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014-12-01李晓东汪元宏
李晓东,汪元宏,林 飞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拥有农村户籍,却主要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约8500万,占农民工群体的66.9%。他们有的自出生起就跟随父辈们在城市中生活,有的离开学校以后就进城打工。他们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土地的感情也比父辈们淡化了许多[1]。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文明,却始终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在城市中,由于社会环境、社会预期、社会安全感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庞大的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他们的社交焦虑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期探求缓解其社交焦虑的路径。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是指对人际处境存在持续显著的恐惧、紧张和忧虑的消极情绪反应。社交焦虑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使个体社交和工作受到影响,严重者不敢与人交往,无法开展正常的社会工作。社交焦虑已成为抑郁和酒精依赖之后的第三类最常见的情绪障碍。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个体对自我成功完成某一任务所具有能力的自信与判断,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活动时的情绪状态和效率。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影响个体对目标的努力程度。有研究显示,社交焦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降低社交焦虑,同时,社交焦虑可以较好的预测自我效能感。
应对(coping)是个体对周围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的调节行为。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应激事件,包括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反应或情感。应对方式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安徽省滁州市随机抽取442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测试,共发放问卷442份,收回有效问卷397份,有效问卷率为89.8%。其中男性214人(53.9%),女性183人(46.1%);年龄21~30岁205人(51.6%),18~20岁192人(48.4%)。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ubscale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Scale,SASS)[2]含有6 个条目,回答时采用5级分制,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该量表不仅测量主观焦虑,同时也测量言语表达及行为举止上的困难。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3]共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完全不正确)~4(完全正确)评分。所有项目得分总和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
1.2.3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2]该问卷共62个项目,含六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若干条目组成,包括合理化、退避、幻想、求助、自责和解决问题6个因子,各项目采用“是”与“否”的计分方式。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年龄差异,18~20岁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21~30岁,性别差异不显著。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性,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应对方式方面,求助因子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21~30岁新生代农民工比18~20岁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采取求助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较女性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在其他应对方式中无显著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见表1)。
2.2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社交焦虑越弱;反之,自我效能感越弱,社交焦虑越强。应对方式中,社交焦虑与自责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合理化、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时,社交焦虑较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时,社交焦虑较弱(见表2)。
表1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差异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social anxiety,self- efficacy,coping style of new-age peasant workers
2.3 新生代农民工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对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中的六个因子和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以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合理化和自我效能感对预测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具有显著作用。说明自责会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合理化和自我效能感则可有效降低其社交焦虑(见表3)。
表3 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对社交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ping style and self efficacy on social anxiety
3 讨论与结论
3.1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
本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年龄差异,18~20岁(“90后”)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21~30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原因主要在于“80后”较“90后”生活阅历丰富、社会体验深刻,较熟练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更善于表达自我情绪,能理解并积极回应他人的情感,从而降低社交焦虑。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在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与有关研究一致[4]。
3.2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性。
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5]。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成败经验、情绪反应以及情境条件等的差异导致了这一结果。陈翠玲[6]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而本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3.3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本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社交焦虑越弱,社交焦虑很高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所以可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来降低社交焦虑。
3.4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应对方式中,社交焦虑与自责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合理化、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时,社交焦虑较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时,社交焦虑较弱;合理化可以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焦虑,自责则会增加其社交焦虑。
4 对策
4.1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其社交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成败归因方式、言语说服、替代经验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7]。研究证明,如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所以,一方面用工单位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增加成功的几率,增强其成就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因训练,使其熟悉并掌握积极的归因方式。言语说服是加强个体自信的手段,通过有说服力的建议,特别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劝说,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当新生代农民工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社会及用工单位要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信任,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替代经验是个体通过比较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获得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当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当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遭遇失败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善于从示范者的表现中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学习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强烈或消极的情绪以及不良的生理状况,会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我情绪,遇事能保持心平气和。用工单位要为新生代农民工设计合理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做到劳逸结合,避免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4.2 通过应对方式的培养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的水平
使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一味自责,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注意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问题解决方式,意识到问题发生的客观条件和合理性,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化是通过否定现实,暂时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失败时,可尽量寻找一些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以减少焦虑的痛苦。
4.3 社会和用工单位要采取多种措施,特别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焦虑
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制度方面,社会应给予农民工相应配套保护措施,缓解其在社保、医疗、住房、交通、教育等各方面所造成的社交焦虑。在个人发展方面,用人单位要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通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来降低其社交焦虑。在应对方式方面,社会和用工单位应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积极的社交焦虑应对方式。通过座谈、慰问、文体活动等形式,增强农民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降低其社交焦虑。
[1]王慧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5):58-6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246.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栗文敏,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4):37-39.
[5]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29-230.
[6]陈翠玲,唐丹,王大华,等.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6):1535-1536.
[7]周国韬,元龙河.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述评[J].教育评论,1991(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