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一条希望之道

2014-12-02丁辉董奇陽

荣誉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农友香港养殖

丁辉++董奇陽

数十年来坚守着农业发展这一传统行业,在农业发展空间不容乐观的香港,他辛苦经营着他的事业,如今农业转移到内地,他与一众农友仍旧满怀激情地坚持着。民以食为天,农业乃天下之本,他呼籲政府多加扶持,让市场自由调控,他希望用多年的经验,为两地的农业之路探索前行。

【郑嘉成先生,香港农业专区发展协会主席、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303区元朗狮子会会长(2001——2003)、香港特区政府渔农业諮询委员会畜牧小组委员、韶关市政协委员、韶关市养豬行业协会副会长、元朗政务处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渔农业科技促进协会副主席、元朗体育会常务董事、香港健高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启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农之根本,四民有业

郑嘉成先生带领笔者参观了他曾辛勤耕耘的农业基地,他一路详尽地讲述着往昔丰富的农产品,而如今,大多数农业基地已建成仓库外租,对於一位数十年来坚守土地、热心农业的他来说,这样的光景难免让人唏嘘。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经济以金融业主导,而本土的农业发展逐渐式微。郑嘉成先生的农业之路,或许就是香港整体农业形势的缩影。但是,他不愿意离开这个产业,原因特别简单,他热爱着且希望着。

郑嘉成先生从小在香港成长,他回忆道:“小时候看到小豬仔、小鸡等都特别可爱,让人对它们的生长环境及成长过程好奇,力所能及之後我来到新界,建了个养鸡场尝试养殖。”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正处於香港农业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新界是产业重地,人们平整土地,建设灌溉系统,种植稻米、瓜果和蔬菜,养豬养鸡,养鱼养鸭,乡村邻里互助互保,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许多大型养殖场也应运而生。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郑嘉成先生对畜禽防疫、用料、消毒、饲养管理、清理等工作不断了解,也尝试着其它品种的养殖。1980年开始养豬,到了1982年,他第一个从台湾引进种豬,当时香港种豬大多从美国引进,而台湾种豬成长周期快成本低更适合养殖,在他的带动下,台湾种豬慢慢开始在香港普遍起来。80年代早期,香港的农业生产仍然对香港人的饮食发挥很大的贡献,港府有“食物政策”、“豬政策”等政策,目的是确保香港人的食物储备和本地生产能力,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供应链中断情况。在良好的形势下,郑嘉成先生也发展到了5个大型豬场,且涉及多个品种的养殖,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且积极同农友的合作交流,助推行业到达一步步向前。

从业者的迫切向往

香港经济起飞之後,由於香港人的价值观转变,而港府也把农业判别为“经济”活动,所以改了用“经济”为单位的生产总值去“衡量”农业,1980年代中期,香港农业生产值下降到不及香港生产总值的0.5%,在这个氛围之下,政府高层有些人认为,农业是前途不大的产业,此後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减小。加上香港属自由港,外地农产品进入香港没有特别限制,而由於不干预政策,政府对本地农业也缺乏补助机制。

古语有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农,天下之大本也,且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农业为根本,“衣食住行,没有农业很难存在,就比如说新加坡,经济发达,旅遊业昌盛,本国农业面积稀少,但他们跟马来西亚合作,马来西亚政府特地设一个地方给新加坡,发展高新农业。”郑嘉成先生介绍到。在香港农业前景不乐观之时,他与一众农友真诚的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港府能夠重视从业者的生存状况及行业对香港的影响。

“农业是第一产业,柴米油盐,都在里面,所以是政府必须扶持的产业。香港地方小,不能大面积的发展,但可以借鉴日本走高端农业,坚持上游产品的优质高产,良好包装,划定特定的区域专供农业养殖,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夠出口外销。”多年的生活中,郑嘉成先生习惯了与大地为伴,用勤劳换来丰收的果实,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夠为行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而到近代香港回归,1998年後中国内地农产品可无限额地输入香港,香港农业由於内地的廉价蔬菜和淡水鱼供港而大幅萎缩,绝大部份食物要倚靠外地入口。本地农业产品由於价钱差距被压了下去,再一次受到冲击。

“七十年代登记的农户包括家庭小型的有5000多家,到了80年代,农户减少到2000多家,工业腾飞後,香港人都去打工创业。到了1988年成立环保局之後污染的管制法案通过,90年代两千多家农户变成1500多家,基本上是有点规模的。1994年开始登记牌照制度,剩下的养鸡场160家,养豬场277家,其它都是没有登记拿牌的小型养殖场。”作为香港渔农业諮询委员会畜牧小组委员的他对这些数据太熟悉不过,他语气中透着遗憾,由於农业所获的支持力度不大,更由於昔日的禽流感及口蹄疫的爆发,对饲养禽畜的管制日趋严厉,许多农友只能结业转行。

在看到多年一起经营的农友结业之後转投房地产、金融投资等行业时,郑嘉成先生並没有选择离开。“我一位农友结业之後,拿到政府的几百万补贴转投房产商铺投资,现在已身家不菲。”但他並不後悔,“我捨不得这个行业。”他说,这是他最淳朴的内心独白。在农业多年,多少远离市区的喧闹、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他保持着务农者的勤劳、务实、谦逊作风,坚守着这个在大家看来並不吃香的行业中。

坚守源於热爱

多年前,他加入香港农业专区发展协会並担任主席,在香港农业整体不乐观的形势下,把目光对凖了内地。他奔走考察内地市场,並多次与广东省政府协商,终於在韶关获批养殖地,以供香港的农业转移之用。

“我们农业专区发展协会提倡把农业基地转移到内地,这是局势所迫,鼓励结业的农民到内地养殖,但很多农友辛苦一辈子,现在年纪也大了,力不从心,或者更多的转投地产金融等回报率更高的行业,到现在为止有14个农友在国内有豬场养殖。”郑嘉成先生也带头在韶关开办养豬场,近年来他多次往返内地香港,对两地经济状态有着熟悉的了解,这些年内地农业呈现多元发展,虽然很多方面还不夠完善,但还是有可取之处。

“现在豬价7.5元一斤,而成本价要到7.2元左右,除去劳工费等费用利润几乎没有,豬价上不去,让养殖者面临困境。”郑嘉成先生呼籲国家多扶持农业,以农立国,市场调控价格,让农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造成有特色的农业大国。如果养殖户一直亏损,难免会选择逃离,也无疑是对农业发展的滞後,他希望行业前景能夠让人憧憬,农友们能夠劳有所得。

生活中的郑嘉成先生是元朗体育会常务理事,同时作为韶关的政协委员,他常常带队到内地参与兵乓球、篮球的友谊交往比赛,他工作之餘爱好游泳、跑马等运动,“年龄大了,应该做些快乐的事,服务社会,平衡生活。”生活之乐,尽在其中。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会离开农业,到其它行业发展?”

“没想过,就一直守在这里,我对这个行业很有感情,所做的事也是对人类有所意义。”他说。

郑嘉成先生的故事是农业从业者的人生范本,很难说他的事蹟带给我们的,究竟是感动还是感触更多。

猜你喜欢

农友香港养殖
作客农友家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党旗颂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台湾农友704紫长茄中高海拔露地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