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2014-12-01尉峰沈志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师德青年教师规范

尉峰+沈志莉

当前,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中的主力。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普通高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达到了107.6万人,占到全国144万专任教师的74.7%;若按照40岁划线,青年教师的比例也超过了60%。高校青年教师无论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发挥着骨干和中坚的力量。

青年教师这样一个庞大而重要的群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网络社会日益形成、新媒体力量异军突起的时代背景下,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多样价值观念的影响,师德状况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理工类院校的青年教师而言,由于专业背景的局限导致人文教育的不足,对传统师德观念的传承与发扬不够;受到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其职业理想、价值追求、道德操守也容易出现转向;在新媒体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自媒体平台开源与开放的放大与助推下,思想与视野容易出现干扰与转焦。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多年的师德建设工作形成了惯性与固定模式,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青年教师的实际贴合并不紧密,导致部分高校在开展师德建设中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内外部的双重原因造成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先天不足,后天不良”。针对此种情况,2013年,笔者所在高校对北京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师德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了受访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一些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反映的师德现状

本次青年教师师德调研,选取了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以理工为主的院校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并分为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有效问卷通过专业问卷统计平台和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统计和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青年教师师德的基本状况和师德建设的实际水平。

1.师德总体评价满意度较高

受访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是好的。在教师中,有67.3%的人对师德现状表示满意,认为一般的占25.8%,不满意的只占6.1%。青年教师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结构新,在高校的讲台上大显身手,其较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高校教师的普遍信任。学生对青年教师师德表现的满意度更高,有84.4%的学生给出了满意评价,认为一般的为14.4%,不满意的仅占1.2%。由于青年教师年轻化的特点,容易与学生形成亲近感,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因而也更容易被学生所认可。

2.师德规范基本确立

从受访高校反馈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对于师德规范的制度建设都比较重视,都制定和出台了有关师德的文件和规定,并通过专门的途径让教师能够知晓和把握师德规范的相关内容。统计表明,有83.6%的教师对本校的师德规范有较好的认知,有74.1%的教师和89.2%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师德规范对优良师德的树立发挥了积极作用。对高校现有师德规范内容体系的看法中,66%的教师认为有较好或一定的操作性,另有24%的教师认为操作性不强或不具操作性。

3.师德要素的选择突显职业属性

对于高校师德规范的性质,多数教师都把其当成“自我修养建议”和“职业守则”(超过60%),而对于将其定性为“法律规范”和“行政规范”的赞同率不到10%。教师们更愿意将师德当做一种内部规范,而不愿意当做外部约束,师德的问题应当在教育体系和学校体制内来解决。在对“师德核心”的理解上,教师更看重“教书育人”“学正身高”等具有教师职业属性的内容,而对“乐业敬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非教师职业的专有属性给予了相对较弱的关注。

4.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基础较好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与此对应的职业行为。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好的,在“不随意调课、缺课或迟到、早退”“认真准备和教好每一节课”“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真诚地爱护学生”方面,给出“很好”和“较好”评价的教师超过80%。有90%以上的学生在“不找学生家长办私事”和“不以专业优势或社会影响力对相关机构或个人提出非分要求”方面对青年教师给出了优良评价。

5.青年教师中存在师德失范的情况

调查显示,较多的教师认为青年教师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名利思想严重,奉献精神淡漠”“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创新精神不强”“理想信念弱化”等师德问题。学生则将问题集中在“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创新精神不强”和“重科研,轻教学”上。对于“最为反感的不良行为”,教师排在首位的是“热衷做官,忽视学问”,学生反感最强的是“学术造假和剽窃”。

6.改进青年教师师德重在建设

对于如何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加强教师学术规范建设”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其次是要“加强教师个人师德修养”。此外,“制定可操作性规范、细则”“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师德培训”“强化教师岗位责任制建设”“建立违反师德的惩罚和救济机制”“建立师德考核评估新机制”“表彰弘扬师德先进”等都是教师较为认同的建设举措。学生调查中,集中度最高的是“加强教师学术规范建设”和“加强教师个人师德修养”。

师德建设的路径问题

调查表明,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主流是好的,虽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没有全局性的大问题。然而,对于师德建设我们发现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师德建设的途径上还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未能体现青年教师个性特点和职业特征。

1. 师德制度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尽管各受访高校都制定了师德规范和制度,但有24%的教师认为师德规范的操作性不强或不具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不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内容的笼统性。对于师德标准和要求只有原则性的概述,没有细化的指标体系和较为全面的行为指导。二是制度规范的孤立性。师德规范与教师的工作考核、职务晋升、激励机制等没有挂钩,或者停留在口头,没有相应的条款与之对应。三是机构体系的不健全。一些高校对于师德的管理处于多部门共管的状态,专门的师德规范管理机构和师德问题的处理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对教师师德的认定、监督、保障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

2.师德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师德培训的手段和方法还比较集中,主要依靠三种方式:岗前培训、红色旅游和师德评优。在这三种方式中,只有岗前培训可以称之为直接和系统的师德培训,而红色旅游和师德评优只能是间接和辅助性的师德培训。因此,很多高校师德培训过于前置化,出现“前期给力,后期乏力”的现象。多数青年教师只在岗前培训中对师德规范进行了系统学习,而在后来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对其较少开展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师德培训没有形成贯穿于青年教师成长全过程的长效机制。

3.师德教育与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脱节

青年教师队伍是一个具有较强个性特征的群体。高校开展师德教育需要紧紧抓住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根据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开展工作。但现实的情况是,各高校开展师德教育基本上运用的是一套统一的规范,多年相同的模式和内容,很少能够专门围绕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开展专业化、类别化和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很少根据时代变化和青年教师特点进行师德建设的改进和调整,从而在应对青年教师特有的师德问题上显得办法不多、效果不彰。

4.师德养成重技能轻品德

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上,高校都在持续加大力度。例如,各高校都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研讨等来帮助提高。但在青年教师“职业品德”的培养上显得力度不大,没有在青年教师中普遍树立起 “师爱为魂”的优良品质。调研数据显示,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在“根据教学需要组织课后咨询和辅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工作”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这反映出教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的关心、关怀不多,对学生成长投入的时间精力少,这是“师爱”教育不足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

5.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

调研显示,仅有不足3成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会再次选择教师职业”。造成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职业激励不足,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偏低,买不起房”“学校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学术权利受限”等方面。激励不足会降低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师德建设有效途径的思考

师德建设既是一项对教师优良道德观念和行为操守不断弘扬和传承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对象特征不断更新和改进的工作。加强师德建设就是使师德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过程,用符合当代教师职业规律和个性特点的体制、机制和办法,让教师能够牢固坚守道德底线,形成高尚的从业情操和品质。

1.完善师德规范的制度体系

师德制度规范的制定应该符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要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此,需要改变师德制度规范停留在笼统的原则性描述的状况,对于违反师德的情况及惩处的措施能够逐一条款化、明晰化。同时,还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申诉和救济机制,对于违反师德行为的认定要按照标准程序操作。此外,还需要增强师德制度规范的约束力,实现师德规范与教师业绩考核、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实现师德制度与学校其他相关制度的联动呼应,形成完整的制度保障链条。

2.注重师德教育的长效性和全过程性

师德教育是对教师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强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师德教育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对于思想富于变化,对外围触觉敏感的青年教师来说,师德教育更不能只管开始,不管过程;只重复老内容,不增添新东西。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需要拓宽口径、增加渠道,结合当下、常讲常新,让每一位青年教师在从教的全过程中都接受到长期的、系统的和具有当代精神和价值的师德教育和培训。

3.改进师德培养的方式和手段

从道德养成的角度来看,师德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外在规范的内化过程,是教师职业操守在从业过程中的自觉体现。实现从外部约束向自觉行动的转化,需要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师的关注点、兴趣点,按照他们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方式施加影响,而不能为了师德而师德,进行单纯的思想教化和理论灌输,甚至通过行政化、命令化的要求来实现。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其师德观念和价值的树立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观点来否定另一种观点,而要根据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通过引导、展示、论证和说理,以事明理,以理明德,让青年教师深切地领悟和真心地信服,才能实现师德的内化和养成。

4.实现“教”和“育”的有机统一

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学与育人应该是教师具备的两项基本功能,两者只有同时得到体现才能符合师德的要求。根据调研反映出的情况,我们发现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将“关爱学生,精心施教”看作是教师师德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却将“轻视教学”列为青年教师师德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悖论:被认为最重要的却受到了最大的忽视。在师德培养上,应该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学与育人是统一的,“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是对教育教学的割裂。而“师爱”则是教学和育人两者的黏合剂。出于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心和关爱,青年教师就会主动地根据学生需求改进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重视课堂讲授,又能够强化课后辅导;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在师德建设中应该积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完善班导师制度、辅导员制度,在师德先进评选中充分考量青年教师在育人方面的工作业绩。此外,还应该建立教师的“传、帮、带”制度,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有育人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增强青年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

5.增强教师的教学动力

青年教师处于事业的起步期,其职称级别和工资待遇都处于专任教师的较低水平,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当前各高校职称晋升的标准中,教学要求属于“基本动作”,只要勤奋努力即能达到;科研要求属于“难度动作”,是拉开档次的主要指标。在这种考核标准的引导下,青年教师尽管知道教学、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但在晋升的压力下必然将其排在科研之后。为此,高校应适当改变以科研为核心指标的教师考评制度,加重教学和育人在专业职务晋升中的份量,同时考虑科研成果、教学水平、育人成效等多方面的情况来决定教师的职务晋升和岗位评聘。此外,还应该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奖励和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帮助缓解青年教师在购房、结婚、生育等方面的生活压力,让青年教师安心教学科研、乐于教书育人,为优良师德的养成创造优越的软环境。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沈志莉为该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实习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师德青年教师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致良知与师德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