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4-12-02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莲叶西湖诗句

一、解诗题,初知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 谁来读读题目?(出示: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从“晓”字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

生:我知道是杨万里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目的意思。)

师:题目中有一个“送”字,你猜猜这首诗可能会写些

什么?

生:朋友之间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生:送别之时朋友之间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嘱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师: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读了这首诗你就明

白了。

二、诵读古诗,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诵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反复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组内轮流朗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师:古诗会读了吗?哪一组谁来试试?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真不错。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你能根据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谁来读一读?

师:节奏读出来了,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们听——(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你们也想读出古诗的味道吗?自己练一练。

师:哪一组来展示?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读得不错,“中,同,红” 三个字押韵,韵母都是ong。

师:这三个字读起来很顺口,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古诗)

师:诗的韵味越来越浓了,诗句的意思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诗句的意思 )

【评析:阅读教学坚持“以读为本”,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拾级而上,从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读出古诗的节奏,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学生真正读书,体现了真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引路,为学生品味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作铺垫,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师:同学们,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走出净慈寺,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诗句,欣赏西湖别样的美景。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1. 自由朗读古诗,找出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组内朗诵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汇报。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组学生汇报感受)

师:“无穷碧”是怎样的

绿呢?

生:特别特别的绿,绿得

发亮。

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一片绿色,仿佛一片绿的海洋。

生:满眼都是绿色,一碧

千里。

师:“无穷碧”为什么不用“无穷绿”?

生:无穷绿只是很绿,无穷碧让人感觉绿得发亮,绿色有变化,有的嫩绿,有的浅绿,有的翠绿,有的浓绿。

师:这“无穷碧”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生: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

绿伞。

生:那碧绿的荷叶,像女孩的绿裙子。

师:谁能把这翠色欲滴的荷叶读出来?(板书:无穷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莲叶)再往远处看……(还是莲叶)往天边看,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练习朗读)

师:多么壮观啊!满眼的绿色,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荷花特别的红。(板书:别样红)

师:究竟红得怎么样呢? (配乐播放荷花图片)荷花红得怎样?

生:像火一样热烈。

生:红得娇艳,像小女孩的脸蛋。

生:红得像太阳。

师: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生:我从题目中的“晓”知道这是早晨的太阳,阳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强烈,早晨的阳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别红艳。

生:还有什么原因,联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莲叶的映衬,显得特别红。

师:六月,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它开得这么红艳,这么生机勃勃。

师:眼前的景色美,诗人描写的语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读读。

(生二人对读: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一碧一红,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莲叶清新碧绿、荷花娇艳妩媚,对比多么强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杨万里在《小池》这首诗中也描写过荷花,还记得那两行诗吗?

生:(齐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出示荷花的图片)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儿?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荷花小巧玲珑,非常精致。

师:这首诗中描写的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满池的荷花荷叶,非常壮观。

师:这满湖的绿叶,这别样红的荷花,多壮观啊!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评析:教学过程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正正学语言”的教学思想,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穷碧”“别样红”,感受语言的对仗美,通过朗读和对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壮美,学生慢慢地“品”出古诗深远的意境。】

四、想象画面,感悟别样情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学习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读到一份怎样的情?

师: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深情地赞叹一下,你会吗?

生: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呀!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六月,诗人送别好友,他要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将远行,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师: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好朋友说?(配乐响起)

生:朋友啊,分别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分别之后你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西湖,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啊!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留下来,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看似是在送,其实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实在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我这个朋友。

师:我感受到了诗人惜别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我们的感情却像荷花、荷叶那样永远相伴啊!

师:同学们,看看题目,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 题目中有一个“送”字,可是诗中却没有写怎么送别友人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首诗中写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叶、荷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这美

景,就会想起好朋友。

生:诗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长存。

师: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师板书:以景寄情)

师:六月的西湖中,荷叶绿得发亮,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阳的映照下那么娇艳美丽,真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你就是杨万里,来尽情地赞美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美景之中,(师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我们也一起来尽情地赞美西湖。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壮阔的美景、把这别样的感情记在心里,这首诗会背了吗?

(生背诵)

【评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加语气词表达赞美之情”“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课堂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学生通过想象表达,感

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语言的感悟。引导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古诗“以景寄情”这一语言表达的秘密。】

五、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提示)

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1.自由读读下面两首古诗,看看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2.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船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元二的情谊的?

生:即将分别,王维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友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

生: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非常荒凉,好友即将远行,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维是以酒相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西湖壮美的景色,感受了杨万里带给我们别样的离别相送,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他的送别诗,感悟诗人别样的情怀。

【评析:迁移拓展两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短小精悍的古诗中,打开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小窗口,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本节课坚持真语文理念,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经历了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别”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感悟别样情。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以语言为核心,以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的阅读、思考、感悟、体验。

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朗读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揭示课题后,结合题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诗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读诗的技巧,体会古诗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从整体上把握诗境。课堂教学以读悟境,以读悟情。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出荷叶的“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品味诗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渐渐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品读全诗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张扬个性。

通过对比阅读,实现“言意兼得”。引导学生品读“不同”的送别,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阅读过程,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的学习,最后迁移拓展,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学生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古典文学的精华走进学生的视野,学生得到一种享受,一种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精神得到双重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执教/鞠僖格 评析/许友兰

猜你喜欢

莲叶西湖诗句
西湖
六一来了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雪后西湖 暖阳
江南
和旧时的自己握手言和
植物占领世界?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