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奴时代”下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及重塑
2014-12-01李小静
李小静
摘要:“屏奴”,是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一个新名词,用以形容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显示屏幕的一类人群。令人担忧的是,“屏奴”的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他们的课余生活大部分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 “人机交往”对“人际交往”造成了很大的冲突,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使其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丧失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实践机会,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此,必须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和监管。
关键词:屏奴 ;青少年学生; 人际交往;困境
一、问题提出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线上交流互动,人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被转化成二进制的语言和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社交活动带来了冲击。据调查发现,如今,触屏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不少青少年最为亲密的玩伴、最为依赖的朋友。“对触屏电子产品的依赖,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碰上数码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 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电子媒介所提供的社会经历的共同背景创造了更宽广浅薄的纽带和联系。的确,各种电子屏幕已经深刻地构建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当青少年着迷于功能日渐强大的各式电子屏幕并通过这些屏幕及其信息塑造自己的思想和扩充自己的人际交往时,使得传统的交流模式“人—人”变成了“人—机”,青少年的交往主体和对象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交往中的真实、活生生情感的交流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冰冷冷的人与机械,与虚拟人物的虚幻的抽象交往。这种依赖屏幕式的人机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向往自由、独立、崇尚自我,追求解放,善于发表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暂时摆脱空虚和寂寞的同时掩盖了这一代青年群体的孤僻、内向和麻木,越来越不爱与人交流,或者交流中面无表情,心不在焉,社交技能迅速滑坡,这种漠视了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情感”和“精神价值”的交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人际关系的绊脚石。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因此,“屏奴时代”下,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出屏幕的包围,亟须引起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二、“屏奴时代”下,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人际交往就是人们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等目的 , 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2]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何欢老师认为:“屏奴”现象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这类人通常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或是容易被吸引或是控制力不足,或是人际关系有些障碍,但这种做法使得跟“屏幕人”的沟通代替了与面前的真人的沟通,是一种本末倒置。
(一)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困境分析
在屏幕包围充斥的社会大环境下,青少年学生的交往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时间沉迷于人际交往的真空地带“游戏、电影”生活中,模拟屏幕中“游戏”和“电影人物”的社会化、功利化、世俗化的人际交际方式和方法,对身边的朋友采用刷微信、QQ聊天的方式代替传统生活中的朋友小聚和户外交流,这种交往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情感交流大大降低,不少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以下方面的困境:一方面,不能处理好与老师、家长的关系,面对老师、家长的说教,听不进去,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理话,对长辈表现出很大的排斥、不信任甚至是逆反,这既与青少年特殊的心理期有关,也与长时期的人—机交流有关。另一方面,不能处理好与自己同辈群体的人际关系。一些青少年,在与在即的同学、同伴交流时,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解,不会尊重大人,排斥他人,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分享;而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表现出对自己的强烈关注和对他人的漠视,交往过程中语言的随意性、放纵性以及交往方法的社会化程度远不符合他们的年龄和身份。在人——机交往中,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各种屏幕天地中,独来独往,导致孤僻苦闷和固执偏激。此外,由于有些青少年长时期成为屏幕的奴隶,不善于、乐于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和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也不知道如何向家长、老师和同学倾诉,或者在一些问题上很难与老师、家长和同学达成共识,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各种屏幕中,致使他们孤独抑郁、成绩下降、遭致家长、老师的批评,进而更加的依赖于屏幕、逃避现实,不愿意与人沟通。
(二) “屏奴时代”,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成因
从当前青少年学生对各种社交媒介的热衷程度上足以看出他们比谁都渴望交流,渴望受到关注,乐于自我展示,这已成为他们内心的一种特质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随心所欲的倾诉,不愿意不乐于与老师、家长沟通,而是选择在虚拟的“屏幕”中寻求“交际的需求”,究其原因,是由这个病态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以及青少年自制力较差所致。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移动互联和智能设备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人几乎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屏幕,从公交到地铁,从商场到学校,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屏,内容在多屏间的无缝共享和互动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青少年作为新事物的追捧者和时尚流行的领军人物,不可避免的要在这种大环境中效仿时尚者甚至自己成为引领者。此外,伴随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社会中涌现出的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功利化交往等现象的影响,使得当前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心存芥蒂,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对于自己的不满和不理解通过与各种屏幕的互动中或逃避、或麻木,或效仿,寻求在屏幕生活中,摆脱无奈,寻找安全感。
2.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加大,父母或为了工作,或为了摆脱自己的身心压力,每天也都与自己远在他乡或者近在眼前的同事、同学、朋友玩起了屏幕互动。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看到父母每天沉浸在“屏生活”中,而去模仿,面对父母的说教,更是振振有词的反指父母的日常行为,进而失去对父母的崇拜和信任。此外,一些父母或为了摆脱孩子的各种“作业”困扰,或者为了避免和自己争抢电视电脑,或者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直接把手机、平板等作为孩子的“保姆”、“老师”,父母与孩子的接触和交流越来越少,代沟越拉越大,孩子遇到问题,不喜欢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而是转向各种“屏幕”求救,这也是诱发青少年成为“屏奴”,淡化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
3.青少年自身因素。当前的青少年是一群在开放条件下受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影响下成长的一代,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时代的宠儿,习惯性地独处在一个属于自我空间,喜欢“宅”的感觉,不懂得关心和人和与人分享,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学习怎样与人相处的机会以及与人交往的信心。加之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期,对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对各种诱惑缺少自制力,因此,在各种屏幕生活的充斥中,容易沉迷其中,而失去与现实人、社会的接触和交流机会。
三、“屏奴时代”下,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塑
人际交往问题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屏奴时代”下,青少年的实际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超前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构建丰富的屏幕外生活。青少年群体之所以迷恋“屏幕生活”,一方面是被各种屏幕中的丰富信息所吸引,一方面是缺少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对此,社会机构应当担当起净化和优化交际环境的责任,通过诚实有爱、充满活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高度文明的社会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切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助、社会的诚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责任感的不断提升,进而积极融入社会,走近他人、关心他人。此外,通过政府部门对各种自然景观、景点的免费开放,加大学校、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为青少年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提供一定社会支持。从家庭角度看,父母放下手机,少看一点屏幕,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带着孩子到户外与自己的小伙伴撒野打闹,带领他们寻找更多屏幕之外的精彩世界,帮助孩子慢慢摘下“屏奴”的帽子,也使自己摆脱“屏奴”生活,建构起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加强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屏奴时代”下,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建构与学生的良好关系,通过走近孩子,接近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际观、情感观、友谊观和掌握交际技巧。其次,教育工作者还要多开展各种校际、班际等群体活动,让青少年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现实中的人,人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单向式的,而是处于一种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交往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的存在与发展总是在与别人的沟通、理解和交往中实现的[3]要使青少年真正认识到他们的社会需要不可能仅仅从抽象的‘人—机关系中得到满足,通过引导青少年端正人际交往的目的,积极的了解和悦纳自己,客观地了解他人,清醒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与他人现实生活的平等、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提升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再沉迷与屏幕中的虚拟交际和模仿屏幕中的抽象的甚至被扭曲的人际交往方式。。
(三)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当前青少年通过各种屏幕社交的现状看,他们内心渴望与人交流,害怕孤独和寂寞,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害怕批评和讽刺;渴望与现实的人的交流互动,又害怕被拒绝和嘲笑。而在人-机的交流中,完全不需要种种顾虑,面对现实人—人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境,一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面就是只有当青少年打破自己的心理障碍,积极建构自己的交往圈子,青少年才会有对生活经历更丰富的体会,才会有交往的快乐,有快乐,才更愿意回归现实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王颖等.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文化视野,2012,(12).
[3]刘建勋.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教育的转型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陈钢.“人机交往”还是“人际交往”——读屏时代青 少年的同伴互动[J].当代青年研究,2012,(1).
[5]王珑玲.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2011,(4).
[6]徐迅雷.孩子去哪[J].检查风云,2013,(2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