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探索
2014-12-01钟晓遇李福平
钟晓遇+李福平
摘 要: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分析,逐个分析城镇化进程的三大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速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来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因素,从而加速城镇化发展进程,尽快实现城镇和乡村的一体化目标。
关键词:城镇化 动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252-01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的进步,是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实现经济模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推进城镇化还是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战略措施。当前,能否科学认识、正确把握城镇化的客观规律,是探索加快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和措施的重要基础。
1 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方针
1.1 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化进程。从1949年建国道1978年“三种全会”以前,我国城镇化相当缓慢。城镇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常推进阶段(1949-1956年),在这一阶段,全国大范围的土地改革解放了大量农村生产力,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项目,促使城镇吸引了许多农村劳动力,城镇化由10.6%提升到15.4%。第二阶段是大起大落阶段(1957-1965年),这一阶段工业项目大上大下,城镇人口变化较大,加上大跃进带来的盲目冲动,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化水平急升到19.7%。到困难时期,又不得不停建一大批项目,又动员城镇人口返回农村,城镇化水平一下子又降到了16.8%。第三阶段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在这一阶段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城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城镇化水平徘徊不前大约是17.9%。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成为党各项工作的重点,加上政策的支持,全国经济高速增长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逐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明星城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多,成为近几十年我国城镇的建设方针和建设特点。
1.2 城镇发展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下我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方针。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对基本方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在《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城镇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只有依据这一发展方针,城镇化进程才会健康有序。
2 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几个环节
推进城镇化要从基本国情、城镇主体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才能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几个环节是:(1)城镇没有找准自身的位置。城镇不能盲目求大、求全,应该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定位好自身,做出长远规划。(2)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由于工业规模、水平低再加上我国小农经济的低效率造成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3)政策制度滞后。
3 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大动力
3.1 制度和政策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制度和政策因素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早期我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加上宏观的政策引导,导致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迁徙并不是因经济原因引起的,而带有明显的政治运动特征。在发展的初期,由于国家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加之不允许农民发展工业、商业等,使得农村无法内生发展小城镇,因而导致城镇化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的调整,农村及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小城镇的迅速形成及扩大,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3.2 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影响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
3.3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
城镇化发展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所以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而在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则成为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工业之所以成为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除了其有助于其他动力因素之外,还因其的发展阶段与城镇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城市服务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产业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高级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大,第三产业作为城镇后续动力则日益显现。这种后续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及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4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对策
4.1 加强政策制度创新,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
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尽管对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也在逐渐的变革中,但总体来讲,目前我国的政策制定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是不相匹配的,中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为了城镇化健康的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相关制度的创新:(1)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正真实现城乡一体,达到开放的户籍管理制度;(2)尽快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推进集体土地流转,促进农民的非农转移;(3)破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为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4)拓宽融资、投资渠道,建立城镇建设融资的新形式、新体制,为城镇化的资金供给提供保障。
4.2 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城镇化发展动力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凡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快、程度高的国家,其城镇化进程也快。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的发展成为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如何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推动城镇化发展。可以考虑从以下了两个方面来促进城镇化和产业机构的优化:首先,需要调整轻重工业的技术结构和比例。在发达地区加速发展重工业技术的同时,也要在注重轻工业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一并推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建设现代化的城镇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尽可能加快大中小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尽快消除城镇发展中“求大求全”现象,确立适应自身的支柱产业和专业化部门。
5 结语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后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将呈现多元化。进入21世纪后,第三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引导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科技就是生产力变得越来越明显,迫切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升人口素质,决定因素不再是户籍的改变、制度的创新、城镇的定位,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对城镇化的动力效应将逐渐凸显。
参考文献
[1] 杨刚桥.小城镇要素流动与用地扩张[J].理论月刊,2005(2):122-125.
[2] 王宝刚.日本的村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