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
2014-12-01杨松王宇王文奎
杨松+王宇+王文奎
摘 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当前研究生不断扩招和研究生创新性教育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重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模式向大众化转变
从1999年开始,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实验室、实验仪器甚至师资力量短缺,学生缺少科研创新的基本条件,硬件条件的下降也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2.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陈旧
(1)招考环节依然采取应试教育的模式。虽然研究生考试中复试环节比重不断增加,但是许多学校的复试依然流于形式,初试成绩基本上决定了最后的录取情况。这种招考模式限制了学校招生的自主性,导致一部分“偏才、怪才”对于科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学生,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导致学生忽视了自己创新能力的提升。
(2)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出现,学科之间交叉较少,缺乏渗透和交流。当前学生相同专业下不同方向的交流较少,甚至有的学生听不懂相邻方向的学术报告,也不愿意去听取相关报告,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更不用提创新性培养了。部分课程设置老化、重复,不能较好地反应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教学模式依然采取简单的灌输模式,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较少。
(3)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绝大部分的导师课题一般为基础性的研究,研究生只是在重复和程序化的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对导师的依赖性较高,甚至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认为自己仅仅是代替导师做实验的双手。
3.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导师队伍平均素质的下降。各学校为了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无法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同时导师课题经费的短缺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
(2)现行制度下,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实行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以科研成果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从而导师将较多的精力花费在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上,花费在指导学生的时间很少。
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改进措施
1.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石油化工学院严把复试关,复试中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的考查。
2.改进课程设置
石油化工学院对2012级的研究生教学方案进行大胆改革,增添了16门新课程,并且要求化工、化学专业学生必须跨专业选修课程,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在开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积极引入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实行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3.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1)石油化工学院自2009年来不断在校外、国外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其中不乏教育部引进的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等。同时,我院还与外校、科研机构、有创新研究的企业开展合作,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实验的基本条件,又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2)学院积极组建科研团队,不断吸收不同学科的人才共同指导研究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术视野。
(3)学院建立了有效的导师激励考核机制,将对导师的考核放在所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包括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停招或缓招研究生,直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4.学院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自身创新潜能的释放,石油化工学院为研究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我院每年邀请海内外教授为学生开展各类学术报告达10次以上,频繁、活跃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带来最前沿的学术思维,学科上的交叉和沟通带来了思维上的碰撞。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只有对当前教育模式不断进行思考和改革,才能培育出合乎世界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刘泽军.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2-3.
[2]朱崇实.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