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自我调适
2014-12-01杨瑜
杨瑜
摘 要:高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造成其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涉及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的认识到心理上的倦怠首先源于自己,必须通过个人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我调适。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60-02
1974年,在心理学领域,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在助人行业的服务人群中,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度疲劳、精力热情丧失、低成就感的状态。
国内外大量资料研究证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教育教学、医疗服务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高职教师作为典型的教育教学人员,无疑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不仅会消极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还会消极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与自我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1 职业因素
(1)社会转型期高职教师角色冲突加剧。
随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制的整体变革,高职教育改革推进的节奏加快,高职学院教师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剧增。高职教师既要承担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所带来的教学工作、专业社会实践等重任,又要面临着教育理念、科研任务、学生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重重压力。高职教师所承载的角色远甚于任何其他教师,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2)高职教师任职要求高,负担重。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的“双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绝大多数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高职教师,在完成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再学习、再进修、再实践,在短时间内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处于极度疲劳、心力交瘁的状态。
(3)教师职业的相对独立与封闭性。
首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相比,教师接触的对象单一,与社会联系、沟通、交流的渠道相对较窄;其次教师的工作大都是教师个人独立完成,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与合作行为不多,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种相对独立、封闭的职业环境容易导致心理疲劳,教师也因此感到孤独、压抑和焦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1.2 社会因素
(1)社会期望值过高,但认同度偏低。
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职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还承受着推荐学生就业的压力,其所受的社会期望值也就较高。这种压力和社会期望一直鞭策着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高职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来培养学生。然而目前社会各行业的任职条件大都将学历摆在首位,仅有大专学历的高职毕业生难以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当这种过低的社会认同感与教师付出的努力和期望值不对等时,他们感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多的反而是不被理解、不被认可、没有回报的无奈和辛酸,低成就感的倦怠心理油然而生。
(2)社会比较失衡。
首先,虽然社会一直呼吁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社会给予教师的认可与回报并不对等。其次,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政策扶持、教学与科研条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产生的不平衡感通过心理暗示直接影响到高职教师的思维和行动,产生不安与躁动、观望与流失的心理,从而丧失职业兴趣。
1.3 学校因素
(1)考核评价指标多,教师职业转嫁压力加重。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机制有关。首先,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化的推进,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渐推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定岗定级等竞争机制,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受到威胁。其次,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压力与日俱增,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技术服务与高职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聘用等直接挂钩,使教师们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学历提升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申报职称等各种硬性规定,更使教师疲惫不堪。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将招生和就业的压力作为硬性指标直接转嫁到教师的身上,也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压力。
(2)教育对象特殊化。
一方面,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个性较强,心理素质较差,问题行为较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另一方面,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是低分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其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更是以消极的心态接受高职教育,难管难教,教师费时费力但成效不明显,这种低成就感也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3)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的,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市场需求、行业岗位标准息息相关。因此,为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高职学院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也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但补充更新知识,不断备新课、上新课,无疑从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1.4 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和人格特质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低责任心与使命感以及自卑感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此外,婚姻状况、家庭压力等也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2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endprint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源自于职业、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人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心理上的倦怠首先是源于自身。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2.1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宽容的爱与孜孜不倦的耐心,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2.2 认识自我,及时调整认知心态
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教师个人的心态与努力是解决职业倦怠内在因素。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给自己设定适当的奋斗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才能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心理、工作、生活上的困境。
2.3 关注本职工作的兴奋点,激发工作热情
作为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才能克服消极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事业。
2.4 妥善管理压力,主动自我调适
人的一生中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管理压力,学会合理疏导情绪,将压力进行适当的转移、宣泄和调控,减少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同时要学会找理由给自己放松,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或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做到劳逸结合,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性。
2.5 积极进取,提升自我效能
高职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改革,学习是终身的任务,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应该“与时俱进”。教育对象学生的变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促使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才能有效应对教学情境和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hold住课堂。自我效能提升的途径很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学历、参加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会、定期进修或社会实践等满足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反思和总结,同行互助、教学相长来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能力。高职教师只有不断充实提升自我,才能放松自如的立足职业教育,才不容易身陷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杨凤云.刍议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与职业,2009(7).
[2] 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1(6).
[3] 刘苹,苏宝胜,苏明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