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摭谈

2014-12-01周小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周小燕

[摘 要] 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学生探索性的能力培养为依托,展开论述,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以此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师;学生;教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良好的课堂既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杠杆”是失衡的,突出表现为:第一,学生失声,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第二,教师失虑,教学一成不变、老生常谈. 第三,学生低能,“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比比皆是.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主动地更新教学理念,而且将学生从被动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师的创造和生的探索两条腿一起“走路”.

师的创造

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既要注重课堂的形式,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的最大化、最高效利用. 那么,教师该如何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呢?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要怎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易被学生接受?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后,以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1. 创新教学方法

大多数教师习惯性地固守着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和步骤,难以走出传统的牢笼. 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固有的教学风格中挣脱出来,汲取新的教学思想,融入原有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创新的目的.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相关实验也表明,学生对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和求知欲. 生活教育法要求教师能够联系实际,在数学中体现生活,在生活中渗透数学,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引入课堂,在日常生活的“攀谈”中,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学习“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以将负数的有关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进行讲解. 如“我们都知道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1米,我们可以记作+1,那在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又该如何表示呢?”通过学生所熟知的、与生活相关的概念引出负数概念,紧接着,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银行卡中存取钱的记录等. 与生活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2. 创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和传播,教师必须担起文化传播的使命,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闪光点”,为己所用,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教学实际,结合实际生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

(1)利用教材阅读内容,开拓学生眼界

数学阅读是以符号、公式和数字为主要内容,辅之以文字的文本阅读. 传统数学课堂往往片面追求计算、逻辑分析的效果,而忽视了学生在文本理解、数学文化探索等方面的能力,从而造成学生数学文化软实力欠缺. 新课程也强调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掘取灵感,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适当地延伸课堂,开拓学生的眼界.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一般在每一章节的末尾设置“阅读与思考”环节,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课外延伸. 如在“有理数”一章中,教师可引用“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让学生进行阅读,其将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标准规格引入到正负数的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教会学生看懂生产图纸和说明书,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因此,在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可以预留几分钟的时间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相关的材料,体会数学语言的奥妙.

(2)从生活中“提炼”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师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进而将其凝练、概括成具有数学意义的案例、题目,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目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生活中的数学不仅具有非凡的魔力,而且赋予了课堂无比的生命力和活力. 因此,教师要在整体把握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类、概括,浓缩为一道道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题目.

如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出行情况进行问题设计:星期五下午,我从学校开车出发去城隍庙游玩,先向东行驶10千米到达目的地,游玩结束后,又向西行驶20千米回到家. 假设学校、城隍庙和家在同一条直线上,并规定向东为正,请用有理数表示我两次所行的路程.

生的探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既是课堂的倾听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 ”实践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其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舞台,给予学生广阔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教师要发挥实践教育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摸索、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1. 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片面地追求教学进度,往往将数学概念作为结论直接“硬塞”给学生,学生也只能无奈地囫囵吞枣地“咽”下去,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了. 如在学习“绝对值”概念时,教师只要求学生对“一般地,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绝对值”这一含义进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最终造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半知不解. 实践教育法要求教师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可体验的探究活动进行再现,从而对数学概念进行可视化的立体“分解”.

如学习“平行线”时,为了弄清“平行”这一定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教具中的塑料棒来摆放两根棒子不同的位置关系. 学生在摆放的过程中会发现,两根棒子只具有两种关系,即相交和不相交.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不相交是不是就意味着平行呢?同学们,你们能否通过动手摆放来佐证你们的答案呢?”学生尝试多种不同可能性的位置摆放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大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个别学生持相反意见. 教师可以让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上台进行演示,以事实来说明. 上台演示的学生将两根棒子上下摆放,同时转动其中一根棒子,学生可以发现,两根棒子不相交,但也不存在平行关系. 教师可以抓住机会,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平行一定不相交,但不相交不一定平行,因为当两根直线在不同平面内时,就可能出现不相交且不平行的情况. 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探讨数学不同的可能性,从而对概念中的条件、注意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探究定理、法则的生成过程

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处于发展时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尚欠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物、教具操作以及实验检验来帮助学生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如学习“对顶角”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具中的塑料棒辅助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手中的两根塑料棒相交,然后观察所形成角的个数以及角与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在移动、转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对顶角的度数相等. 教师可以借机发问:“那么,三根塑料棒最多能形成几个角?对顶角是否还是相等呢?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塑料棒告诉我答案吧!”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可以全程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而且能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起到总结规律、深化认识的作用.

结束语

一个高效的课堂既是教师探寻教学之道的实验室,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积极创新知识的输入方式,一方面要汲取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享受;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的实践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实现教学由强制灌输向主动接受转化.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