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的临床治疗研究

2014-12-02

中外医疗 2014年1期
关键词:咽峡炎洛韦丙种球蛋白

周 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3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人类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网状内皮增生性传染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肝脾肿大。虽然目前对于该病没有特效药物,但以更昔洛韦为主的抗病毒药在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为探讨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情况,并观察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该研究以2011年10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3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儿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19例。实验组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3.9±1.1)岁,平均病程(15.2±3.6)d;对照组男 10 例,女 9 例,平均年龄(4.1±1.2)岁,平均病程(15.5±4.1)d。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均在早期进行抗感染、保肝治疗,并在入院后接受更昔洛韦(国药准字号:H2005 1263)静脉滴注,剂量 10 mg/(kg·d),14 d 为 1 个疗程。 实验组入院后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剂量 1 g/(kg·d),连用 2 d。

1.3 评价标准

用药7 d后对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标准参考文献[2-3]。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热程、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肝脾明显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检验标准为 0.05。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恢复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热程、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肝脾明显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病于儿童,绝大部分患儿在1岁以前被感染。除常见的临床症状之外,文献报道我国患儿中肝脾肿大与胃肠道症状也较为多见[4]。虽然传统的观念认为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但由于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对于机体的损害范围较为广泛,故患儿的临床表现多变,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可由于发生肝衰竭而死亡[5]。而采用药物在早期阻止患儿体内的病毒进行复制并将其清除对于早期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昔洛韦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抗DNA药物,其对于EB病毒有着较高的活性,且不具备碱基复制的效果。当其进入到机体后,会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使细胞内的丙氧磷酸化为丙氧鸟苷的一价磷酸盐或三价盐,从而对DNA与GTP的结合形成竞争性抑制,同时渗入病毒以终止DNA链的延长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恢复指标的比较(±s)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恢复指标的比较(±s)

组别热程(d)咽峡炎改善时间(d)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d)肝脾明显缩小时间(d)异型淋巴细胞<1 0%时间(d)平均住院时间(d)实验组对照组t P 1 2.0 9±4.9 8 1 9.1 8±1 3.7 6 2.1 1 2 0.0 4 2 9.4 1±5.4 8 1 3.3 0±5.5 2 2.1 8 0 0.0 3 6 5.4 0±2.9 1 1 4.2 1±9.4 7 3.8 7 6 0.0 0 0 6.3 2±2.7 7 1 2.3 2±8.5 0 2.9 2 5 0.0 0 6 8.5 9±2.3 9 1 2.6 8±7.8 3 2.1 7 8 0.0 3 6 1 1.1 9±3.3 9 1 5.9 8±4.4 2 3.7 4 8 0.0 0 1

丙种球蛋白可以提升患儿血清的免疫水平以达到调节其免疫反应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球蛋白还可以激活补体,中和患儿机体内的病原体。丙种球蛋白中含有大量抗人IL-1,IL-6自身抗体与多克隆抗体,对于病原抗原与炎症细胞有着中和的作用。而研究显示传染性单核细胞症患儿在急性期时CD4+与CD8+水平的比值下降,提示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而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对患儿的免疫损伤起到逆转的作用。

该研究中,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热程、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肝脾明显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加快了患者的恢复,故值得推广。

[1]吕洁,金莲花,孙景辉,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附312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6):518-521.

[2]岳枫,周涛,李长峰,等.EB VCA-IgA和EB-DNA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鼻咽癌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4):351-353.

[3]谭丽梅,苏嬿莉,叶家卫,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229-230.

[4]王强,王佐凤,曹玫,等.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TLR2和TLR9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变化[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2):469-473.

[5]杨素红,冯俊杰,马爱钟,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亚群变化[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66-167.

猜你喜欢

咽峡炎洛韦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泛昔洛韦联合微米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铺棉灸合并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5例临床观察
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