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职业职务称谓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2014-12-02周川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

周川鄂

内容摘要:称谓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习言。职业职务称谓是社会成员之间根据各自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不同职务、职衔相互称呼的语俗。职业职务称谓是社交称谓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有着各自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导致不同语言的职业职务称谓语也是极其复杂和独特。很多对英汉职业职务称谓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化和性别语言的视角,本文拟将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研究这一重要而有趣的社交称谓习俗,从职业职务称谓的类别、方式及感情色彩的表达进行语用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汉 职业职务称谓语 对比

根据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使用职业职务称谓词语时,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在这里,以言表意行为就是用职务职位来称呼他人,这一行为简单清楚明了,不用过多叙述。“以言取效行为”是指称谓人在用职业职务称呼对方之后通常还可能对被称谓者、自己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言取效行为”是一种言后行为,它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而语境的构成包括该民族的生理心理机制、伦理道德观念、社会制度规范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职务职位称谓的“以言取效行为”在没有特定的语境下也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以言施事行为”与职业职务称谓词语。

1、“以言施事行为”下汉英职业职务称谓类别及语用对比

汉语社会中几乎所有职务和部分职业(表示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做社交称谓。而且同种职业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在正式语境中,我们称呼餐厅的工作人员为“服务员”,而在有些非正式的语境中,我们也可戏称他们为“小二”。

英语中能用做称谓语的职务不多,一般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如president Obama, (奥巴马总统),Judge Smith(史密斯法官)。有的职务称谓还显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如“President”可用来称呼“总统”、“主席”、“大学校长”和可用于“银行行长”等职务的称呼。在英语中可用作称谓语的职业很少,常用的主要有doctor(医生)、nurse(护士)、waiter/waitress(饭店服务员)等。

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地看到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远远多于英语。从以言施事行为来看,汉语职业职务称谓的丰富性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示出对个体的社会地位的确立,以权势或地位差别的显现来表示对被称谓人的尊重。在汉语中,职务称谓注重突出双方的权势差别,并以说话者个体身份的自我压缩、贬低、隐藏来表示自己的谦让习俗礼节以及对被称谓者的尊重。职业职务称谓是在社会中的言语行为,它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尤其反映出交际双方的权势(power)和同等性(solidarity)。在西方社会,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本事从政被认为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张扬和体现。同时,为保证行政权的高效行使和体现行政权的领导服从关系,因此公共权力机关在上下级、平级之间的称呼通常也以职务相称,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用职务来称呼他人而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讲求以对等式称谓来追求说话者与受话者双方地位平等的关系。

职务称谓还包括职衔、学衔和军衔称谓,汉英职衔和学衔称谓在用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汉语一般只说“王教授”,而不说“王讲师”或者是“王助教”;只说“孙博士”,而不说“孙硕士”或者是“孙学士”。英语也只说“Professor Harry”,而不说“Lecturer Harry”或者是“Assistant Harry”;只说“Doctor Brian”,而不说“Master Brian”或者是“Bachelor Brian”。英汉语言中都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用做称谓,从以言施事行为来看,英汉社会都是通过高级职称和学位头衔称谓来表示对高学历和高学位称谓对象的尊重,体现了彼此双方都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另外在军队里,汉语习惯用“首长”来称呼上级,英语中,也习惯用sir(与“首长”同义)来称呼上级。这种类似的称谓体现了相似的言语行为。其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称谓意图和动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共同三点:

第一,军队称谓讲究简洁,体现出军人语言的干练;第二,体现部队等级的森严,不论称谓对象官大官小,只要高于自己,一律都是“首长”;第三,军队语言的保密性,不随便泄露长官的身份,尤其是重要长官的身份。所以尽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但人类社会相同的认知结构使我们在使用职务职业称谓时有相同的言语行为动机,因此带来了相似的职务职业称谓内容。

2、以言施事行为下职务职业称谓方式及语用对比

汉语的职务职业称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只有职业职务称谓,用于较随便的场合;二是在前面加姓氏或名字,加姓氏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加名字的方式一般用在非正式场合;三是在前面加上全名,这是最为正式的用法。四是在职业职务称谓前加通用社交称谓,例如“经理先生”,“门卫师傅”等,这种方式也比较正式;五是少数职务称谓前还可加上表尊敬和亲切的“老”字。例如,“老领导”、“老首长”。有时候,姓氏加职务/职业的称谓方式还有缩略形式。例如:“王队”,“张局”,“张工”等。“王队长”缩略为“王队”其概念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语音形式和书写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其表达的以言施事行为往往隐含着与原式不同的超语言的表达含义。

例如:陈校(陈校长),这个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怎么处理?

此例子中的职务称谓缩略形式表达的言语行为含义是:

a. 我在对你说话

b. 我们彼此都很熟悉

c. 我很尊重你

d. 我们彼此都认为我们的对话不必拘束,不必拘泥于级别差异

e. 我认为我和你的关系比较亲近,是老交情了

汉语职务称谓缩略形式也是最近这几年才比较流行的。这一称谓形式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语言表达上的(受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影响),语言交流追求经济和实效以及语言表达的创新心理(尹晓薇,2008)。除了以上三种原因,我认为职务缩略称谓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职务职业称谓语表达的主要是单一的权势关系而缺乏同等关系。使用缩略称谓的话,既能充分表现出对被称谓人的尊敬,又包含了亲近的语义关系,以此缓解权势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表现出权势和同等关系的变化,为成功的交际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英语的职业职务称谓也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单独使用;二是加姓氏或教名,不过英语中的姓氏是加在职业职务称谓后面。姓氏加职务的称谓方式在英语中是没有缩略形式的;三是Mr.或Madam等通用社交称谓加职业职务称谓。

汉英称谓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汉语职业职务称谓的形式比英语要多,例如,汉语职务称谓前加“老”字,这在英语中是绝对没有的现象。究其以言施事行为来看,那是因为中国人尊重年龄大、资历高的人,认为长者代表声望和权利,同时,“老”字又有拉近彼此亲近关系的含义,所以职务前加上“老”字的称呼既表示出对被称谓人的尊重,又体现出两人关系亲近。英语里,个人成就重于年龄,而且西方人忌讳别人称谓自己为“elder person(老人)”他们认为老就代表无用;第二,汉语有职务称谓缩率词,而英语没有。英语中表达权势的职务称谓词原本就不多,而且其使用的场合都比较正式,不需要在表达权势关系的同时追求同等;第三,在现代汉语中,人们表示职务中的副职,基本上都是使用“副”字来表示。如,“副校长”、“副经理”、“副主任”。在英语中,用于表示副职的词汇和词缀数量却相当可观,最常用的有“vice”、“associate”、“deputy”以及“assistant”。如“vice-principle”(副校长),“associate editor”(副主任),“deputy chairman”(副主席/代理主席),“assistant director”(副导演/助理导演)等。由此可见,汉语对副职的称谓方式比英语要简单。还有就是汉语职务称谓中表副职的“副”在实际称谓中往往都省掉了,这样的用法一方面是说话人希望抬高对方的社会地位从而博得对方的好感,另一方面称呼中多了个“副”字,感觉拗口,去掉也丝毫不影响称谓对方。而在英文中,这种对副职省略掉“副”的称谓现象是没有的。其原因也是因为英语职务称谓的场合比较正式,要求称谓要准确无误,不能在称呼时随意更改其职务,否则,就是错误的言语行为表现。

3、以言施事行为下职务称谓称谓感情色彩表达对比

以言施事行为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图,也称言外之力,即通过用职务或者是头衔来称谓对方表达称谓人对被称谓者的感情色彩。在汉语中,职务和职业称谓有时表达的是尊敬之意,如“郭老师”、 “王医生”,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使用抬高对方身份的职业称谓来表达尊敬。例如,我们对在学校里工作的非任课教师或者是已经退休了的老师也称呼“老师”,再比如我们对在医院里工作的护士和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都称呼为“医生”;有时表达的是赞美和戏谑,如我们称呼护士为“白衣天使”、称呼媒人为“红娘”,有时表达的是亲切和随意,如“林工”,“张队”,有时表达的是倨傲和轻视,如“剃头匠”、“杀猪匠”。 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感情色彩的丰富和细致还表现在对同一职业职务称谓不同的称谓语变体之间感情色彩的差别。如同样是对教师,就有下列的称谓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老师”、“教书匠”、“孩子王”、“臭老九”等。这一系列称谓表达了各种感情色彩。第一个称谓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最后一个称谓语“臭老九”,在感情色彩上的反差是很大的。

而在英语中,职务职业称谓基本上都是表达尊敬和严肃之意,很少有感性的职业职务称谓词语。因为英语中的职务称谓多半是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正式场合对称谓语的要求理所当然要严肃庄重,因此必然缺乏丰富的感情色彩。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远比英语要丰富多彩得多,这一语用差异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立在数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基础上,伦理道德观念极其浓厚,社会阶层等级森严。儒家文化中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封建帝王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导致汉语中名目繁多,十分具体的职业职务称谓。而复杂繁多的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丰富多彩。

职位的形成及使用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职业职务的称谓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行表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职业职务称谓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汉英职业职务称谓语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的职业职务称谓语更为丰富、具体,且表达的感情色彩丰富浓烈。而英语中的职业职务称谓语要简单得多,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也比较平和。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称谓系统都受“权势”和“等同”语义关系的制约,但毕竟两者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来看,汉语的职业职务称谓文化强烈地折射着一种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即受“权势”语义关系制约要重,而英语的职业职务称谓文化更多反映的是“等同”语义关系。

参考文献:

1.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郑玲萍.简述职务副职的中英文表达及其文化现象J.宁波大学学报学报,2005

6.马宏基.称谓语的感情色彩J.淄博师专学报,1996

7.马宏基.动机与称谓语J.淄博师专学报,1996

8.易嵘.缩略称呼语的语义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9.郑玲萍.简述职务副职的中英文表达及其文化含义J.宁波大学学报,2005

10.秦旭.英汉社会称谓的对比研究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

11.尹晓薇.现代汉语称谓语“姓氏+社会职务”形式的缩略研究,大众文艺(理论),2008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
现代英汉女性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