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关于乐谱的故事

2014-12-01百年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变迁研究课题组

出版人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记谱五线谱乐谱

百年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变迁研究课题组

翻开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乐谱。可以说,歌曲或器乐曲的曲谱是音乐教科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与以往相比,在内容、结构、装帧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大量文字解说、插图配画以及练习提示等多种元素,但乐谱作为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的地位并没有发生丝毫的改变。

早在上世纪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刚刚起步的时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形还是大不相同的。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乐谱在音乐教科书中的表现方式经历了一段很有趣的历史过程。

效法东洋,引进简谱

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育受日本影响较大,最早编篡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几位音乐教育先驱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人均有游学日本的经历。通过在日本的学习,他们接触到了流传过来的西方音乐文化,尤其是欧美各国的歌曲音乐。在他们编写各自第一本教材时,也直接参照了日本教育家伊泽修二等人的做法,采用“唱歌集”这一名称。1904年,曾志忞出版了《教育唱歌集》,沈心工出版了《学校唱歌集》, 1905年李叔同出版了《国民唱歌集》。这些是我国最早的学校音乐教材。

“唱歌集”的确立,也同时规范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都集中在唱歌的教学层面,音乐课(或当时所说的“乐歌课”)实际上就是唱歌课。这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音乐课在概念上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由于当时处于清朝末年,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为依据,先是“初等小学堂读古诗歌……,遇闲暇放学时即令其吟诵”,再过渡到“通于外国学堂唱歌作乐”,“养其性情”、“舒其肺气”,以达到“和性忘劳之用”。受此影响,最早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中,有完全不用乐谱,全部采用文字(诗歌或歌词)的方式写成的。如1904年初版、1905年再版的孙振麟的《小学新唱歌》通篇都只用歌词而无乐谱。1906年达文社出版的《教育必用学生歌》采用的方式也与之相同。

更多的情况是,同时期其他教科书大都采用以简谱为主的歌曲集的形式编辑而成,如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07年出版的《小学唱歌教科书三集》(叶中泠编)。

从这部教科书的图例中可以看出,以简谱记谱的歌曲谱往往只有简单的一段或两段歌词,在下一页紧接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将完整歌词加以呈现。这样的表现方式是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最通行的做法。

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编写的教材则在此基础上有新的考量,采用乐谱与文字、图画并存,以简谱方式记谱。教材有着比较明确的图书设计概念,使学生从视觉感受上对音乐教科书有一种全新的认知。教科书中的歌曲虽然也采用简谱记谱,但其谱面的规范程度得到很大提升,因此教材质量也更好。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科书的问世,离不开筚路蓝缕的拓荒者们超凡的个人才华、执着的理想信念与勇于实践的伟大精神。沈心工、李叔同以及同时代的音乐教育家们所确立的以乐谱为主要学习材料,采用乐谱、图画、文字三结合的呈现方式,为后世音乐教科书的定型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面貌多样,简线并用

民国初期,新的社会制度催生了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自清末以来,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宣传爱国民主和科学精神”为思想基础的学堂乐歌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乐歌课成为新式学堂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一些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名流也常常对此发表见解。“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曾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己,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陈独秀从另外的角度对学校的唱歌内容表达了自己的关切:“选用歌词不可文雅,哥哥妹妹,小猫小狗,树著花,蝴蝶飞,这些眼前的事物都是歌词的好材料”。在当时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陈独秀所倡导的这类贴近小学生生活与认知特点的歌曲作品。

民国初期的音乐教材中所选择的歌曲,题材内容比较广泛,既有爱国主义教育的颂歌、军歌,也有对学生行为规范或公民道德教育的歌曲。此外,这一时期所出版的教材,虽然大多数仍采用“唱歌集”的名称,但已经开始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音乐教学规律,有很多学习方法渗透进教材歌曲中。如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唱歌》中第一首歌曲《上学歌》,只有do-re-mi三个音,节奏也采用最简单、规范的形式,是一首典型的入门歌曲,兼有识读乐谱和发声练习的功能。

在呈现方式上,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教材都以歌曲的曲谱作为主材料,适当增设音乐理论、学习提示等辅助内容。教材面貌多样,记谱方式不统一,呈现出简谱记谱法与五线谱记谱法并用的局面。有的教材用简谱记谱,有的通篇采用五线谱,也有的教材采用简线对照的混排方式。当时五线谱被称作“正谱”,以突出其重要性。

这一时期,由于出版技术水平所限,教材的排谱与印制常常有一些不规范之处,如乐谱结束时的终止线缺失等。这种因客观条件制约所出现的问题,在当时采取的补救方式是要求教师于课前“务必仔细勘验更正,以免误人子弟”。这些要求有时出现在教材的“编辑大意”或教师指导书中。

采用五线谱记谱的教科书中,也有与今天不尽相同的方法,如可体现在写法上更接近于当时欧美流传过来的曲谱。

提倡摒弃简谱,使用五线谱

民国12年(1923年)以后,教育当局在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上有了很大提升。例如,民国政府教育部在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将原先的“唱歌课”规范为“音乐课”。在《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中,音乐课的教学目的除了过去“能唱平易的歌曲”之外,还增加了“能识简单的乐谱”这一内容。在《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甚至提出“乐理与唱歌列入必修科,乐器列入选修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提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时代意义。它打破了原先比较单一的唱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将学校音乐课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目标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从音乐教科书的表现方式来看,五线谱逐步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记谱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专业音乐从业人员日益增多,原先简谱为主的记谱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音乐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受“国际通用”的影响,心理上也不再接受简谱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到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对教科书用谱做出以下规定:“曲谱用五线谱,非万不得已,不用简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绝对不得并用简谱”。到了1936年,小学与初中的《音乐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曲谱必须完全用五线谱,绝对不许用简谱”。这一规定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得到了执行。但也有例外。在社会音乐生活中,简谱的使用面依然很大。我们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教科书中发现有正谱(五线谱)与简谱并置的情形。

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何孝元编《新时代音乐教科书》在记谱方式上很有特点。它将五线谱与图示相结合,采用图谱的方式加以呈现。

1932年新国民图书社出版,由朱稣典编著的《新中华音乐课本》在内容安排上与上世纪20年代之前的许多教材有较大区别。这套教材注重乐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与之同时期的教材,如沈秉亷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音乐教科书》等都有这方面的特点。以发展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为学习目标的中小学音乐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已初见端倪。

对我国早期音乐教科书加以整理与研究,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新的启示。事实上,作为新型教育体制下的文化载体,发端于清末民初的音乐教科书,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形成,乃至对我国近现代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音乐教科书的演进带来了音乐创作的繁荣,带来了社会音乐活动的变革,音乐教科书同时也是以学堂乐歌为契机所凝聚起来的、自觉自立的民族精神的成因之一。由此看来,我国早期音乐教科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本文执笔者为人教社音乐室杜永寿)

猜你喜欢

记谱五线谱乐谱
嘻哈音乐课
山之高
是你一直想着我
乐谱:放飞梦想
天然的五线谱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
记谱法研究文献综述
在留守儿童的“五线谱”上谱入浓浓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