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路上的斗士——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盛树力教授
2014-12-02慕萌
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领域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研究者,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是同行们眼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是年轻人心中和蔼可亲的老前辈,他就是年近八旬高龄的盛树力教授。
盛树力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属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精神卫生部下属研究所),当时从事专职医学科研的人员很少,科研在医院里几乎是空白,年轻的盛树力凭借着对未知事物求根溯源的科学精神,毅然转换专业,1962年在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组进修一年后回所开展神经生化研究。
1979年,他担任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生化研究室副主任,并通过医院推荐和国家考试,获得赴法国留学的资格。1980年到法国第六大学杜索医院神经内分泌研究室,进行长达两年的进修。在法国进修期间,盛教授最大的体会是我们在实验技术上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但我们几乎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神经外科领域神经生化能干什么?多少年来一直困惑着他!而在法国进修使他得到两个方面的启迪,一是要研究神经内分泌必需自己具有制备科研用新抗体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所创新。二是确定神经多肽和多肽激素作为研究神经生化的长期方向。
带着国外学习的先进理念和新鲜思想,1982年底盛教授急切地回到分别两年的祖国,准备在神经内分泌领域大展宏图。回国后随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搬迁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先克服重重困难,初步建立从多肽合成、抗体制备到检测试剂盒应用的整套技术。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和顽强的摸索,盛教授带领课题组先后制备出市场上没有的新抗体60多种,最终从分析蛋白质序列中的抗原决定簇到短肽合成、制备抗体仅需3个月的时间,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飞快地流逝,转眼之间8年过去了,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不断积累,盛教授及其课题组的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1990年11月因在神经多肽和多肽激素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仅有4人),研究成果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果展”上展出。1990年回宣武医院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并成立了多肽研究室,建立了更完善的多肽合成、抗体制备、研究多肽生物功能和多肽构效关系、多肽结构改造等具有特色的研究平台,特别是为糖尿病脑病的研究提供了整套先进的技术体系,因而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接受院内外进修人员数十名、并与美国、瑞典、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著名专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神经化学系的一名副教授还专程来慕名进修3个月,学习糖尿病脑病的相关研究。
1992年,57岁的盛教授再次公派赴美工作,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下丘脑激素专家米歇尔教授,从而全面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多肽研究前沿技术和研究思路。1992年10月1日因他在医疗卫生事业的突出贡献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应加拿大蒙特利尔医学院院长邀请在其实验室工作一年,由于当时他在国际学术界已有一定知名度,在工作期间更具不凡表现,同时能用英、法二种语言交流,因此深受加科技部重视,曾两次发函征求他对加生命科学研究计划的意见。在回国前两个月医学院院长通过室主任许以高薪和发放安家费续聘,并直接和宣武医院领导联系续聘事宜。但盛教授一心想的是学成回国,为祖国贡献微薄力量,婉言谢绝了加方的盛情邀请。
回国后,基于当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盛教授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脑老化,研究工作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1995年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国家和政府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政策激励下,满怀着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他更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夜以继日地查找国际上最新进展。由于盛教授具有坚实的脑科学基础,熟悉神经化学、免疫学、药理学等专业知识,通过阅读了上千篇关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文献,写出了从基础到临床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5年计划。研究计划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流行病学调查、药物开发和发病机制研究,为申报北京脑老化重点实验室作做了充分准备。1996年,由北京市科委组织全国15位著名专家组成理事会,同意在宣武医院成立北京脑老化重点实验室,并一致推荐盛教授为首席专家,获批课题经费1100余万。从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记忆障碍门诊”,造就了一批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随着北京脑老化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掀起了全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热潮。盛教授在5年的任期内,全方位主持阿尔茨海默病从临床到基础的研究,参与两项国家973计划,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开创和扩大了国际学术交流,也奠定了他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中的权威地位。从1996年以来多次全国专业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并被国内十余所大学邀请进行讲座,引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向。1996年盛教授主持成立“中国老年性痴呆专家委员会”任主任委员,我国首次成为国际老年性痴呆专家委员会成员国。1998年在荷兰召开规模盛大的“第6届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研讨会”,盛教授作为由世界顶级专家组成的大会科学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参加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也因此第一次在会场升起。以后每届同类国际会议都会悬挂我国国旗。
50多年来,盛教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主编专著7部、主译两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曾任《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和中文版、《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多器官疾病杂志》等编委或常务编委、北京市科委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老年性痴呆科学家协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和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和老年性痴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抗衰老委员会常委、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老年医药委员会顾问。现在仍任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理事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神经化学分会顾问,中国老年学会认知功能委员会高级顾问,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永久高级顾问,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记忆健康360工程”专家顾问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
由于盛教授在研究领域中的卓越成就,从1979年国家开始评选科技成果奖开始,当年因发明快速诊断脑囊虫实验而荣获北京市第1个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也是宣武医院获奖第一人,以后又陆续获得北京市级、局级奖励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一项,于201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在盛教授50多年科研生涯中,后30年也是培养年青科研工作者的过程。他对学生们和自己的要求是,1.具备深厚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最新的本专业相关技术;2.具备正确理解本专业最新进展的能力和提出自己想法的能力;把实验研究作为终身职业,要有在实验室苦干10年才能成才思想准备。2008年73岁高龄的盛教授退休后,仍继续关注国内外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并在全国会议上作多次学术报告。2000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聘为项目顾问,负责辅导研究生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项目,工作近4年期间已有5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共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使他感到欣慰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后继有人,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上百位年青科研工作者都已成为科研骨干力量,有些成为研究生导师。
盛教授认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刻苦学习的精神,盛教授刻苦学习的突出例子体现在他自学英语这件事情上。他在大学期间主学俄语,当他认识到掌握英语是攀登医学高峰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大一开始就自学英语,每天早晨从不间断背诵英语单词,每晚阅读英语课文。到大学毕业已能在字典帮助下阅读医学文献。1963年他翻译了“中枢神经系统酶活性”一书,在北医丁延介教授一字一句修改下,终于在1964年出版。多年在国外工作期间,他几乎没有娱乐生活,每天晚饭后主要是听广播、录音、看电视以提高外语水平,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可以和同事们深入交流学术观点,并做读书报告。
盛教授在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把掌握本专业国际最新动态作为创新的笫一要素,从1963年开始,他每月风雨无阻骑车去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查阅新资料,直到宣武医院能订阅原版杂志。盛教授每次去国外开会,都非常认真地听会,从不弃会旅游,体现他作为中国学者的责任。由于盛教授长期阅读和保存资料的习惯,到现在专业资料已贮存光盘十余张和U盘十几个。
盛教授说,做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奉献新的发现,享受工作的乐趣。自从盛教授踏入科研门槛,几十年如一日从早到晚为课题忙碌,当实验成功、论文发表和成果获奖等自己的工作被同行认可时,真能体会到他人无法体会的成就感。盛教授一生中有很多次面对名利的机会,他谢绝在国外享受高薪待遇,谢绝为国内企业开发保健品,谢绝为药厂做药品广告,谢绝接受申请高级职称人员的红包。他在国外工作期间,下飞机到住处放下行李立即上班,从不倒时差,上班时总是早来,下班更无时间限制,因此深受同事们赞赏,在同事们眼中,盛教授是工作狂的性格,而正是因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深受他人尊重。
盛教授在回忆自己成长过程时说,“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在我个人心中只有学习和干活,有活干就行,不争名争利,只争取在国际学术界的发言权。我的科研成绩是我们团队的成绩,应当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我个人对年轻人的培养的最关键体会是导师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才能帮助年轻人成才”。201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许琳教授编写出版的“生之愉悦”一书中,给盛教授的献词是:“您是科学的旗帜,亦带给别人安宁和煦之光。谢谢您至高的修养,与带给别人的正能量。您是学者,亦是哲人,卓越的人属于国家和社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