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个性,设计适当教法
2014-12-02徐进娟
徐进娟
摘 要:适当的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特点,该文从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出发,探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理解的记忆及思维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选择提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92-0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要充分了解小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并据此合理选取对应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取得最高效益,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教学方法需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实例和实物教学具有丰富学生们感性认识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抽象数学概念与数学法则的能力。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注意避免过分依靠具体事例与实物,否则将会产生一定副作用。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时就要慢慢减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即便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个概念或法则的传授也不应只停留在具体、直观的水平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们逐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小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低、中、高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数学概念或计算法则,由于学生们的实际体验较为缺乏,难以形成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具或实物,通过演示的方法逐步指引学生去进行抽象思维,通过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但在面向中、高年级的教学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便可适当简化,同时,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索新知识。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们对抽象数学术语或者概括性太强的结论的理解能力较低,即使传授了也不能保证学生们正确地将这些术语应用到具体事物上来。到了中、高年级,伴随着学生们抽象思维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增加必要的概括性结论与数学术语。
3 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有理解的记忆,防止机械式的死背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其记忆力也多依靠具体的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小学生记住知识,就要通过具体事例先让他们理解,再进行反复练习,这样才能记牢。目前就低年级学生情况来看,机械式的记忆占主导地位,教师们应注意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及时纠正学生们机械式记忆的坏习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4 教学方法需促进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发展
只有充分了解小学生们的思维特点,才能据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顺利地掌握数学技能与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锻炼和培养其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贯彻下去。在这其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通过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4.1 运用分析、比较、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经常需要用到一些思维方法。如,教一个数学知识点时,通常要先把它分解为几个部分,再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就用到分析与综合;任何一个数学的概念都是概括、抽象的结果。但小学生们正处于由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地掌握抽象逻辑的思维方法。再如,在教授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可先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用整十数乘和用一位数乘两部分,分别计算出积,再把两个积相加;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们把上面的几个步综合成一个竖式。这种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们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多个例子的列举,可引导学生们自己概括出两位数乘的法则,培养学生们概括的能力。还如,在教授低、中年级长方形概念时,可先让学生们观察实物,再引导学生们形容出相应的图形,通过分析这些图形特征,最终形成“长方形”这个概念。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正方形教学后,可指引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对比,特别是要求学生对这些形状之间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区分。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抽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因此,上述几种思维方法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也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充分分析某一数学知识点,并掌握这一知识点是如何运用思维方法教授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4.2 初步地培养学生们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法则、概念、性质等的得出都离不开判断与推理。如,“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其和不变”、“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原来分数的倒数”等这些都是判断。进一步而言,在运用这些法则和性质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都需要进行推理。但是,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较为薄弱,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们,其推理和判断能力基本上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并且其推理通常还需依靠直观判断。因此,要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来逐步加强培养学生们的推理判断能力,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很高。教师们可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做出判断,并对判断的理由进行阐述和分析。学生们在练习、复习中出现错误判断时,要及时地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以便逐步提高学生们的判断正确性。例如,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中,可采取不完全归纳法。先让学生们观察划分若干个方格的长方形(每行6个,有3行)或者整齐排列的实物图,指引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得数:3×6=18,6×3=18。再让学生们对比两个算式中的得数和已知数,进而初步做出判断:3和6相乘,位置交换,乘积不变。这样可培养学生们初步运用归纳推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只要遵循以上几个基本原则,并结合学生们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与思维能力也都有望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文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7(12).
[2] 张耀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0).
[3] 郭瑞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