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无止境学不休

2014-12-02廖冬梅邓宇阳

荣誉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济世中医中药中医师

廖冬梅 邓宇阳

从青年时期选择中医,在半世纪的时光中精心努力,他一心行医济世,传扬国粹,矢志不移。平凡的生命中,演绎不平凡的历程,他是一个中医师,诠释的是什麽是“妙手回春”。那一个个看似平凡的事蹟,好似一片阳光,又像燃烧着的火种,给病人和家属以温暖和希望。他说:“医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一颗仁心,在得知对方较为穷苦,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他尽量少收费,甚至不收诊费,这样做,少了收入,卻富了心灵。他好似不知疲倦,掌握一手好医术,只愿秉仁济世扬国粹,忠信泽民展英才。

【谢秉忠先生,谢秉忠林国英中医针灸诊所註册中医,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会长、首席会长,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教授、学务委员、保管建设委员、奖学委员。在香港特首选举委员会中有一千二百个选举席位,中医界分得三十个席位,他正是其中之一。】

秉仁济世

他说:“穷苦的人更需要帮助。”在七千多个日子里,他一心一意守护着那一方居民,无数次,在面对为生活穷苦的街坊,他尽量少收费,甚至不收诊费,他是街坊心中的“仁心廉医”。

在以往的中华医术传承中,大多依靠的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或父传子,或师传徒,谢秉忠先生也不例外,年少时,他喜欢功夫,教授他功夫的师傅恰是一位中医师,因着这层关係,他进而进入了中医领域。

中医在当时的香港,並不热门,甚至被排斥,被打击,不被认可,中医师的行医之路也堪称举步维艰,成为中医师或许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它,扎进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中,苦心研究。医者,是一个圣洁的职业,它拒绝逐利,崇尚德为先。

凭着自身对中华医术的喜爱和执著,谢秉忠先生在中医行列中坚守至今,长达半个多世纪,仍不改初衷,热情不减,一心秉仁济世扬国粹,忠信泽民展英才。

常言道:“医者仁心”,“仁”从来都是行医者的核心,谢秉忠先生用一言一行对这个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践行的行医凖则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二十多年前,谢秉忠先生将他的中医诊所开在九龙深水埗,之所以选择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里的的许多居民经济条件不太好,且老弱妇孺也佔据了较大比例。他说:“贫苦的人更需要帮助。”只这一句话,便将谢秉忠先生为医者的仁爱之心显露。曾有人建议其去其它地方开办诊所,谢秉忠先生婉拒了对方的好意,执著地、用心地守护着这一方居民。无数次,面对生活穷苦些的街坊,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他尽量少收费,甚至不收诊费,他是街坊心中的“仁心廉医”。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十点至中午一点以及下午四点及晚上六点,谢秉忠先生会在诊所为来往病人看诊,不时地,还要为那些预约的慢性病患者出诊,忙而不休,乐而不疲。从医这麽多年,经由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街坊领域对他信任不已,也有不少外地的病人也慕名前来寻医问诊。

在他治愈过的病例中,曾有一位病人因小时身体素质差,家人为了给他补身体,收罗了许多补药让他食用。这下,身体素质好了许多,卻因“补过头”,而令其身体营养过盛,极容易上火,而且不时的上火,引发口腔溃疡,整整三十年,反反复复,让其苦不堪言。他四处寻医问药,都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常常疼痛难忍,甚至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後经朋友介绍,他找到了谢秉忠先生,经过治疗後,病情得到控制,好了九成。病人满怀感激,谢秉忠先生也倍觉自豪。

还有一例肺结核病例,患者经医生治疗需要十多个月,每次食药之後,便会全身无力,疲惫不堪,上班受到影响,只能在家休息。後来,谢秉忠先生告诉他,可以在使用西药四个小时之後配合使用中药,中西结合,治病养生同时进行。对方听从了他的建议,一段时间後,效果显著,开始正常上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作为医者的谢秉忠先生一切出发点都是以“病人的身体”为要,看着一个病人康复,他的心中满是成就感,对於一位医者来说,还有什麽比得上让病人摆脱疾病的折磨和困扰更觉得满足和开心呢?

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谢秉忠先生仅在深水埗已经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七千多个日夜,年过七十的他仍在中医里坚守着,精神矍铄的他因练功和中医养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也为其继续造福街坊提供了本钱。

行医路漫漫,谢秉忠先生矢志不移,他说:“学习中医,我觉得满足,我不会退休,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如一匹不知疲倦的马,奔波在患者之间,用自己积累下来的数十年专业知识和宝贵经验,立志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弘扬国粹

他说:“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在长达半世纪的时光中,除了行医济世,弘扬国粹成为了他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目标,他是中医文化传扬路上的“爱国者”。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华医药无论是在治病上、防病上还是养生上,都切实可行。古有“药王”炎帝神农氏,亲嚐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教人医疗,並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中医药著作《神农本草经》。之後的中医中药著作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中药的宝藏,让世人享用不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医学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身在其中,紧贴中医中药文化,谢秉忠先生用无数成功的案例印证了中华医药的博大精深。他的大儿子在十多岁的时候曾患阑尾炎,患病初期,他尝试着採用中医古方来医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时候,他已深刻的认识到学医首先能夠守护家人的健康。这更让他坚定了继续在中华医药领域中摸索、探知、钻研、传扬。

在谢秉忠先生看来,传扬中医不仅仅是一个中医师应尽的责任,亦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对於他教授的每一届中医学学子,谢秉忠先生在第一堂课上都会讲一句话:“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浓浓的爱国情溢於言表,浓缩在字里行间。在谢秉忠先生行医济世的数十年时光中,他始终坚守着心中的这个信念,传扬中医文化,在每一个细节中,长年累月地付出着,努力着,他用自身的言谈举止影响着身边的人。他是中医文化传扬路上的“爱国者”。

谢秉忠先生是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会长、首席会长,该会成立於1949年,至今已拥有六十五年历史,它是香港中医界拥有会员人数最多的社团之一,在为中医师爭取权益、传扬中医文化扮演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谢秉忠先生於其中,已经服务四十多年,陪伴着港九中医师公会成长、壮大,亲眼见证着中医师在香港地位的一点点转变,携手中医师同仁为维护中医师的合理权益,提升中医中药在香港的地位。在该会成立六十五周年庆典上,他说:“本会继续团结中医界,在彼此尊重、求同存異,和谐共处中去爭取中医药界的权益。创新不忘本,传承必求真地去供养优秀的中华医药。”

这些年,谢秉忠先生欣喜地看到中华医学在香港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自香港回归,中医在香港的地位逐步提升,除了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外,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也陆续建立了中医药研究中心,许多中医学会、中医学院等也致力於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各中医师专家发表中医中药学术论文,对祖国医学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此外,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医的管制也越来越重视,实行“註册中医师”考核制度,中医师行医被“合法”化,中医师不再被压制或任其“自生自灭”。如今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中医行业。一切的一切都在昭示着中华医学越来越广阔而明亮的未来。谢秉忠先生说:“看到中华医学这些年在香港的发展,我很高兴。”此刻的他心情愉悦,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医中药在香港逐步地深入人心,中医中药对於疾病治疗副作用小,这点更是被大家所认同,谢秉忠先生建议,中医中药文化的普及,可以从小学开始,逐步推广开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了解中医文化,运用好中医中医。

在香港特首选举委员会一千二百个席位中,中医界拥有席位三十个,谢秉忠先生正是其中之一,他还参与着许多社团,身兼数职,兼顾着个人诊所与社团工作,每一天忙碌而充实,在中医界辛勤耕耘。至今,七十五岁的他仍坚持在周一、周三去九龙中医师公会会立九龙中医学院教授中医中药学知识,培养中医中药人才,传扬中医文化。这位慈祥善良的长者好似一片阳光,又像是燃烧着的火种,散发着光和热,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猜你喜欢

济世中医中药中医师
黑龙江省中医中药融合发展促进会在哈成立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现代中医诊疗中医师的告知义务
易医戴耘:国内海外济世人
人生“十不得”
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胁痛施治体会
慈悲济世厚德载物 广东省陈绍常慈善基金会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治未病思想浅述
马立新副主任中医师针灸治疗耳鸣经验
高冬来副主任中医师治疗白塞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