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2014-12-02刘宇珊刘剑霞段慧菡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医患主观幸福感

叶 明,刘宇珊,刘剑霞,段慧菡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广东广州510182)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就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即以个体的主观评价为标准的幸福感,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缺少抑郁和焦虑,以及积极心境和情绪等诸多因素。[1]事实上,各行各业的员工无论是在身心、在生活关注的领域、还是在当前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都有很大差异。就医生而言,其主观幸福感具有行业自身的特点,医生作为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稳定,这让医生成为工作倦怠的易发群体。而医生主观幸福感,即指以医生职业幸福为导向,在其任职岗位中评估自我的生活质量与工作体验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关系到医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实践表明,培养医生的主观幸福感,将有效缓解医生的职业倦怠。

一、医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医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笔者曾经在广州、深圳、肇庆等地的综合医院随机抽取600名医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及小组深入访谈,共回收问卷529份,剔除无效问卷97份,共获得有效问卷432份,有效率81%。问卷中医生主观幸福感主要由8个维度组成:家庭支持、自我满意、工作体验、工作氛围、职家关系、身心健康、医患关系和消极情感。问卷量表采取李克特式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表明该维度程度越强,由于本问卷每个项目的得分是1-5之间,因此将3分作为各评价指标的中等水平值。调查结果如下:

1.医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医生总体幸福感水平平均分2.98,处于中等水平值偏下 (见表1)。

表1 医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表 (N=432)

如表1,医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医生总体幸福程度不高,且在分项维度上的得分差异较大。从“积极体验”角度分析, “家庭支持”和“自我满意”平均分接近4分,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另外, “工作体验”和“工作氛围”得分也分别达到3.3以上,说明医务工作本身还是能让医生体验到幸福与快乐。从“消极体验”角度分析,“职家关系”得分基本达到平均值3,说明医生们基本能够得到应有的家庭支持。但是医生的“医患关系”、 “负面情绪”和“身心健康”得分处于2.4左右,都未达到平均值3,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影响医生主观幸福感体验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如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医闹事件的恶性升级、医疗责任的连带关系等。这些潜在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医生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工作主观幸福感。

2.不同分类医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本调查还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医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 (见表2)。

表2 不同月薪、年龄阶段医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S)① *** p<0.001,** p<0.01。

表2 不同月薪、年龄阶段医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S)① *** p<0.001,** p<0.01。

维度月薪<4000元 ≥4000元 T值年龄≤30岁 31-45岁 ≥46岁 F值工作体验 3.35±0.48 3.70±0.68 7.59*** 3.42±0.55 3.39±0.60 3.10±0.55 3.97**工作氛围 3.30±0.60 3.31±0.59 3.32 3.37±0.58 3.37±0.89 3.07±0.52 4.15***家庭支持 3.97±0.62 4.00±0.68 3.98** 4.02±0.62 3.98±0.56 4.02±0.60 3.25自我满意 3.96±0.40 3.96±0.44 3.59 3.96±0.43 3.97±0.43 3.92±0.40 2.78职家关系 2.89±0.86 2.89±0.90 3.59 2.70±0.89 2.88±0.87 3.09±0.90 3.96**医患关系 2.41±0.63 2.42±0.57 3.13 2.29±0.56 2.41±0.60 2.63±0.59 4.01***负面情绪 2.23±0.67 1.95±0.70 6.29*** 2.22±0.69 2.23±0.67 2.19±0.65 3.38身心健康 2.53±0.67 2.53±0.87 3.27 2.53±0.80 2.53±0.81 2.52±0.81 3.67

研究发现,在性别、婚姻状况等基本变量上,医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年龄、月薪、工龄、行政职务、职称等统计学变量上对总体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月薪医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工作体验、家庭支持与负面情绪的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医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工作体验、工作氛围、职家关系和医患关系的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优化设计医生的职称管理、薪酬设计以及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对于提升医生幸福感将有正向作用。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多数的医生都感觉不幸福,这种消极情绪不仅仅是来源于职业本身,更多的是因为当今严峻的医疗环境和复杂的医患关系。不少医生甚至表示,现在压力太太,想早点退休!这些或许能从侧面反映出医生的从业现状。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医生更容易经历和体验到不愉快的感受。因为取得医学学历所付出的辛劳已经大大掩盖了幸福的体验。不可否认,医学之路是艰辛的。一位住院医生说,“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进入医院还要轮转,从住院医师做起,整天泡在医院里,就算回了家,三更半夜一个电话,哪怕再困也要赶到医院。看不完的病历,做不完的科研,以及还要随时面对患者的质疑,否定和无处不在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生的职场生态。然而,由于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因此,关注医生本身的幸福,努力为医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职场生态,无论对于医生本人还是对于需要被救治的病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医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医生的幸福的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既受医生岗位环境的影响,也和医生自身个性密切相关。因此,总的来说,医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医生职业压力。医生的职业压力是指医生在工作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威胁。医生是一门专业强、工作重复性高的职业。首先,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要求医生得时刻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其次,医生工作的高重复率、大工作量,都容易引发医生的职业倦怠;再者,终日与病人打交道、承担医疗的高风险性、处于单调沉闷的工作环境以及对学术科研的高要求,都会带给医生沉重的心理负担。适量的压力能够促进工作效率,但压力过大却会导致医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增加,降低医生的主观幸福感,特别是月薪、年龄不同的医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2.医患关系困扰。调查显示,不同年龄的医生主观幸福感在医患关系的维度上有明显的差异,年龄越轻的医生,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越低。同时,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2]医生直接的工作对象是人,要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医生接待患者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患者对医生的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都导致了医患关系充满脆弱性。医患关系的紧张不仅会带给医生精神甚至是躯体上的伤害,还会导致医疗行业整体安全感的下降,引起医生主观幸福感下降。

3.管理体制制约。访谈了解到,一方面,当前许多医院的管理理念仍未能从传统“以事为本”的人事管理转变成现代“以人为本”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单一强调医生对医院利益或者目标服从,强调以“事”为中心,将医生作为管理控制的对象,注重人对事的适应性,却极少关心医生的内在需求变化,忽视医生的个性、可激励性和能动性,导致医生在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上往往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医院的管理制度中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成分,医院的管理方式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多工作的开展和调整都只是依靠上级部门的指令,对于对医院自身发展和职工需求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院工作部门的高度集权化和形式化,不仅导致了医院晋升机制的不科学,还阻碍了医院上下级之间的人际沟通。此外,由于医院是高学历人才的集中地,医生往往自视甚高,且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缺少长效互动,以及研究领域或者学术方向的差异,导致医务人员的人际沟通相对不足。管理制度的僵化以及人际沟通的不足都会引起医生归属感的下降,削弱医生的主观幸福感。

4.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冲突是指因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角色无法调和而产生的一种角色冲突。由于医生职业的高负荷性和高风险性,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往往就意味着医生对家庭经营缺乏精力和时间。即使是回到家中,医生也难以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只要病人求助,医生也必须得放弃自己与家人共聚的时间。而在当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存在巨大经济压力,增加工作时间,剥夺医生福利成为降低医院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超时工作不被看成为病态,却被视为责任心的表现,医院对员工的家庭需要过于冷漠。[2]工作家庭的冲突,一方面导致了医生家庭生活的缺陷以及得不到家庭成员的支持,生活满意度下降;另一方面,对家庭的失责使医生产生强烈的愧疚感,加大了医生的精神压力。从调查表中也可看出,不同年龄的医生主观幸福感在职家关系的维度上有明显差异。

(二)主观因素

1.个体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由于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因此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个体的人格特征差异导致了个体看待问题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自我评价标准的不同。Diener认为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SWB增加或减少;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性格内向、过度敏感、过分要求自己、害怕出错、太在乎别人看法、经常疑虑的人的主观幸福感偏低;性格外向、自我肯定、充满向往的人的主观幸福感会偏高。此外,根据希伯克拉底的气质类型分析显示,不同气质的人在进行一些工作时,他们的工作效率会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会有差别,粘液质 (又称安静型)和多血质(又称活泼型)的人更适合成为医生,前者适合成为内科医生,而后者适合成为外科医生。而对所在职位的胜任力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着个体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主观幸福感的强弱。

2.个体面对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Critelli认为应对压力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工具性应付方式,有问题解决和求助两个因子;二是防御性应付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等因子。[3]前者被认为是控制性的问题应对方式,是积极稳定的、科学正面的;而后者则被认为是非控制性的问题应对方式,是消极不稳定的、负面非理性的。采用积极正面的控制性的问题应对方式更有利于压力的排解,从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负面的非控制性的问题应对方式则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压力源,往往导致个体心力交瘁,严重削弱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在我们的调研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对医生进行深度访谈,根据我们的深度访谈显示,很多医生(特别是年轻的医生)在面对压力的困扰时,只是采取忍耐的应对方式,回避压力源,并且不愿意主动向别人求助,总是感觉到缺乏支持。从表2也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医生主观幸福感在工作体验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3.成就动机的程度。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生活目标,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并以力求取得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医生职业的高风险性、高负荷性和服务性质,要求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使命感和奉献意识;而医生的成就动机程度会影响前三者。一方面,医生的成就动机决定医生的人生目标定位,远大的目标将带给医生强烈的使命感,崇高的职业理想将带给医生强烈的奉献意识,目标的明确和崇高将让医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目的性,生活充满目的性将提升医生的自我效能感,收获到更多积极情绪;反之,个体将更多地专注现状,生活现状的不顺意更容易引起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医生的成就动机程度将决定医生对自身成就水平的评判,如果医生个人的现有成就高于他预期的生活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将会导致强烈的挫败感和沮丧感。

三、培养医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建议

医生的主观幸福感会受到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培养提升医生的主观幸福感,需从医院和医生个人层面同时采取有效措施。

(一)医院培养医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建议

1.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机制,减少医生工作的压力源。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依靠人才并发展人才。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要求医院也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建立现代的公共管理制度。第一,树立起医院内部成员的主体意识,明确他们的主体地位,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坚持医生参与管理的原则,提高医生的归属感。第三,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把对医生的培训作为一项投资而不是成本,培训方式可选择正规学习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在职自学和离职提高相结合或者临床需要和科研发展相结合等方式。

现有医院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的刚性过强、晋升机制不科学、缺乏灵活性和形式化不仅导致了医院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影响医生人际交流、公平感和归属感。医院必须对僵化的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第一,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责任要素一并纳入考核要素,量化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使绩效考核量化和制度化,从而减少主观性,确保竞争的公平公正。第二,完善薪酬和晋升机制,完善医生职称评审制度。严格按照绩效考核结果评定医生晋升、聘任、培训与教育以及薪酬的分配;对于职称评审要做到评聘分开,竞争上岗,任期考核,内容客观,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第三,强化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缩小上下级的权力距离。

2.重视医患关系,平衡医生“工作-家庭”冲突。医患关系好坏和医生的工作家庭冲突都直接影响医生的主观幸福感。一方面,在医院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医患关系问题。为缓解医患关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患沟通,打造诚信品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另一方面,医院应当本着人性化管理的理念,采用针对性的医生福利政策来满足已婚医生的特定需求,例如,家庭友好政策 (包括弹性工作制与家属照顾措施),以期减少医生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提高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

3.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家的氛围。本次医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表明,医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员工在长期的建设发展和医疗服务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定势和行为规范。医院一方面要树立重视和关心医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管理理念,做好对医生的幸福感的定期调查工作,为医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压力管理培训、丰富的业余减压活动、员工援助计划(EAP)等工作之外的协助;另一方面要创建互助互爱的工作氛围,通过各种多元化的形式来促进医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营造家的氛围,使医院内部的人际关系成为医生的社会支持来源,增强医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此外,我们的调研显示,不同年龄、月薪、工龄、行政职务、职称的医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故医院可针对不同医生群体的诉求采取灵活的应对方式。

(二)医生个人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1.完善自身人格,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医生的人格差别将影响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人格是指个人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4]后天性的努力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人格先天性的缺陷。因此,即使是已经工作多年的医生,也依旧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去认识了解自己、总结自身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优点和缺陷,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扬长补短;进一步把握和发展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完成自我角色认同;平衡自身和医院、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塑造跟自己目前职业相关的人格特质。此外,人格的完善也能引导医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该层次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进而会追求高层次的幸福。一般认为,人的积极情感与有无目标有很大关系。缺乏生活的目标,人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就会产生不幸福感。因此,医生自身要提升主观幸福感,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树立职业精神;一旦专注于目标奋斗时,人就会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感到强烈使命感、充实感和成就感。但目标的设定必须得恰当,否则遥不可及的目标将导致挫败感。

2.直面压力和冲突,学会自我调整。医务工作的特点,医生在工作中面临高强度的压力。根据分析,医生采取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医生的主观幸福感。这就要求医生必须要学会压力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保持理性的心态,寻求适合自己的途径宣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压力长期累积得不到释放而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5]至于医生所面对的医患关系困扰和工作家庭冲突,一方面,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要本着人文理念,关注病人情感,切忌忽视了人的存在,单纯地探讨疾病的治疗。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恰当的引导,认真地倾听,适宜地提问,允许病人宣泄等沟通技巧,让病人在医患沟通中体会到医生细心、热心和诚心,同时也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这样才能为医患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医生应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避免工作家庭冲突。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和工作是同样需要用心经营的两大重要事业,两者的和谐平衡能够使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保持最佳的状态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6]

3.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归属感。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医生要尽量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建立并感受友情,增进社会支持。法国小说家雨果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甚至有心理学家把人际关系视为幸福的本质特征,家庭的情感支持和朋友的友谊能增加我们的喜悦感、归属感、自信心,能让我们感到被信任和生活充实,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对于医生来说,虽然要保持谦虚谨慎的职业习惯,但也应积极改善社会关系,增强社会交往,掌握与他人沟通交往的技巧。[7]人际关系的和谐提供了一种社会支持的作用。医生要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一些人际相处的技巧,提高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通过改善社会关系,使得自己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支持和认可。[8]

4.学会劳逸结合,累积健康正能量。面对生活压力,医生应当学会劳逸结合,包括学会放松自己和注重体育锻炼。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在持续工作中当感到劳累时,可以选择数分钟的暂时放松;在出现焦虑性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可以选择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体育锻炼可以明显减轻压力和倦怠,不仅能让人暂时从压力中抽脱出来而且能提高身体素质。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的医生应坚持定期适当的体育锻炼。[9]另外,由于医生终日面对的都是疾病等负面信息,在业余生活中,医生必须学会有意识地去回避那些灾难、车祸等负面信息,减少对这些负面信息的接收,也就减少了它们对自我的冲击,无形中就保持了对世界的一份美好乐观的态度。同时,在生活中,也要学会选择性地去浏览一些客观、健康、欢愉的新闻,看看喜剧,想想美好往事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累积正能量。

[1]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2]吴剑.工作家庭冲突让医生感到心累 [N].健康报,2009-04-17(3).

[3]杨昭宁,刘圣荣,陈祥丽.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9-20.

[4]王艳军.人格完善新概念之二:做个@人 [J].校园心理,2005(11):33-37.

[5]张舫,吕华.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J].现代医院管理,2007(8):23-25.

[6]黄冬梅.医生工作家庭冲突与社会支持、制度支持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99-101.

[7]沈杰.关于幸福指数的理解与误读 [N].中国青年报,2007-09-30(2).

[8]谭一笑,叶明.广东省医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卫生软科学,2010,24(5):421-434.

[9]叶明,龙静.创新型组织人才幸福管理研究 [J].科研管理研究,2013,31(2):78-80.

猜你喜欢

医患主观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