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沃斯》的现代主义性
2014-11-29费晓璐
费晓璐
摘 要: 《沃斯》这部小说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怀特现代主义写作风格的小说。虽然以往有人研究过《沃斯》这部小说,但大都从哲学的观点研究这部小说,没有人用现代主义的观点整体分析这部小说。本文从《沃斯》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上探究怀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意义在于以现代主义的观点剖析《沃斯》这部小说的内在特色,分析怀特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进一步探讨怀特的现代主义风格。
关键词: 怀特 《沃斯》 现代主义
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因为“他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大陆介绍进了文学领域”。怀特无疑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也是迄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澳大利亚作家。他对澳洲文坛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他的突出成绩就是打破了澳大利亚的文学鼻祖劳森着力描写刻画人与外部世界冲突的传统文学形式而转向了人的内心冲突,将笔触伸向了现代人的内心深处。他的小说基本上以他的祖国——澳大利亚为背景,但又结合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因而他的作品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写作方法,都渗透现代主义的色彩。《沃斯》是怀特的一部经典著作,是怀特最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无不体现了写作风格和特色。本文主要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论述怀特作品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其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沃斯是根据19世纪40年代几支探险队曾从澳洲的东南部向西北部出发,探索大陆奥秘所创造的。虽然怀特选择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体裁,但并不是在写历史小说,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现代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这部小说洋溢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当代人精神所缺少的。小说的主题思想就是普遍存在于怀特小说中的探索性。
首先,从主人公沃斯来看,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弱点与冲突,他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的失败是人性内在冲突的必然结果。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尼采式的“超人”,而是一个以积极的方式认识自我,敢于挑战传统的价值观,试图通过探险追寻人生的真谛的人。其实《沃斯》中的探险是作为苦难的历程描述的,探险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了解内陆的秘密,而是探索人们的心灵奥秘和人生的意义。怀特笔下的沃斯表现出的精神上的冲突,正体现了当代人心理的惶惑不安。
小说中的沃斯狂妄自负,相信“万事依赖于自由意志”[1],仅凭个人意志出发到澳大利亚深处探险,妄图凭借个人意志征服世界,在大沙漠中自由地驰骋,实现超人的梦想,同时试图驾驭探险队,征服每个探险队员的心灵。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随着探险队在沙漠腹地不断遭受缺粮,疾病、恶劣气候的袭击,以及土著黑人的跟踪偷袭,沃斯自以为不同于常人,然而无所不能的意志与力量不仅没有帮助他化解困难,脱离危险,反而处处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例如:指挥失识,耽误行程;强行过河,导致面粉落水,加剧了粮荒;射杀自己的爱犬,向同伴证明自己的坚强。在探险队里,他一直一意孤行,不肯接纳队友的意见。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牺牲他人,甚至于自己。这种个人意志的无限膨胀只能让整个探险队陷入绝境,致使探险队分崩离析,也使自己快速走向毁灭之路。从这点看来,沃斯是“尼采式的超人”[2],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尼采式的超人”[2],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个体。首先,从沃斯探险的目的来看,他放弃了在德国舒适的生活,来到澳大利亚的沙漠腹地探险,为了是磨炼自己的意志,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探索。精神上的孤傲使他与传统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也是鄙视现实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和一切世俗的东西。就这样沃斯与现实平庸的社会与人保持距离,因为他相信安逸的环境不能使人完成精神上的超越。相比之下,波恩纳先生资助支持沃斯去沙漠探险的动机就不像沃斯那么纯粹,他试图通过此举赢得社会的威望和声誉。在探险队里,嘉德务实而且实际管理能力强,他也是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才来参加探险的。如果从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那么沃斯是精神的象征,而波恩纳与嘉德则代表着物质方面。沃斯认为工业时代下的物质富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探索无疑是积极的。
由此看來,沃斯身上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虽然沃斯在探险过程中一意孤行,唯我独尊,但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基督的成分。沃斯对劳拉的精神上的依恋,以及在探险途中,队员墨舒尔患病后,沃斯不顾脏和累,对其悉心照料,这种爱则升华为“基督般”的广义的爱。在小说临近结尾处,劳拉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沃斯和其他人一样身上有基督的影子。假如他身上善恶并存的话,他是与恶作斗争的,但是他失败了。”[1]
二战过后,西方社会的人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动荡,而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人们狂热地追求财富,享乐、崇尚金钱,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现代人精神世界极度空虚,不再相信上帝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清楚自己与社会、世界的关系,因而狂热地追求自我。其实,小说中的沃斯形象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鲜明的、善与恶冲突的性格特点,是因为它反映了作者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以及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探索。面对沃斯这个狂妄自负的形象的刻画,作者表达了对“个人权利意志”的否定,呼吁当代人应建立正确的精神信仰。作者想告诉当代人应打破崇尚物质享乐世界中的价值观,积极尝试新的价值观的精神探索,才能回归到一个闪耀人性光辉的真正的人。
现代派作家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处于一片混乱状态,感到整个社会运行的节律对人的冷漠和敌对,对人性的扭曲和冲突,将整个世界看成一团不可知的神秘的混乱。众多现代主义者们开始怀疑否定现有秩序的合理性,否定传统的理性主义、传统文化等。他们更倾向于尼采、萨特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们强调内心体验,主观意识,本能、直觉和无意识,用非理性主义看待外部的人、社会、世界,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更受到了现代派作家的欢迎。
在怀特的作品中,表现的重点已不再是传统文学中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而是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怀特创造了“心理叙述的艺术”[3],用心灵和笔触追踪现代人的足迹,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内心都充满了现代人的困惑,以及摆脱困惑而经历的心灵挣扎。他的小说不完全是直接描写客观现实,而是强调通过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反映客观现实,通过人物跳跃式的联想,幻想和印象重新组合现实的图像,形成了一种心理现实。这种心理现实糅合了人的外部生活和内心生活,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使复杂的现实世界得到充分的反映,表现现代人丰富的心理层面。《沃斯》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沃斯探险的外部生活,更注重对主要人物的心理的刻画,尤其是劳拉与沃斯的心灵感应的描写更精彩。
怀特在描写人物的心理现实时,尽量不用传统的“全知叙述”[3]的手法(即故事的叙述者就是小说家,他在作品中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事件,描绘情景,塑造人物,并随时插进来发表议论)。怀特大量运用了第三人称内在视角的叙述方式。在小说中不时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和人物的名字沃斯、劳拉等讲述故事,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分析。
小说开始,着重描写了沃斯结识波恩纳的外甥女劳拉和他们见面的几次情形。通过对沃斯和劳拉的内心描写和见面时的情景,我们可以得知他和劳拉其实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都不善于社交和应酬,与其他人都保持一段距离。他们都很有主见,都相当独立,不为自己周围的环境所左右。通过沃斯的回忆,我们得知他自小就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喜欢思考关于自由的性质和目的等奇怪的问题。尽管波恩纳一家都十分善待劳拉,但劳拉仍然很难深入他们的家庭。正由于他们拥有自负、孤傲的共同特点,才为以后沃斯在探险的过程中与劳拉发生的心灵感应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在小说中,最精彩的心理描写就是沃斯与劳拉的精神交流和心灵感应的描写。虽然沃斯与劳拉相隔万里,但是劳拉通过写信和心灵感应的方式引导沃斯找回真正的自我,使沃斯对劳拉有了强烈的精神依恋,这种“只有居家小男人才会有的感情”曾经是他最唾弃的。特别是第13章将沃斯的临终受难与劳拉的重病中的苦難和梦呓联系起来,取得心灵感应感应的效果。在关于他们心电感应的描写时,幻想与现实相交融合,让读者很难分辨清楚哪是现实,哪是幻想。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是跳跃的,瞬息万变的。这样通过反复渲染的方法十分灵活而有效地反映人物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客观现实,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手法是怀特所惯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象征是现代派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情感,用象征性的物象,暗示主题和其他事物,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也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小说中的。首先,从《沃斯》这部小说的主题来看,表面上写沃斯领导的探险队探险的故事,实际上却是一次对灵魂奥秘的探索。小说把人类物质上的探索和精神上的探索融为一体。沙漠是小说中十分重要的象征之一。根据小说的主题思想,沙漠在小说中的含义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它与沙子、岩石、绿洲等事物相联系,既令人向往,又令人畏惧。它对于沃斯来说是实现心灵探索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可以这么说,沙漠是成就英雄的一条路。沙漠虽然荒无人烟,但可以使人摆脱物欲的烦恼,使人在精神上受到洗礼。另一方面,沙漠是令人憎恶的,不仅是由于它的恶劣的环境让人可怕,而且它是隔绝、偏见、仇恨的象征。在探险过程中,劳拉是沃斯在沙漠中的精神伴侣,他们的恋爱关系是沃斯在沙漠里发现的最宝贵的东西。劳拉与沃斯的恋爱关系由他们的“孩子”——仆人罗丝留下来的孩子得到了升华。虽然这个孩子的描写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部分,但对主题思想的表现却有着重大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象征手法被应用于细节描写之中。
怀特在句法结构上作了大胆尝试,它没有通常句子所必需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往往由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副词或形容词单独构成句子。这样使语言铿锵有力,极富表现力。除此之外,怀特在运用语言时,还善于用一个具体的事物,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同一个具体可感的东西相结合,渲染气氛,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怀特运用现代主义这一创作手法,独树一帜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并对澳大利亚作家群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怀特派小说”[4]。他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为澳大利亚文学揭开了新的一页,因而他不愧为“迄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澳大利亚作家”。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怀特,探险家沃斯[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2]吴宝康,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J].外语文学评论,2004(3):27-31.
[3]胡文仲,澳大利亚文学论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