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抱朴守真”教古诗

2014-12-02朱圣宏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古诗语文

朱圣宏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语文”应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语文学科的“真知”,就是从语文教材里提炼出来的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有机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学应关注真教的过程。“真教”的第一要义是教实——扎实、朴实、平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的学习处于真实状态时,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有积极意义的,这种学习才称得上是“真学”。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抱朴守真”的理念应得以充分彰显。

一、熟读成诵——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在汉语文化,古代诗词是汉语文化长河里最美丽的风景。通过教学(学习),使学生在节奏和韵律中学习吟诵,初步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学会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是古诗词教学的独当之任。

所谓“熟读成诵”,也就是使学生读熟、读懂古诗,并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钻研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我将诵读体现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是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因为古诗具有歌性,所以应该把诗的歌味读出来。要做到南宋朱熹所说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第二是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节奏是音乐、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强弱的现象。那么古诗的节奏呢?如果是朗读就是朗诵者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语音形式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在“师生合作读古诗”这一环节,第一遍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第二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三遍老师读诗题、作者,学生读全诗。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逐步掌握了节奏和停顿。第三是悟读,有滋有味读出诗意。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应该是意象,诗的教学最主要的手段是要用上想象。在悟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顺着诗的意象的路径去想,从而抵达诗作的灵魂。

王崧舟老师认为,教诗最佳的方法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地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地诵读。只有反复涵泳才能充分发挥诗歌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只有反复涵泳,才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是古诗诵读的第四个层次——反复涵泳,诵读入境。在此基础上背诵已是水到渠成。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悟了民族文化的优美。这样的诵读也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二、自主合作——彰显活动教学的本质

活动教学从本质上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它所特指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习得方式,具有改进因素和创造因素的教与学。在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活动主要体现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是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遇到某个问题,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如果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下面是我教学《石灰吟》的片段:

师: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接下来我们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出示:

1.借助工具书,弄清诗意,适当批注。

2.如果独立思考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看清要求后自学,时间约8分钟。师巡视了解,指导学习。)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的时候,可以在关键的地方作记号。

师:自己独立学习无法完成的,可以小组内进行必要的交流讨论。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约5分钟。)

因为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又进行了必要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才能使小组合作更有深度、更有效度。

三、有效链接——秉承语文学科的特性

一首古诗往往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古诗,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从这个角度上看,“链接”对古诗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可链接的内容很广:作者的生平身世以及兴趣喜好,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背景,同一作者的其他诗作,与文本内容、思想、表达有密切联系的诗句、诗文等。如果把古诗教学比作一个圆,文本是“圆心”,“链接”应是以圆心为向心力的“圆弧”。也就是说,“链接”应当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贴近文本,要适时、适用、适度,要努力让链接成为理解古诗意象的另一把钥匙。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链接”的:

师: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我们再来看一首《咏煤炭》,同桌合作,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读懂它的大意,在这首诗里他要言什么志?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师:有困难的地方,同桌可以交流交流。

(同桌交流合作学习)

师:对于《咏煤炭》,于谦要表达什么?

生:于谦想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造福人类。

师: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特别想为国家做贡献。

师:你看,他读出了自己眼中的《咏煤炭》。

精读一首、略读一首、辐射几首的古诗教学(学习)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在这一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一类诗歌特点的把握,丰富了文化底蕴。

不少古诗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助链接,把学生带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作者正面临的环境,再现诗文的情境,能加深学生对诗情的领悟,缩短学生与诗作的心理距离。在“感受诗人形象”这一环节,学生补充了于谦一生的坎坷经历和经典故事,引导大家感受到于谦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却始终心存希望、矢志不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而触摸到诗作蕴含的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的哲理。

在课的结尾,我提醒学生:古往今来,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比比皆是,如郑板桥的《竹石》、陈毅的《青松》等,它们都是诗人精神的追求、人格的印证,让我们课后慢慢去读,去想,去比较……学生在这样的链接拓展中让诗人形象、诗作情怀、作品特征变得愈发清晰与明朗。

“抱朴守真”教古诗,这样的课堂是本色本味、简约高效的,这样的课堂是充满语文味与儿童味的。当然,这样的课堂也是灵动智慧,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古诗语文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劳劳亭
谈独立思考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我思我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