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中珍藏感动
2014-11-29娄凤荣
娄凤荣
有人说,金子只有放到绚丽的空间中才会发光,因为它的美丽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如果你这样认为就错了,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越是平凡的地方,它的光泽越鲜艳。因为越是平凡的地方越能衬托出它的美丽。最近我在《中国教师报》镇西随笔中认识了袁伟老师,他没有《感动中国》那样轰轰烈烈,却在平凡中感动着身边的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正如他所说,自己无非是默默无闻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任劳任怨,谈不上可歌可泣,更扯不上伟大。但正是他这种淡泊名利、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仔细读完《中国教师报》这篇关于袁伟老师的报道,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常常在想,怎么做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怎么做才算得上一生有所贡献?难道非要做出轰轰烈烈的成绩么?参加工作已近三十年了,回想走過的历程,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消沉和不振。说句真心话,刚参加工作时,我是抱着一颗对教师事业无比向往崇拜和追求之心而走上了这三尺讲台的,但也许是我不适合当今社会潮流,经常觉得力不从心。作为教师,我不知道自己对祖国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但我明白教育好一代又一代学生,他们对国家定会有贡献。
仔细想想,身边一定存在让我们感动,值得敬佩的平凡小人物。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因为刚从学校走出来,缺乏实际经验,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努力把课备好、讲好,一切就万事大吉。身边的前辈让我渐渐改变了幼稚的想法。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前辈蔡光德老师。40年前,年仅二十岁的蔡老师背着行囊来到了最偏远的乱石窖小学。面对贫困的山村、破旧的校舍,蔡老师依然拾起教鞭,开始了最崇敬的教育生涯。他每天徒步奔走于8里外的学校,从未下过厨的蔡老师不是把饭做成糊就是做成夹生饭,冷一口,热一口,更多的时候是不吃了事。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蔡老师整整坚持了8年的时间。1981年正月,一把大火烧得蔡老师家片瓦无存,他的父亲一着急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就在这种情况下蔡老师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1988年蔡老师的小女儿,因脑缺氧住院,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人细心照料,在孩子住院的半个月中,蔡老师两地奔波,没有因为孩子生病,耽误学生一节课,没请过半天假。蔡老师说:“虽然我没有尽到一个好父亲、好丈夫的责任,但我以学生的优异成绩向学校、向家长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几十年来,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外地的教师来了一茬又一茬,走了一个又一个,但蔡老师始终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奋斗在山区教学的最前沿,直至退休。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通过三十多年的磨炼,我深深地懂得: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我深深悟到了,“教书育人”,有教还要有育,用爱心培育,学生才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在教学生活中未必每天都有震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点点滴滴的平凡铸就了无私的奉献。
以前我班上有一个“问题生”,所有老师遇到他都头疼,只要是作业无论哪个学科,留多少作业从来没写过。每天我一走进教室小组长就会告状:“老师,您看姜涛又没写作业。”甚至多次向我提出把他开出小组之外。家长因为他不写作业而来了学校多次,妈妈因为他不写作业还在班上陪读了两天,可这些对于他来说都于事无补,根本不起作用。我多次想放弃他,可都不忍心,因为该生成绩始终处于及格的边缘,我生怕自己一疏忽毁掉孩子的一生。在我和他的家长多次交流后,介于我平时住在学校,时间充裕,采用让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的方法。一方面替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另一方面纠正孩子本身学习习惯问题。久而久之,我发现他会为了早回家偷偷写作业,我问他:“你怎么早不这样?”他含着眼泪说:“老师,我一放学就想玩,控制不住自己,我爸爸妈妈总是打我,我也控制不住。”玩是孩子的天性。现在他依然每天把作业做完后交给我再离开校园,作业一次没落过,而且质量越来越高。对于这种学生不能操之过急,要踏踏实实地来,时间一天天地过,终究有一天他能在家里完成家庭作业。父母没有因为他不写作业再来过学校。
我们的责任在爱中体现,以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用我们的责任心换取学生健康成长。我每天利用午休时间为后进生邹颖补课,晚自习辅导住宿生学习,为家庭贫困的翟丽丽、李玉亮买书本和生活用品,把一个个迷失方向的孩子引向光明……总之,我从心底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喜欢我的学生,和他们在一起是我最快乐的事。
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亲眼目睹了老教师们爱岗敬业、讲求奉献的作为,亲耳聆听了前辈们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在学校繁忙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老师们的奉献和忠诚。
杨柳吐绿春意浓,万物复苏展生机。我会奋发向上,勇于拼搏,让我的风采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出耀眼的光芒,抒写美好壮丽的诗篇。让袁伟、蔡光德老师金子般的光芒继续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