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2014-12-02朱翠兰黄安民
朱翠兰 黄安民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海西经济区要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围绕“海峡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打造以厦门为中心包括泉州在内的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泉州市的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支撑,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保障,泉州市旅游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存在某一主导产业,由于核心企业的扩散效应和集聚效益,导致企业在空间上的形成大量聚集,从而存在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旅游产业本身具有产业集聚和产业联系的特点。旅游产业集群则可以理解为“在一定地理空间上形成的,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较长旅游产业链条,集聚体内企业合作性竞争明显,并形成了有利于提高整体竞争力的企业共享行为规范和目标”[2]。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主要包含: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客源市场、旅游人力资源、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企业和政府制度等[3-4]。旅游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产业,客源地规模与其相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决定着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交通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先导作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优越性对旅游产业的布局及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其本质特征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决定着旅游产业投资的方向及旅游资源开发的次序;旅游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旅游企业发展潜力,旅游人才的后备补充和旅游企业是否发展成熟,对旅游产业来说至关重要;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控旅游产业发展。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不仅能够加快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促进旅游经济在数量扩张、结构转换、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从福建省和泉州市各年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福建省旅游局网站、泉州市旅游局网站等统计整理出数据,得出主要结论。在对泉州市现状分析基础上,对其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判定,认为其旅游业专业化水平和集聚度不高,但其专业化和集中趋势不断增强,并结合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提出旅游产业培育对策。
1 泉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1 泉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东临东海,西部为高山丘陵地带,海岸线长541km,岛屿207个,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现有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清净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老君岩、开元寺、安平桥等。泉州籍华侨华人720万人,台湾地区的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2012年,泉州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 726.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4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十一五”期间,泉州旅游业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快速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泉州市2005~2012年旅游总收入
1.2 泉州市交通基础设施
历年来泉州市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快速发展(见表1)。新增福厦高铁、沈海高速、泉三高速等多条快速交通线路,为旅游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2010年泉州市交通统计数据
1.3 泉州市饭店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
泉州地区有2家五星级酒店;另有3家已经通过评审,四星级酒店达27家,三星级酒店达50家(2010年)。泉州四星级及以上的高星级类型酒店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这些高星级酒店不仅可以作为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帮助泉州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增加泉州旅游吸引力。泉州市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如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开元寺、南少林寺、伊斯兰教圣墓、安平桥、洛阳桥、崇武古城、清源山、凤山风景旅游区、仙洞普济风景旅游区、乌髻岩风景旅游区等。
1.4 泉州市旅游政策环境
国家旅游局把“海西旅游区”列为重点扶持的全国12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并编制《海西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海西旅游区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中心,出击国际旅游市场,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10年3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中提出构建“一湾四区、多组团”的泉州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将为泉州的旅游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2 泉州市旅游产业集聚度的判定
区位商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产业集聚是否存在的判定方法,用于集聚度的判定[5]。所谓区位商,是指某区域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qij为i地区的j部门区位商,eij为i地区j部门产值,ei为i地区工业总产值,Ej为上一级区域j部门的总产值,E为全国或更上级区域j部门总产值。
一个地区某部门专业化水平是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xij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系数
当qij≤1时xi≤0,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低,当 qij>1 时,1 >xij>0,表示 i地区 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高。
表2 2008~2012年泉州市与福建省旅游产业集聚指标
对一般区域而言,当区位商大于1时,可以认为旅游业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根据表2可以看出,2012年泉州市旅游产业区位商为0.818 1,专业化系数为-0.222 3。数据表明,目前泉州市的旅游专业化水平不是很高,还未具备完整的旅游产业化集群。福建省的区位商为1.965 7,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泉州市作为全省经济总量连续十二年第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全省经济贡献率为19.62%,表明泉州市有发展成为旅游产业集群的潜力和优势。从区位商和旅游业专业化指数的时间序列变化上来说,近5年来,泉州市旅游业专业化指数均小于0,呈波动减小趋势;旅游业区位商均小于1,也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说明虽然目前泉州市旅游业专业化水平和集聚度不高,但其专业化和集中趋势不断增强。
3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
3.1 外部经济发展机制
旅游企业最初集聚动力主要是为了靠近需求市场,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旅游企业最根本的目的之一。旅游企业不仅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提升来获得利益最大化,还通过大量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而获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如图2所示:
图2 旅游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发展机制
3.2 竞合关系发展机制
旅游企业从集聚到形成集群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关系。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的饱和阶段,企业间会出现价格方面激烈的竞争,从而出现“柠檬市场”的现象。为了防止整个行业出现利润降低等恶性竞争,通过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寻求新的发展战略。
3.3 创新机制
产业集群的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和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面临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致使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解决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市场需求增加、消费特点变化等因素推动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利益的驱动也是旅游企业转向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泉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培育对策
4.1 加强区域内旅游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建设
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发展机制来看,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主要是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形成离不开区域投资融资、技术支持、政策建设、创新体系等方面的支撑体系的构建,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实现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借助政策优惠如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机遇等实现多渠道融资;依靠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技术革新,政府要充分认识与重视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实现政策的科学制定,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确保各项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都能得到落实;构建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人才系统;应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加强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应用,以及旅游人才后备补充;政府构建旅游创新奖励制度体系,对新旅游项目的推出给予一定资助和税收等政策优惠,可主导或协助创建泉州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泉州旅游形象推广、活动策划、产品营销等。
4.2 加强集群区域内外的合作
福建省目前已经形成福州、厦门、泉州、南平四大旅游区域。围绕“海峡旅游”品牌,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泉州应该加强与区域外旅游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旅游信息的共享,共同推动海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泉州市区域内部旅游资源多样、旅游产业发展内部不平衡,应实现区域内部合理的产业发展节奏,内部资源互补平衡,
4.3 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泉州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大都具有深度开发性。但是目前泉州缺乏代表性景点景区,没有形成强势旅游产品。泉州在宗教文化、海滨文化、博物馆文化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应加大对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创新扶持力度,找出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项目,挖掘旅游资源潜力,进行专项资源开发,并以此为龙头打造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对于石雕艺术、茶文化等国民经济开发已经初具规模的资源,应借鉴营销优势进行深度开发。建立旅游产品项目推介机制,开展招商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促销,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
总之,泉州旅游产业存在集聚现象,正处于旅游产业集群初期发展阶段。本文依托泉州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其进行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研究,理清集群发展现状,分析相关数据,并在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培育对策,以期对泉州市旅游发展有所助益。
[1]张顺鹏.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王缉慈,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36-40.
[5]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