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沽酒市脯”到《齐民要术》之“脯腊”制作

2014-12-02赵建民郭志刚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调味论语加工

赵建民 郭志刚

(1.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山东省东营市技师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

1 从孔子“沽酒市脯不食”说起

近年来,随着弘扬“国学”之风的大行其道,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刊行者有之,习读者有之,研究者有之,解读者也有之,堪称蔚为大观,好不热闹。其实,《论语》所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孔子时代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因此,其中有很多关于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修身的道理与行为规范。孔子是首开私学的教育家,跟他学习也是要缴纳学费的。古人缴纳的学费没有数量额度的规定,可多可少,或币或物,其中不乏美味值钱的食物。孔子收学生的最低条件在《论语》中有反映。《论语·述而》中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63大意是说,只要你自己带上“束脩”或比“束脩”更值钱的东西抵学费,我都可以教你。后世几经演变,“束脩”就成为薪水的指代词了。

那么,孔子所收的“束脩”是什么东西呢?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解释:“脩,脯也,从肉攸声。”[2]89这里只介绍了“脩”。宋朱熹《论语集注》的介绍较为详细,云:“脩,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2]89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也说:“束脩——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脩叫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3]67这已经解释得非常明白了,古代的“脩”就是干肉,也叫脯,就是今天的肉干或肉脯。但能够拿来作见面礼的“脯”一定是自己家里加工制作的,否则卫生就难以保证。所以,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有说:“沽酒市脯,不食。”[1]98在地摊式的贸易市场上买来的酒、脯,由于卫生堪忧,所以孔子建议不要食用。

大抵因为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冷藏设施,许多动物的肉为了能够得到较长时间保存,就把它们加工成干品,这就是脯腊制品。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解释:“脯,干肉也,从肉甫声。”[2]89《释名·释饮食》也有:“脯(一本作膊),搏也,干燥相搏者也。又曰脩,脩缩也,干燥而缩也。毕沅曰说文,脯干肉也,脩脯也。”[4]210《周礼·天官》中有:“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腊朊胖之事。”郑玄注云:“大物解肆干之,谓之干肉,若今凉州乌翅矣。薄析曰脯。”[5]42由此可见,我国先秦时期的脯是薄片条状的肉干,或称之为干肉。一条干肉古人叫一脡,十脡是一束,名之曰“束脩”。

古籍中每每提到脯,差不多总是和腊连在一起的。其实,脯和腊都是干肉,腊与脯的区别是:脯是干肉条,而腊是不进行分解的动物整体。郑玄在《周礼·天官》“腊人”注释说:“腊,小物全干。”[5]42宋儒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释说:“腊肉,谓兽腊,全体骨而为之者,坚硬之物也。”[6]32近人林尹在《周礼今注今译》中说的更加明白:“腊:凡小禽兽如鸡兔等,不加分割使其全干者。”[7]43显而易见,虽然都是干制品,腊与脯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古代人之所以拿“束脩”当礼物送人,大概是因为“脩”不是一般的干肉,而是最上乘的干肉,加工中是要对它进行调味的。郑玄说:“薄析曰脯,椎之而施姜、桂曰锻脩。”[5]42也就是说,古人用来送人的“束脩”是干肉中的精品。所以《礼记·少仪》中有:“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脩、一犬。”[8]196虽然束脩在古时候可以作为礼品,但毕竟属于微薄之礼,因此也是有讲究的。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先秦时期用于制腊做脯的,都是动物的肉或肉体,这与今世无论动植物都可以制作为脯是不同的。《礼记·内则》中就记有鹿脯、田豕脯、麋脯、麇脯、牛脩等。[8]15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有:“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9]830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中记有牛脯、鹿脯、螺脯等。[10]46《盐铁论·散不足》中提到有蹇脯、胃脯等。[11]69品种门类之多,不一而足。而《论语》中的“沽酒市脯,不食”,[1]63恰恰揭示了春秋之时各地市场上已有“脯腊”制品的大量出售了。

但非常遗憾的是,汉代以前的史料中,虽然有种类多样的脯、腊制品名称记载,却没有详尽的加工方法的记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贾思勰撰著了《齐民要术》一书,其中有“脯腊”专章,对我国古代脯腊的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记录,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脯腊制作与历史沿革等相关内容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

2 《齐民要术》制“脯腊”的历史性总结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脯腊第七十五》中,只介绍了7种脯腊的制作工艺,表面上看,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实际上,书中的7种脯腊除了“作鳢鱼脯法”外,其他6种准确地说应该是6大类。因为每一种制作方法中都可以用不同的原料加工成脯腊。如“作五味脯法”就可以分别使用牛、羊、麞、鹿、野猪、家猪的肉做出不同的五味脯。如此算来,《齐民要术》共记录了6大类约35种脯腊的制作,以及几乎所有的鱼种都可以进行“浥鱼”的加工。所以说,《齐民要术》脯腊篇是我国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脯腊制作技艺的系统记录和历史性总结,其贡献之大不言而喻。下面的一览表是对《齐民要术》中脯腊制作技艺与脯腊种类的统计信息,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齐民要术》脯腊篇所记录的情况。

《齐民要术》脯腊制作技艺与脯腊种类统计一览表

本文对《齐民要术》的脯腊加工,不作纯技术方面的讨论,主要对烹饪加工过程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一如贾思勰对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的脯腊制作的总结一样。通过研读上面的一览表,可以明显看出《齐民要术》脯腊制作工艺方面的几个特征。

2.1 制作脯、腊使用的原料与处理特征

如上表,显而易见,家畜与较大型野味的肉品宜于加工为脯,而家禽、野禽与兔则适合于加工为腊,与其他古籍资料的解释完全相吻合。另外,少数的鱼种有的宜于为脯,有的宜于为腊,应视具体品种而定。

首先,《齐民要术》4种(类)脯的加工,前3种包括“作五味脯法”“作度夏白脯法”“作甜脆脯法”,其所使用的原料包括牛、羊、獐、鹿、野猪、家猪肉、麞,以及瘦死牛羊与羔犊,都是家畜和大型野兽类肉。总体来看,这些种类的禽、兽体大,含有丰富的肌肉,含有的脂肪不是很高,属于适度的范围;而且这些动物新鲜的肉,肉色一般鲜艳红亮,制成脯后则暗红有光,肉质纤维劲道耐嚼,属于上乘的肉脯品质。脯的制作是把动物进行剔骨处理后,将品质好的肌肉部分切割成肉条,然后再进行加工,属于化整为零的加工特色。

其次,《齐民要术》两种(类)腊的加工,包括“五味腊法”“作脆腊法”,所使用的原料包括鹅、雁、鸡、鸭、鸧、凫、雉、兔、鹌鹑等,均为家禽和一些常见的野禽。这些禽类要经过宰杀、去内脏、洗净处理,禽体一定要保持完整,贾思勰在书中强调“全浸,勿四破”。因而,腊的加工属于整体原料的加工处理特色,与脯的化整为零有明显的不同。

再次,除了鲇鱼、鳠鱼外,所有的鱼种都可以加工为“浥鱼”,贾思勰称之为“作浥鱼法”。“浥鱼”属于脯还是腊,书中没有交待,不过根据“作浥鱼法”的工艺特征和成品特色看,类似于现今的“盐卤”法腌鱼,要经过一个半发酵的工艺过程,其特征就是要等到鱼肉变成红色才能食用,即贾思勰所谓的“肉红赤色,便熟”。这种半干半湿的腌鱼,属于带骨整体的加工方法,因而趋于腊的范畴。所以,贾思勰把它排在腊的后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另外,在常见的鱼类中,只有鳢鱼可以制作为“鳢鱼脯”,因为材料独特,加工也略有不同,《齐民要术》把“作鳢鱼脯法”单列了出来。另外,几乎所有整体的“生鱼”都可以加工为“五味腊”,但却不适合于加工为“脆腊”,所谓“唯鱼不中耳”。非常遗憾的是贾思勰没有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2.2 制作脯、腊的调味特色

从较为宽泛的意义来说,古人之所以要把动物的肉(肉体)进行脯腊的加工,除了增加其肉食的风味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能够长期保藏、储存,而在这两者兼顾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起了一套完整的加工技艺。以《齐民要术》脯腊加工的调味特色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脯腊加工的调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原料异味的处理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加工需要,进行恰到好处的除腥去污处理,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异味除净。如“作度夏白脯法:……冷水浸,搦去血,水清乃止……小羔子,全浸之。先用暖汤净洗,无复腥气”。[12]459要把肉中的血污浸泡去净,使其没有“腥气”。又如“五味腊法:……去腥窍及翠上‘脂瓶’。留‘脂瓶’则臊也”。[12]460禽类的尾巴处有一个腥窍,今天一般称作“鸡脆、鸭脆”,是腥味浓重、最不干净的地方,要去掉。“作浥鱼法”则要“……去直鳃,破腹作鲏。净疏洗,不须鳞”。[12]460也是为了去腥气除异味。

二是调味以简洁、有效为主,尽可能保留禽畜肉原有的美味。所以,作“五味脯腊”时仅用“美豉、椒、姜、橘皮、盐”几种去腥增香的调味品而已,在制作“脆脯腊”时则什么调味品都不要用,包括食盐都不用。尤其在“作甜脆脯法”中强调“不着盐”,一如现今的“淡干处理法”。

三是制作脯腊必须使用上好的肉汤,对此下文有详细论述。

2.3 制作脯、腊的时间要求与脱水处理原则

《齐民要术》特别重视制作加工脯腊的季节性,这从每种脯腊制作工艺的一开始就首先交代适宜加工的月份就可以证明。“作五味脯法:正月、二月、九月、十月为佳”;“作度夏白脯法:腊月作最佳。正月、二月、三月,亦得作之”;“作甜脆脯法:腊月”;“作鳢鱼脯法:十一月初至十二月末作之”;“五味腊法:腊月初作”;“作脆腊法:腊月初作”。[12]459-460很显然,“作五味脯法”适合在天气比较凉爽的月份,所以“正月、二月、九月、十月为佳。”其他的几种脯腊加工,都被选定为天气寒冷的月份。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脯腊的脱水处理工艺为“阴干”。所谓“阴干”,就是在没有阳光的背阴处,还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使水分慢慢挥发,以保持脯腊良好的食品风味。这种情况下,脱水耗时较长,需要较低的温度环境,以保持肉品不发生腐霉变质的情况。现在我国南方民间制作的腊制品,仍然是沿承这种工艺方法。

只有“作浥鱼法”,是“四时皆得作之”。因为盐卤制品不是完全的脱水处理品,而且发酵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支持。尽管如此,贾思勰在书中还是介绍得非常清楚,为了确保“浥鱼”的风味和品质,必须做到“冬直积置,以席覆之;夏须瓮盛泥封,勿令蝇蛆”。[12]460冬天把鱼堆积起来,上面盖上透气的席子;而夏天则需要盛放在大型的陶瓮中,并且用泥把瓮口封好,以免苍蝇和蛆的破坏。这种实实在在的交代,再明白不过了。

3 《齐民要术》“脯腊”制作与菜肴“制汤”技术之关系

如前所述,《齐民要术》无论制作什么品类的脯腊,其基础调味手段,就是要使用上好的肉汤(汁)进行浸(入)味处理。甚至可以认为,脯腊成品品质与饮食风味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汤”的质量。所以,贾思勰在第一种脯的制作中,一开始就着重介绍了汤的制作工艺。本文将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3.1 “脯腊”加工用汤的制作与种类

《齐民要术》在描述“作五味脯法”时,着重详细介绍了一种最为典型的汤的加工方法。云:“各自别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12]459很显然,这是用牛羊骨加清水熬煮的一种清汤,汤的品质要求是牛羊碎骨煮汤,过滤取汁,撇去浮沫,然后沉淀使汤清澈,一如现在厨师的制汤工艺。这种汤其实是制作脯腊使用的一种基础汤汁。

据《齐民要术》记载,制作不同的脯腊,所使用的汤汁是不同的。大多数是在基础汤的前提下,添加不同的调味品使其成为不同风味的汤,再浸润动物肉,而且一定要浸泡入味透彻。如“作五味脯法”,所用的汤是“取香美豉,别以冷水,淘去尘秽。用骨汁煮豉,色足味调,漉去滓,待冷下盐。适口而已,勿使过咸。细切葱白,捣令熟。椒、姜、橘皮,皆末之”。[12]459因为贾思勰说得非常清楚,也容易明白,就不多作解释了。用汤要“量多少,以浸脯。手揉令彻”。[12]459汤的用量要覆盖过肉脯,才能保证所有的脯都被浸泡到,浸到什么程度呢?“片脯三宿则出;条脯须尝看味彻乃出”。[12]459用肉片加工的脯,一般浸泡3 天就可以了,如果是肉条制脯则需要看或尝一下,入味透彻了才捞出来。一句话,就是要把所有的脯都彻底入味才行。显然,脯的风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汤的风味。

用牛羊骨熬煮的汤具有典型的意义,但也不全是。也可以根据制作需要,或用牛骨汤、或用羊骨汤。如制作“五味腊”,用的就是单一畜骨熬的汤。云:“别煮牛羊骨肉取汁,牛羊则得一种,不须并用”。[12]460先煮好的,也是基础汤,然后“浸豉,调和,一同五味脯法。浸四五日,尝味彻,便出”。[12]460汤味调好后,再浸禽体,也是要入味透彻。

“作度夏白脯”则用干净的盐水加椒末调味成咸椒味的汤。云:“以冷水淘白盐,停取清,下椒末,浸。”[12]459但在处理牛羊羔犊时,也要用汤浸之,以去腥味。即所谓“小羔子,全浸之。先用暖汤净洗,无复腥气,乃浸之”。[12]459总之,都离不开汤的浸润入味。做“鳢鱼脯”,要“作咸汤,令极咸,多下姜、椒末,灌鱼口,以满为度”。[12]460而做“脆腊”,则要用“白汤熟煮,接去浮沫。”然后用之。

只有“作甜脆脯”时,不用汤浸泡,而是“直阴干,不着盐”。因为“甜脆脯”是原味的一种脆脯。同时,“作浥鱼”也不用汤,“夏月特须多著盐,春秋及冬,调适而已,亦须倚咸”。因为是腌鱼,多加盐就行。

综上可以看出,饶有风味的脯腊必须使用上等的汤,才能达到优良的效果,这是确保脯腊独特风味的关键。

3.2 制汤技术在菜肴烹饪中的地位与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菜肴烹调的关键技艺,也是在于“汤”的运用,大抵说来醇厚美味的菜肴必得益于基础调味手段,而传统的基础调味手段就是用“汤”。俗语所谓“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即指此。中餐菜肴烹饪不仅讲究用汤,而且汤的种类也有许多,诸如清汤、高汤、奶汤、毛汤、素汤、三套汤、海鲜汤等等,不一而足。宴席中的大菜需要用汤,烹饪山珍海味也要用汤,制作汤菜时更少不了汤,就连炒菜、爆菜、烧菜也必须用汤。因此,汤在中餐烹饪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时下我们厨房所使用的味精、鸡精、牛肉精、汤宝等现代调鲜味的调味品,不过是近几十年、甚至是近几年的事。之前一个优秀的厨师必须能够熟练制作各种汤和使用汤。而今,这一传统的调味技艺已日渐式微。所以,中餐烹饪的菜肴离真正的天然美味越来越远,离营养健康的美食也越来越远。这一问题,应引起中餐经营者与从事烹饪工作者的警觉与深思。

许多研究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的学者专家,一致把《齐民要术》记录的制汤工艺作为中餐烹饪用汤的肇始,是不无道理的,毕竟中餐烹饪最早的制汤记录唯此莫属。但笔者认为,贾思勰所记录的制汤工艺,就其技术层面而言,已经相当成熟,而且汤的种类也有许多,运用的方法也十分讲究。从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看,之前必定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从这样的意义来讲,《齐民要术》烹饪制汤用汤的记载,是对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烹饪技艺的继承、总结与记录,并不能以此为断代依据。换言之,中餐烹饪汤的制作与使用要远远早于《齐民要术》撰写的时代,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范围,就此打住。

[1]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书局华,196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朱熹.周易本义[M].苏勇.校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8]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邱庞同.中国菜肴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11]桓宽.盐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2]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缪启愉.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调味论语加工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江苏调味副食品》稿约
如何读懂《论语》?
《江苏调味副食品》稿约
调味儿
味带的宽窄与调味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