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IL-6、IL-10水平的影响*
2014-12-01江晋渝马庆庆杨小艳
江晋渝,马庆庆,宋 芳,杨小艳,罗 勇,2△
(1.贵州航天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2.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 563002)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常见的脑血管病,致死和致残率均较高。红花为菊科植物,是活血化瘀的传统中药,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中风、脑梗死等,研究表明红花具有抗炎和提高耐氧能力的作用[1]。笔者应用红花注射液与常规治疗对比的方法,比较ACI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动态监测IL-6、IL-10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红花注射液治疗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红花注射液组(红花注射液+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红花注射液组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发病年龄54岁~77岁,平均年龄(65.4±9.1)岁;常规治疗组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发病年龄50岁~79岁,平均年龄(65.2±10.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IL-6和IL-10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08,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患者病程均为急性期(2周以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中的评分规则进行评定。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所有入选者均排除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房纤颤、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近6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另将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肠溶阿司匹林)、抗自由基损害(依达拉奉)、甘露醇(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灶周围水肿明显具有颅内高压征者)、胞二膦胆碱等治疗。红花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注射液20 mL/d(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红花注射液20 mL滴注,四川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0673,批号100818),连续使用14 d为1个疗程。
1.2.2 标本采集 抽取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治疗前)及7、14、30 d(治疗后)外周静脉血各3 mL;并采集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3 mL作为对照。4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离心半径为13.5 cm),所有入选标本置-86℃超低温冰柜保存待检测。
1.2.3 细胞因子测定 促炎细胞因子(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检测所用的酶标仪为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全波长酶标仪,试剂购自上海麦约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2],对2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及治疗后7、14、30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红花注射液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C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IL-6和IL-10水平的关系
表1显示,ACI患者(轻型、中型、重型)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型ACI患者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高于中、轻型ACI患者(P<0.05),中型ACI患者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高于轻型ACI患者(P<0.05)。
表1 ACI患者不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组血清IL-6和IL-10浓度比较
2.2 AC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IL-6、IL-10水平的相关性
图1显示,AC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 IL-6水平呈正相关 (r=0.691,P=0.024);图2显示,AC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32,P=0.013);图3显示,ACI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556,P=0.032)。
2.3 经治疗后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浓度比较
表2显示,入院后24 h 2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 2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 2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经治疗后IL-6/IL-10值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
表2 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浓度比较(±s,pg/mL)
表2 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浓度比较(±s,pg/mL)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
时间点 血清IL-6水平血清IL-10水平常规治疗组 红花注射液组 常规治疗组 红花注射液组24 h 51.02±3.35 52.25±1.23 98.32±5.38 97.50±7.73 6.26 7 d 43.65±7.26 34.18±5.30* 84.56±6.91 72.44±7.49*14 d 29.06±7.34 24.86±1.42* 63.63±7.86 58.93±5.31*30 d 19.12±3.19 19.07±2.33 51.65±4.43 52.80±
图4显示,IL-6/IL-10的比值被认为可客观反映机体免疫应答状态和预示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早期IL-6/IL-10的比值偏高,提示机体免疫调节失控。经治疗后IL-6/IL-10比值的下降,提示机体抗炎反应的增强,红花注射液在控制脑梗死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方面显示较好的有效性。
图1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IL-6的相关性
图2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IL-10的相关性
图3 血清IL-6和IL-10的相关性
图4 2组患者经治疗后IL-6/IL-10的比值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
2.5 经治疗后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程度比较
表3显示,入院后24 h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
表3 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
组 别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4 h 7 d 14 d 30 d常规治疗组 28.35±3.80 27.12±4.76 22.25±3.91 19.87±3.56红花注射液组 28.63±4.05 21.90±3.26*19.75±3.79*15.66±4.53*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证实,局部和全身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ACI发生后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同为神经元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
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免疫递质,被认为是ACI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介质。细胞因子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促炎细胞因子(主要是 IL-6、TNF-α、IL-β、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主要是 IL-10、TGF-β、IL-13),以IL-6等细胞因子为代表的多种炎性介质过度释放而产生的“瀑布样效应”,能加重神经细胞损伤[3~5]。本研究对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论是轻、中、重型ACI患者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IL-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密切相关。高水平的IL-6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促进血管炎性反应,并可激活补体系统,通过促进自由基释放及增强兴奋性氨基酸作用而引起神经元死亡[6]。
目前普遍认为,IL-10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炎物质,可广泛抑制活性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有效抑制Th1、Th2细胞亚群产生TNF-α、IL-β等细胞因子,限制炎症反应。既往的研究证实,ACI发生后早期测得(24 h内)IL-10水平的表达与脑梗死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脑梗死面积越大,IL-10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IL-10水平越高;提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IL-10水平可预示梗死范围及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报道一致[7,8]。
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状态、抗病、免疫自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期(24h)促炎因子IL-6水平越高,反馈性引起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增高,二者相关性比较呈正相关。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学说认为,在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机体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同时抗炎系统也被启动,释放抗炎细胞因子对炎症反应进行牵制和下调。因此,寻找促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点,则可为临床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从而减少脑梗死的严重性和致死率,这对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红花注射液为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中药制剂,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抗凝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同,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氧化,有效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有研究表明,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对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9]。本研究应用红花注射液与常规治疗比较方法,选择4个时间点(24 h、7、14、30 d)对 97 例首次发病的 ACI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的监测。研究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能显著降低ACI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表明红花注射液可抑制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病灶缺血、水肿,抑制血栓形成,能较好地起到改善脑供血、促进病灶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来看,经红花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发挥了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作用。
IL-6/IL-10的比值被认为可客观反映机体免疫应答状态和预示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指标。通过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早期IL-6/IL-10的比值偏高,提示机体免疫调节失控,抗炎细胞因子分泌不足难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造成的瀑布效应,从而导致各种炎症过程。经红花注射液治疗后IL-6/IL-10比值下降,提示机体抗炎反应增强。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监测血清IL-6、IL-10及IL-6/IL-10比值水平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的预后;红花注射液及其联合应用有助于较快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转归。但红花注射液的具体作用路径和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杨丽华,张敏,马春,等.红花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4):1429-143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Donnan GA,Fisher M,Macleod M,et al.Stroke[J].Lancet,2008,371(9624):1612-1623.
[4]Brown CE,Wong C,Murphy TH.Rapid morphologic plasticity of peri-infarct dendritic spines after focal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8,39(4):1286-1291.
[5]Kriz J,Lalancette-Hebert M.Inflammation,plasticity and realtime imaging after cerebral ischemia[J].Acta Neuropathol,2009,117(5):497-509.
[6]Sotgiu S,Zanda B,Marchetti B,et al.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cute brain ischemia[J].Eur J Neurol,2006,13(5):505-513.
[7]Vila N,Castillo J,Davalos A,et al.Levels of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neurological worsening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3,34(3):671-675.
[8]赵玉玲,鲍立春.IL-10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189-2190.
[9]聂琼嵘.红花黄色素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理作用研究近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8):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