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区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
2014-12-02张东玲张雪蕾
张东玲,彭 勃,张雪蕾,武 娜
近几年癌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癌症本身或治疗所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和社会适应性等问题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更多的癌症患者在接受临床综合治疗后,需要回到社区-全科、家庭-护理继续进行治疗和康复以期达到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的一种新模式。为此,对笔者所在医院所管辖社区的11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探讨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笔者所在疗养院社区中心所管辖的已确诊癌症患者,包括手术、放/化疗系统综合治疗后,好转并恢复自理能力,能自行或在他人帮助下完成量表(既往无精神性病史)。患者113例,男60例,女53例;年龄26~81岁,平均(52.3±13.3)岁;年龄>50 岁 78 例;≤50 岁 35 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1例。其中呼吸道癌28例,乳癌22例,消化道癌23例,白血病9例,肝癌11例,其他癌 20 例。 病程 1~11 年,平均(1.63±1.88)年。 无转移者81例,局部复发者17例,全身转移者15例。
1.2 方法
1.2.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对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 SCL-90包括9项因子,既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共90个条目。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受试者根据自己1周的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采用1~5级评分:1为没有,2为轻度,3为中度,4为偏重,5为严重。由社区全科医师对全社区的癌症患者进行问卷发放,无记名填写,或由医师问卷填式,统一回收。发放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收卷率100%。
1.2.2 心理干预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干预组除进行常规的治疗、家庭护理外,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研究者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家庭护理,不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支持、情绪疏导和认知行为干预。依据自评量表的评估,针对焦虑、抑郁情绪等原因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全科医师进行:每月1次1对1的心理疏导;每周1次健康讲座,了解医学发展的动向,患者之间的现身交流、咨询、辅导、讨论;电话随访、咨询及生活及行为方式的干预。3个月后发放SCL-90问卷对两组癌症患者心理健康进行测查,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收卷率1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 t、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SCL-90心理问卷调查结果 癌症患者与健康人群(常模)心理健康状况比较,9个因子得分与总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标准(P<0.01,表 1),癌症患者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
表1 113例癌症患者与我国常模的SCL-90(±s)
表1 113例癌症患者与我国常模的SCL-90(±s)
SCL-90 癌患者(n=113) 常模(n=1388) P值躯体化 1.78±0.36 1.37±0.48 <0.01人际关系 1.80±0.33 1.65±0.61 <0.01强迫 2.19±0.34 1.62±0.58 <0.01抑郁 2.41±0.74 1.50±0.59 <0.01焦虑 2.10±0.50 1.39±0.42 <0.01敌对 1.92±0.45 1.48±0.56 <0.01恐怖 1.92±0.76 1.23±0.41 <0.01偏执 1.86±0.46 1.43±0.57 <0.01精神病性 1.71±0.32 1.29±0.42 <0.01总分 180.15±29.25 131.87±28.14 <0.01
2.2 癌症患者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CL-90测查结果 干预组在身体训练、生理强度、抗争精神、睡眠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总体心理健康逐渐好转。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表 2)。
表2 心理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CL-90测查结果(±s)
表2 心理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CL-90测查结果(±s)
SCL-90 干预组(n=56) 对照组(n=57) P值躯体化 1.61±0.30 1.79±0.37 <0.01人际关系 1.56±0.21 1.80±0.33 <0.01强迫 1.79±0.30 2.20±0.33 <0.01抑郁 1.88±0.46 2.42±0.74 <0.01焦虑 1.58±0.28 2.11±0.51 <0.01敌对 1.52±0.25 1.91±0.45 <0.01恐怖 1.48±0.10 1.94±0.78 <0.01偏执 1.43±0.22 1.86±0.46 <0.01精神病性 1.46±0.32 1.71±0.32 <0.01总分 147.86±21.24 180.70±29.69 <0.01
2.3 不同年龄癌症患者抑郁、焦虑症发生情况 >50岁的癌症患者(78例)抑郁、焦虑症发生率分别为 55.13%(40例)、51.28%(40 例)高于≤50 岁癌症患者(35 例)的 34.28%(12例)、31.43%(χ2=4.20,χ2=3.85,P<0.05)。 >50 岁的癌症患者较≤50岁的癌症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焦虑症。
3 讨 论
本文结果表明,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50岁癌症患者较≤50岁癌症患者有更明显的抑郁、焦虑症倾向,这与老年人机体退行性变、抵抗力差,多数并发其他疾病,对人生的态度较为消极有关。针对癌症患者这些特点,在社区临床工作中应加强支持疗法,积极治疗并发症,同时做好癌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癌症患者交流沟通,解除其思想顾虑,以减轻疾病康复的负面影响。癌症康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干预有显著相关(P<0.01),在给癌症患者采取躯体综合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帮助癌症患者树立自信、自尊,纠正躯体社会功能缺陷,给予他们战胜疾病的信息支持,针对不同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可使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长[3],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癌发生、发展、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组心理干预的主要方法如下。
3.1 认知疗法 癌症患者经常会出现各种负性认知,产生不良的恐惧、抑郁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依从性,加速疾病的恶化。依据以上综合的评估及患者的病情、性格、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氛围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对癌症患者开展群体健康教育,使其相信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癌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在康复时,指导患者应该遵照医嘱用药,以及适当的营养饮食对体能、免疫功能起支持作用,克服盲从心理,有助于减少患者手术、化疗、放疗后引起的不良反应。鼓励躯体症状轻的癌症患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及力所能及的锻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待疾病,降低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3.2 心理支持 对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癌症患者针对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如对于内向、偏执性格的癌症患者宜采取保护性医疗,以适应癌症患者“否认”身患癌的应对机制,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及外向、开朗性格的癌症患者可采取开放型医疗。鼓励疗效较好、生活质量较高、相同疾病的患者进行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提高患者躯体功能及心理健康。
3.3 情绪疏导 全科医师及家属多与癌症患者进行积极地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患者情绪变化,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痛苦及想法,并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宣泄悲伤,耐心倾听、理解与尊重患者的失落反应和不满、自卑等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劝解、启发、疏导等。鼓励患者在治疗康复空闲时听听音乐,有助于心情放松,减轻癌疼痛及缓解抑郁及焦虑心理,为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情绪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疼痛,促进应对。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17-27.
[2]张继东,舒志荣.恶性肿瘤病人抑郁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4),347-349.
[3]傅碧绿.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相关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10,9(1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