上线新的内容,每到课程更新当天,其参与人数便达到一个小高峰,而其他时间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见图1)。
1.2 在线交流工具选择不当
进行在线交流当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工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线交流的效果和可持续性。MOOC在线交流工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MOOC平台自带工具,比如 Coursera、edX、Udacity、iversity 平台的论坛,“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讨论区等;另一类是第三方在线交流工具,比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视频软件等。MOOC在线交流工具选择不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1.2.1 采用的在线交流工具较少
采用的在线交流工具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学员的需求。比如在Coursera、edX、Udacity等平台上,许多课程并没有采用第三方在线交流工具,广大师生只能通过论坛进行互动交流。Coursera曾经做过统计,学员在讨论区提出问题到获得回应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2分钟,对于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学员而言,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交流形式。况且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使用论坛这种方式来进行互动交流,除了使用习惯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隐私,比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讨论区的帖子都是公开可见的,无法进行隐私设置,这会使那些仅仅想和某些特定对象进行在线交流的学员望而却步。再如,在选择社交媒体这种工具时,国外课程大多会采用诸如Facebook、Twitter等比较流行的工具,而国内的课程则采用QQ、微博、微信等形式,这种做法显然没有考虑到那些来自其他国家学员的习惯与便利。
1.2.2 采用的在线交流工具过多
课程组希望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工具来满足不同学员的在线交流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也会带来其他问题。首先,学员会被分流,不利于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和讨论,比如某些学员在QQ或者朋友圈分享资料时,那些习惯在论坛上活跃的同学就很难看到,反之亦然;其次,会给课程团队带来额外的压力。目前,还没有哪个MOOC平台可以将其他各种在线交流工具整合在一起使用,每种工具都需要有专人去负责,需要一一登录各个平台去管理。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采用了讨论区、QQ、电子邮件和微博四种交流工具,专门安排两名助教管理和维护仍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在线交流工具采用的越多,老师或者助教花费的精力也就越大。制作一门MOOC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那些团队人员本来就少的课程,采用过多的在线交流工具只会让原本就稀缺的人力资源更加捉襟见肘。最后,选择过多的交流工具也会给学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多数学员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一门课程提供多种在线交流工具,那么这些学员一般都会去逐个注册采用,而并不会去考虑这些在线交流工具自己是否真的用的到,最后变成为了使用而使用。
1.3 在线交流工具使用不合理
图1 讨论区使用人数日期分布图
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进行功能细分。许多课程采用了多种在线交流工具,但却没有对每种交流工具的具体用途进行明确说明,学员在进行在线交流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经常会出现学员通过不同的在线交流工具同时提问同一问题的情形。在某一特定交流工具的使用上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该平台内嵌的讨论区会预先设置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三个版块。这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划分,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课程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板块细分,或者明确各板块用途。然而,目前该平台上仍有相当部分课程的讨论区只采用了这三个版块,且没有明确的使用说明,经常有学生遇到不知道该在哪个版块发帖的尴尬。第二,缺乏重点。很多课程采用了多种在线交流工具,但是却没有着重使用的工具,对学员缺乏相应的引导,导致学员互动交流过于分散在不同交流平台上,不仅影响了在线交流的效果,而且也会给学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第三,缺少创新。创新性的使用在线交流工具可以提高学员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台湾大学的“红楼梦”在课程功能区设置上别出心裁地以《红楼梦》中章回名为课程板块命名:讨论区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以文会友区更名为“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然而,大多数课程在使用在线交流工具时都比较刻板,缺乏新意,这也是许多学员不愿意参与讨论的原因之一。
2 MOOC在线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
MOOC在线交流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主要有两类原因:
2.1 学员方面原因
2.1.1 学习动机
学员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MOOC的态度及努力程度。对于许多学员来说,获得MOOC证书是其参与学习的主要动机,为了获得证书,这些学员大多会按时完成课程规定的相关任务和讨论,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互动,比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许多课程明确规定学员课程讨论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30%,这就起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然而,目前MOOC学员大多为在校学生,其中又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居多,以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为例,根据调查,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占到了学员总数的57.19%。由于这些学员不存在学历压力,所以MOOC证书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许多学员明确表示其学习不是为了获得证书,对课程互动交流和作业提高也不感兴趣,他们仅仅关注自己喜欢的那部分视频和课件资料。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员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是消遣娱乐。
2.1.2 学习时间
MOOC学习者几乎都面临着学习和工作压力,学习MOOC的时间非常有限。果壳网MOOC学院、POWER教育和Coursera等机构联合发起的“MOOC学习者大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没有学习MOOC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忙没时间”,占到了29.0%,可见学习时间对MOOC学习的影响之大。在参与MOOC学习的调查者中,有70%的学员选修了2门以上课程,28.8%的学员选修了4~10门课程,甚至有4.9%的学员选修了11门以上。毫无疑问,学员选修学习的课程越多,平均花费在每门课程的时间就会越少,花费在课程在线交流上的时间就更可想而知。根据笔者的调查,大多数学员每周愿意花费在MOOC学习上的时间为1~4个小时,如果这些学员选修2门以上课程,按照当前多数课程规定的每次学习时间3个小时来要求,那么他们连完成课程学习的时间都不够,更无暇顾及课程的在线互动交流。
2.1.3 能力与习惯
首先是能力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MOOC的注册学习几乎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只要能够上网,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学习。因此,不同学员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为学员参与在线交流带来了很多困难,同样一款在线交流工具,每个人的使用情况都不相同。曾经就有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学员跟笔者所在的课程团队发邮件反映说他无法参与课程的微博互动交流活动,该学员表示他从没有接触过微博这种社交媒体,更不会使用,学起来也很困难。再者就是使用习惯问题,不同的学员可能偏爱不同的交流工具,如果没有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交流途径,那么这些学员参与课程在线交流的意愿将大大降低。
2.2 课程团队方面原因
在课程团队方面,师资力量有限是首要原因。大多数MOOC的主讲教师和助教加起来也不过五六人,从课程规划、资料收集整理、课件制作到视频录制、课程上线及维护,再到课后互动交流、作业批改,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程团队用于在线交流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特别是主讲教师,准备MOOC的同时还要处理校内教学及科研工作,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与学员进行在线交流;其次,对学员了解不够。很多MOOC没有对学员的基本情况、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和了解,这就导致其选择在线交流工具时出现种种问题,无法满足学员需求。除此之外,对在线交流工具的特点不够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每种在线交流工具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如果对其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将其效用得到最大实现,且容易出现使用不当等问题。
3 解决MOOC在线交流问题的建议
3.1 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3.1.1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MOOC团队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比如制定相应规则,对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的学员提供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每次课程结束后都预留相应的讨论主题,那些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在论坛或者QQ群、微博等平台积极发言的同学都将有机会获得课程团队提供的精美明信片和一定幅度的成绩加分,课程结束后成绩靠前的同学甚至还可以获得主讲教授主编并签名的教材。激励措施实施后,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再比如,果壳网MOOC学院邀请联合国人口基金、万科公益基金会等合作伙伴,推出“MOOC学院奖学金计划”,其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大家进行知识分享。
3.1.2 提高交流的趣味性
MOOC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学员去报名学习,趣味性比较强也是其主要因素之一,MOOC游戏化就是MOOC强调趣味性的重要体现。在线交流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提高其趣味性,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和粘度必将大大增强。提升趣味性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平台设计的趣味性、交流形式的趣味性、交流内容的趣味性等等。以Open2Study为例,该平台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勋章,完成一定的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勋章,比如创建账号就可以获得旅行帐篷勋章、参加社区论坛和参与课堂讨论就可以获得鹅毛笔勋章,与其他学员联系交流就可以获得篝火勋章等等,这些勋章会显示在个人信息页上,趣味性要比仅仅显示经验等级要强很多;在讨论的主题上,“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新媒体概论”课程就善于设计趣味性比较强的讨论主题,比如“人肉搜索之辩”、“我的网络参与行为”、“我身边的创意产业”、“我是信息贫穷者还是信息富有者”等等,每个主题都能吸引大量学员的参与。
3.1.3 进行适当引导
采取适当措施,对学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比如Open2Study平台上的“网络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for the Web)课程开课伊始便引导学员积极介绍自己,比如来自哪里、职业、研究领域和学习这门课的原因,拉近学员之间的距离,增进了解,并鼓励通过Facebook,Google+和Twitter进行交流和分享;斯坦福大学建立的平台NovoED鼓励和引导用户组建学习小组,该平台上的一些课程规定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作业,引导学员进行协作和互助,学习小组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就是积极学习交流的过程;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规定学员可以以自由组队的方式完成相关分享任务,对于完成质量较高的队伍给予一定物质和成绩加分奖励,这种自愿结合的互助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
3.2 合理安排交流时间
针对学员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课程团队可以适当放宽课程相关作业或者讨论的时间,让学员尽量抽出时间去完成,并鼓励以小组的方式参与。对于那些需要定期集中进行实时交流的课程,可以将集中交流的时间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避开工作时间,同时将实时交流的实况录制成视频共享给学员,以便学员可以在日后闲暇的时间观看学习。比如北京大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便将其实时交流环节安排在非工作日晚上,交流活动资料以及所有视频案例都上传到百度网盘供学员下载学习。
3.3 提高教师参与度
教师是MOOC的授课者,教师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课程质量和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从学员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他们更愿意与教师而不是助教或其他学员进行在线交流,特别是涉及到有关课程学习的问题时,教师的回答显然更具权威性和吸引力。果壳网MOOC学院、POWER教育等机构联合发起的“MOOC学习者大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员中,喜欢老师答疑的学员占50.6%,喜欢和老师在讨论区互动的占48.0%,喜欢参加老师实时在线交流活动的占44.2%,只有6.7%的学员认为不需要和老师交流。对于教师来说,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不仅可以解答学员疑问,了解学员学习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以搜集到大量的学员反馈信息以便改善课程质量。授课教师可以将资料搜集、富文本制作、作业批改等互动性不强的事情交由助教来做,尽可能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上。
3.4 鼓励学员参与课程管理
学员参与课程管理既可以提高学员的参与感,又可以帮助课程团队分担部分课程压力。MOOC团队可以适当开放一些管理权限给表现优秀的学员,例如论坛管理权限、QQ管理权限、课程分享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等。在“信息检索”课程中,笔者所在团队便下放了部分权限给那些积极参与课程讨论、表现活跃的学员,比如对于那些在QQ群比较活跃的学员,课程团队把他们设为管理员,负责与学生沟通交流,解答一些有关课程的一般性问题,并将学员诉求反馈给课程团队,起到桥梁作用。这样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参与管理学员的在线交流积极性,同时由于他们的活跃和学员身份,也带动了其他学员积极参与到课程交流中。
3.5 选择合适的在线交流工具
在选择在线交流工具时,课程团队应该考虑到以下因素:用户使用习惯、用户个人能力、在线交流工具的功能等。在用户使用习惯和个人能力方面,课程团队需要对学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比如学员来源、学历水平、语言能力、知识储备等,尽量可能地考虑到大多数学员的接受能力;在在线交流工具的功能方面,课程团队需要了解不同工具的功能差异、使用成本、易用性、隐私性、及时性等。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由学员推荐或者课程团队搜集,列出尽可能多的在线交流工具让所有学员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选择,最后根据票数的高低,结合其功能选出最好的几种作为该课程的在线交流工具。以“信息检索”为例,我们在开课之初便调查了学员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学员推荐采纳了多种在线交流工具供学员使用,三周之后,再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学员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让学员提出改进的建议,最终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将在线交流工具确定为讨论区、QQ、电子邮件和微博四种,并以讨论区和QQ为主要交流工具,同时不断根据学员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
3.6 协调各种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
首先要明确各种在线交流工具用途,这样学员就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快速、准确地找到合适的工具,在选择时更有针对性。课程团队可以根据不同工具的特点来确定其用途,比如QQ的特点是社交性比较强,因此可以将其用作学员之间的交流;电子邮件具有一定的隐私功能,可以用作学员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微博的分享功能比较强大,可用作经验分享和发布课程信息等用途。其次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在线交流工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形成集聚效应,大多数学员聚集在某几种在线交流工具上,其他在线交流工具上的学员则相对较少,此时就需要将重心放在使用人数较多的在线交流工具上,同时也需要统筹兼顾,适时关注下其他交流工具。再次,进行适当引导。比如某种在线交流工具的人数特别少时,可以考虑将其引导到其他交流工具上去。当讨论的内容严重偏离讨论主题或者课程内容时,也需要适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以保证在线交流的质量。最后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充分利用各种在线交流工具的特点及功能,创造出最好的交流效果。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便创新性地利用QQ群视频功能开展课程在线分享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地学员的关注与好评。
3.7 结合线下交流
线下交流可以拉近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助教以及学员与学员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在线交流。目前已有很多课程在尝试组织线下活动,进行线下交流。Coursera的学习中心,可以让那些无法在家中访问互联网的学生在学习中心学习Coursera课程,并且可以和当地促进者进行互动交流。Futurelearn上的一些课程会在英国的大学举办线下聚会,让学习者有机会和教师面对面接触,并通过在线交流分享相关活动成果;果壳MOOC小组同样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将其成果在线上进行共享学习。
[1] “和而不同”的 Coursera 精神[EB/OL].[2014-11-28].http://www.bdqn.cn/news/201307/10237.shtml.
[2] 李昕桐.MOOC“中间人”:从课堂到网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12-13.
[3] 2014年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EB/OL].[2014-11-28].http://mooc.guokr.com/post/610674/.
[4] MOOC 学院奖学金计划[EB/OL].[2014-11-28].http://www.guokr.com/zone/moocscholarship/.
[5] open2study badges[EB/OL].[2014-11-28].https://www.open2study.com/user/badges.
[6] 新媒体概论[EB/OL].[2014-11-28].http://www.icourse 163.org/course/zju-21002?tid=21007#/info.
[7]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Web [EB/OL].[2014-11-28].https://www.open2study.com/courses/user-experience-for-the-web.
[8] Coursera 学习中心[EB/OL].[2014-11-28].https://www.coursera.org/about/programs/learningHubs.
[9] 果壳 MOOC 小组[EB/OL].[2014-11-28].http://mooc.guokr.com/search/?wd=%E5%B0%8F%E7%BB%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