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保险业竞争力

2014-12-02薛建礼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保险业竞争力竞争

薛建礼

摘要:提升保险业竞争力是决定保险业发挥保障功能,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市场竞争、行业特征对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对保险业竞争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对提升保险业竞争力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保险业竞争力;市场竞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对保险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培育核心竞争力、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竞争力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和风险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也要求保险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服务。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开放和竞争进一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保险业不仅要同外资公司同台竞技,而且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对保险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要求保险业要正视所处初级阶段的特征和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抓住有利时机,把切实提高行业竞争力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来对待。

一、市场竞争是提升保险业竞争力的根本

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通过“看不见的手”,促使企业不断释放创新能力、推动竞争力的提升。竞争力只有在市场竞争中,在与竞争对象相比较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体现。没有市场竞争,不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提高保险行业竞争力必须在竞争的环境下来研究,正确处理竞争主体与行业的关系,通过营造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公司培育和提升竞争力,并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一是从微观的公司层面来讲,各公司要根据在市场竞争中所处位置,结合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培育自身优势,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友邦突出个人营销管理优势,中国人寿突出网络优势和重视农村市场,平安重视先进管理和品牌等,都给自身创造一片崭新的市场空间。面对大公司,中小公司更需找准市场切入点,发挥专业化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足。二是围绕公司竞争力的提升,推进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前提,通过市场主体多元化,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目前,中国保险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效率低下,局部低水平恶性竞争与整体竞争优势缺乏并存,保险业竞争力与国际对比差距较大。培育和提升我国保险业竞争力,要研究国际保险业发展经验、教训和趋势,结合实际有序推进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鼓励竞争,支持竞争,在竞争的锤炼下培育竞争优势。

二、保险业特征决定提升竞争力的方向

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提升保险业竞争力,不仅要解决与其他行业相一致的人才问题、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更需要结合保险业的特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明确着力点。第一,保险业作为新兴产业,凸现战略规划对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保险业处在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外部环境变化快,发展机会多。公司和行业能不能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加快发展,决定着企业和行业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程也验证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平安、太平洋、中华联合等公司顺应打破独家垄断的市场化改革要求,迎来发展的第一个时期。90年代初,适应人均收入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医疗、养老、教育等体制改革的需要,寿险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反超产险的跨越式发展,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综合经营的浪潮到来,银邮业务开发,销售渠道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目前,全球化的跨国经营又促进了集团化经营的变革。实践证明,只有站在战略高度,抓住机遇才能取得发展。第二,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决定风险管控技术和营销能力创新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商业保险是对同质独立性风险的识别、评价、集合和分散,风险管控技术对企业经营具有核心价值。而产品的可模仿性消减了替代壁垒,对供给方的市场拓展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保险作为无形产品,产品交易与理赔在时间上分割。对于保险意识不强、市场开发程度不高的中国保险市场,人们往往形成低估风险,高估自保能力的行为特征,使得产品营销,特别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营销变革和创新十分重要。第三,保险业以提供保障为基本职能,决定了诚信和服务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保险是未来对约定风险事故发生提供赔偿或给付的承诺。保险经营的是一种承诺。风险的不确定性使保险交易具有非即时清结特征,产品交易质量体现于服务之中,体现于对承诺的兑现过程,保险供给方是否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优质的服务能力成为投保决策的重要参考,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第四,保险业以“大数法则”为经营原理,决定了协同与信息处理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保证。大数法则是保险经营的理论基础,损失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保险经营成本的不稳定性。对此,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稳定损失概率,摊薄、稳定平均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集团化经营、交叉销售将过剩资源低成本运用到其他险种、部门或领域,实现范围经济。因此,保险经营往往涉及多样资源、多种技术,需要有效的协同和资源整合,解决其中的冲突和矛盾。大数法则经营原则下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技术、数据积累、精算基础,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产品设计、组织管理和运作效率。在风险复杂化、多样化环境下,能否高效率地运用先进的IT技术抢占竞争先机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第五,保险业的不完全市场特性,决定了适度监管是提升竞争力的保障。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不同,保险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其突出表现是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性是指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和保险人所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完全,存在隐藏信息问题和扭曲行为问题。保险人可能借助专业技术信息的不对称,欺诈误导投保人。投保人则可能利用自身风险状况信息的不对称进行逆向选择或引发道德风险。这就要求监管部门以明确的规则使信息通畅,针对违法违规、欺诈误导、恶性竞争问题加强监管,做好信息披露,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并减轻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保险市场的外部性是指保险市场主体行为的经济后果并不全部由其自身承担,而使成本或收益外溢给其他主体,也就是说保险供给行为对保险行业外部产生直接影响,却没有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或外部收益内部化。如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对农业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风险过大,单靠商业保险很难有效承担,因此,只有依靠适度的财政支持,才能有效开展农业保险。这种保险所具有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要求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引导、支持或适当干预等方式介入,保障产品供给,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当然,政府监管要坚持适度原则,警惕和避免政府干预过度、监管过度导致的“政府失灵”,影响市场效率。因此,监管部门应恰当地界定监管边界,以适当的干预和支持,引导并促进保险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endprint

三、保险业竞争力是围绕竞争优势多因素有机组合的体现

从路径分析来说,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对于保险业,也是如此。保险业竞争力并非单一优势孤立发挥的作用,而是以市场竞争为背景,寻找竞争优势,围绕竞争优势配置资源,以核心要素为基础,多要素共同支撑形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下系统中各部分相辅相成产生的合力。一方面,培育和提升竞争力要突出重点,基于企业或行业的自身条件,在一定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下对企业比较优势进行重点挖掘,这些优势是客观的、独有的、难以替代的,培育过程彰显个性,甚至可以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注重培育后发优势、领先优势、比较优势,避免一味追求大而全、标准化。另一方面,培育和提升竞争力要系统化、全局化,在核心优势基础上,通过各要素间的配套、整合形成完整、协调的支撑体系。如果片面追求单一要素的优势,而忽视系统功能、结构均衡、后援支撑,容易导致优势资源与运作环境相脱节,使核心优势陷入“孤岛”困境并逐渐“荒废”,不利于持续、稳定发展。而不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掘,追求“大而全”的全面优势,不区分重心,撒胡椒面,也很难真正形成优势。

四、保险业竞争力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过程,体现阶段性特征的反映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理解保险业竞争力,就是要看到保险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环境对提升竞争力的影响,重视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阶段特征。一是要与市场经济阶段性要求相适应。中国保险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步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完善。研究保险业竞争力要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握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定位,有的放矢。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职能由计划经济时期为财政筹集资金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过渡,服务领域有效拓宽,保险功能逐步发挥,竞争格局显著改变,保险与相关产业和要素市场的关联度日益紧密。培育和提升保险业竞争力必须关注、适应这些变化,增强前瞻性、战略性。二是要与体制改革外部环境相适应。保险与法律法规、产权制度、社会保障、文化习俗等制度安排息息相关,保险业发展受到制度环境、人口素质、信息技术等诸多客观条件影响,培育保险业竞争力要注重环境适应性,不脱离实际,不盲目照搬国外经验。例如,责任保险被认为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保险产品,也是许多公司开展差异化竞争的领域,但其发展需要法律责任体系的相对完善。近几年,我国责任险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但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差距很大,这与国内相关法制不健全、不配套不无关系。此外,诸如营销、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发展都与市场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三是要与企业内部管控水平相适应。竞争力蕴藏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以企业现有规模、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为条件,与企业管控的承受力相匹配。目前,保险公司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之一就是内部管理的不足,特别是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如果无视管控,盲目追求某一要素的“先进性”,容易导致竞争优势与管控脱节或者停留于表层缺乏支撑,出现“食洋不化”现象,不利于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

总之,培育和提升保险业竞争力,要站在宏观的视角审视,以竞争的实践来检验,立足实际,以系统的、辩证的、联系的方法科学谋划,在保险业改革发展中积极探索和推进。通过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保险业的功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竞争力:保险业发展战略选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32-351

[2]肖秋兰,侯亚男.提高我国保险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视角,2005(7)

[3]刘东宝,于兰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的提升[J].现代商业,2008(12)

[4]何惠珍.对培育和提升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8)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险业竞争力竞争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日本竞争力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