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语文的建构

2014-12-01吴永福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参课本课外

语文的建构包括课程、教材、教学、考试等,这里略为言说。作为课程,自然要有所界定,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要素、课程目标等。课程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性则讲人文养成,但或许还可增加一个操作性,更便于二者的结合,而不是各执一端。从课程要素来看,包括知识、能力及修养。语文知识有语言知识、文章及读写知识、文学文化知识等,这些知识虽并列在一起,却属于不同层面。能力有听、说、读、写之分,其中听与说属于口语运用,读与写则为书面能力。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为传导。语文修养,有文学审美、文化传承及人文养成等。这些要素既各有所指,又要有机配合,三位一体,才有助于语文的学习或教学。课程要素包括知识、能力及修养,相应地,课程目标就可定位为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及增进语文修养。又有三维目标之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致也是对应的。其中过程与方法,就是讲操作性的。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目标还可分解为不同层次,且不同层次的目标都应当尽可能地明确。像描写之类,作为手法之一,小学就接触了,但由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描写有何区别,却不清楚。语文学习中其它不明确的层面,可依此类推。而从实际来看,是有一些区别的。就课堂教学来说,像描写之类,听来都耳熟能详,但因为不加区别,就变成了老生常谈。在学生那一面看来,则缺乏新鲜,如此课堂效率就不可期待了。

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现行教材或课本的设计主要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比起先前那种只有单一文选型的课本来,显然是进步了。教材中突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板块,自是读写并重的,另外也兼顾了口语交际、语言知识、名著阅读等。各科教材都按单元来设计,出于横向比较,语文教材也不例外。但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不能只是便于按文体编排课文,还要有文本内容方面的考虑,于是有的便改为主题编排。但将不同体裁的文本混编在一起,殊不可取。或许可调整为专题编排,既扩大容量,又显得更为紧凑。此种专题设计,大可参照文学史的做法。比如诗歌方面,有《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等,散文方面有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辞赋骈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小说方面有白话小说(话本与拟话本)、文言小说(传奇与笔记体)、章回小说等,戏曲方面主要是杂剧与传奇。然后是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及外国文学等等。这些名称可纲举目张,大致能反映出文化及人文的传承。现行教材中,将现代文放在前面,文言文放在后面,这是顾及了五四以来白话文的传统。但白话与文言之争,早已告一段落。而今看来,大可将文言文放回到前面,更能体现文化的长河从古流到今。且实际的教学中,也常有将文言文或古诗文提前的。专题的设计,理当从古到今,由中及外,更能体现出教材的条理性。而今教材又分必修与选修,选修教材多是专题化的,只不过容量更大,削减一些,必修与选修仍可合二为一。阅读专题的选文,多以名家名作为主。这与作文的写作是有距离的,则作文及写作板块,还可编选一些时文。时文方面自不乏佳作,对作文写作不无参照。作文及写作专题里,可讲知识,可举例文或范文,但更重要的是得分开层次要求来设计。作文在不同的学龄,其要求应当有所区分,更便于达成目标。至于教学参考书,本是配合教材或课本的,即有为教学提供参考之义。但语文教参,却成了许多教师手上的法宝,过于依赖。严重的,可以说脱开了教参就不会教。而照搬教参的做法,如同照本宣科一样,又会使操作简单化。教参自有其体例的设计,包括课文研讨,主要是整体把握与问题探究;关于练习,就是提供一些答案;教学建议,即有若干条建议;有关资料,多是提供相关背景及鉴赏文章。教参的内容不无丰富,但若按体例迁移到教学中,仍就是千篇一律的。传统的做法,是与文本对照,有注解有章句有评点,而今不妨合理地加以继承。换言之,教参的设计大可在课本的基础上形成,而不必另编一册。尽管多一本书少一本书不是问题所在,但在课本的基础上形成教参,合二为一,可使教学更专注于课文。配合课本,还可有读本,大致与课本平行。但由课内到课外,多有延伸及拓展。

教学,即课程实施。其中教是对教师而言的,学是对学生而言的,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与学相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的配合或合作。教有教法,传统的有章句和评点。章句,就是分章析句,从段落结构到语句层面来解读文本内涵。评点有眉批、旁批及总评,眉批与旁批用于文中局部,而总评则着眼于全文。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即可试作评点。章句和评点,也可谓过去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常用的教法还有读、背、讲、练等。朗读要读得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篇章,则要背诵。讲解是主要的手段,所要做的仍就是疏通文意,进而把握重点难点。讲练结合,就是讲解了,还得有一些练习来巩固配合。语文的教,是教一些可教的。对应于学习来看,又可根据学情来教。学情,即学习的情况,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程度等。至于学生的学,还要加强自主性,而不可过于依赖教。所谓自主性,不只是自觉学习一些新的,还得整理或盘点教过的或已学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既温习旧知识,又吸取新知识,就可以做教师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想明白而不得,不去开导;不到想说而说不出来,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不再重复。温故知新和举一反三,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礼记·学记》中又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别人,然后知道其中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能加强学习;感到了困惑,然后能自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读与写,是语文学习或教学的两个重点。先说读,读什么,教材或课本自然是要精读的,但不能囿于课本,而要向课外延伸。课外读什么,最好是与课内有些关联,即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比如课内读了某一名家的作品,觉得喜欢,便可延伸阅读。多读一些,才有可能增加印象,或者改变看法。再就是从选本入手,为人所公认的优良选本,也是很好的读物。再由选本涉猎开去,就可拓开阅读的视野。由课内而课外,最起码的是比课本内容多了一些。至于拓展开去,无有穷尽,因语文的课内与课外就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课外阅读,可拓展阅读的视野。怎么读,是方法问题,如朗读、精读、慢读、复读、熟读等,是较为重要的。再说写,写什么,无非是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怎么写,先说基础训练,包括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都是很能体现读写结合的方式。片断训练,相对于整篇的大作文来说,片断训练也就是小作文。能力训练,包括观察力、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力等。文体训练,作文的文体主要是由表达方式来界定的。即以记叙为主的是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是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是议论文。此种设计着眼于练笔,可谓练笔文体或基础文体。过程训练,一篇作文的完成,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及修改等,在这些环节上有所落实,便可体现出操作的有序性来。

考试,是主要的课程评价。语文试卷本于稳中求变来设计,自然是方向明确。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教材的对接不够。一份试卷中,除了几句默写,尽是课外的,这对语文教学来说不无尴尬。再说所学非所考,所考非所学,也不是个事。虽说能力可以迁移,但此种迁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成,并不分明。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下降。考试虽有选拔之义,但此种选拔是基于基础之上的选拔,切不可一下子拔得太高。就语文学习或教学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来看,考试大纲理当配合课程标准,而不可高踞其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本就是配合教学的。或许,考试设计仍要回归教材。当然,前提是教材的编排要合理一些。比如增加古诗文的比重,文言文考试可以巩固课内所学为主。一方面是回归教材,另一方面则可保持开放,比如现代文就可选课外的,较少阅读上的障碍。语文考试就回归教材而言,由于所读过的课文是熟悉的,则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都可考。这些本是考试中较普遍的题型,再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点,则选择题可以少一些,总体上仍要以文字表达为主。

(吴永福 福建省长汀一中 366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参课本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神秘的教参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