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重于“才”

2014-12-01钱颖一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底线君子做人

钱颖一

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而且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讲人的“价值”。价值、能力、知识的整体构成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

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现在有必要把“人”与“才”拆开来看。“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Human being。我们使用的“人才”一词,确切地说,是指“人中之才”。而“人中之才” 不同于“有才之人”。“人中之才”强调的是“才”,关注的是“三力”,即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而“有才之人” 强调的是“人”,人有“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今年在总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院30周年的3条重要教育理念时,第一条是“育人”重于“育才”。“人”重于“才”确实是学院的传统。学院首任院长朱镕基在2011年4月回学院时,对学生们说:“做人”比“做官” “做企业家”更重要,就是讲“人”比“才”更重要。2001年6月,在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朱镕基在“离任演讲”中说:“为人比为学还要重要。”1992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建系60年,朱镕基作为系友致信,引述他上学时的系主任章名涛的话,强调学生要先学“为人”,再学“为学”。三次讲话,都是讲“人”重于“才”。

1914年,清华大学建校刚3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题目是“君子”,对应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启超以“君子”寄语清华学子,强调的是做人:清华学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在演讲中,他引用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做君子的条件。他还引用王阳明的话,“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说明“做人”比“做事”更难。正是由于此篇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虽然我们把这个校训常挂在嘴边,却容易忽略这是一篇教导清华学子“做人” “做君子”的文章。

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做人” 的传统。《大学》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目的是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国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这是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但是,这个重“人”的传统逐渐被重“才”压倒,其直接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了。所以,我们要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因此,教育就转向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

不过这种由“人”向“才”的转向在中国近年来走向极端。过去35年,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经济增长似乎变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当下讨论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也仍然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这种思维中,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人才就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育才”也随之变成了教育的目的。

在现代经济学劳动力中就包括了“才”的贡献,它使得人作为投入品更具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经济活动的工具。但是,人在现代经济学中又是消费者,是享受消费品的主体,其幸福程度用人的“效用函数”来度量。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经济活动的目的。所以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不仅是工具,也是目的。在康德看来,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学使得“人是目的”这一价值更加清晰和凸显。无论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育人”。

2014年8月,学院本科教育改革“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获得了每五年评选一次的国家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在这个改革中,学院首先确立了“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同时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两大教育目标。我们把培养“现代文明人”放在培养“杰出人才”之前,并且是对每一位学生而言,而不是只对少数杰出人才。作为目的的“人” 包括“人文” “人格” “人生”三个方面,因而人的教育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都是社会科学,而人文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我们说人文学科,但不说人文科学,因为人文不是科学,而是价值、是判断、是解读。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如果说科学是为了做事,那么人文是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人文在学校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传统。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础,也是清华大学的传统。100多年前,梁启超谆谆教导清华学子要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推崇“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的教育。学院今年提出了学院的核心价值:对己,正直诚实;对事,敬业尽责;对人,尊重宽容,其中第一条就是讲人格。“完整人格”是对人格的较高要求,正直诚实是对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对人格的起码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线就是文明人的底线。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批评一些精英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评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同时又没有人格底线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些智商高(甚至也情商高)但人格低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精英大学中聚集了很多有才的人,如果有人格,他们的正面作用会很大。但如果没有人格,他们的负面影响也会不小。

人既有对人生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请记住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进入大学的今天就应该是反省人生的开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

哈佛商学院以研究创新而著名的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在2010年为哈佛MBA毕业生作演讲。两年后,基于该演讲的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成为畅销书。克里斯·坦森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这样的问题:如何确定你在事业中获得幸福?如何确定你在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中获得幸福?如何确定你能一生保持正直,从而远离犯罪?此书是反省人生的感悟,是人格基础上的人生,是超越“成才”的道理。

在广大学子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之际,会有很多梦想,可能大多都是关于如何成才的。但今天所讲的是:“人”重于“才”;今天所关注的是:人文、人格、人生;今天所阐述的是: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今天向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

不用怀疑中国会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才,这是概率为一的事件,不确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和人数的多少。但是,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如果我们把对培养不好真正的“人”的忧虑放在对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担忧之上,那么中国的教育就会有新面貌。

说到底,培养真正的“人”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化” 就应该是最高层面——价值层面的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人” 重于“才”。

本文系作者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有删节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艺英 实习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底线君子做人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成功箴言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图趣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