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的一次德育尝试
2014-11-29王永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部分中提到:“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应当说这是对数学德育功能的一种肯定.但是在应试的压力之下,作为数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似乎越来越远离了德育的轨道.特别是到了高三,虽然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考查从2004年被写进了《考试大纲》,但是,如何在紧张的高三数学复习课中渗透德育工作呢?这方面的研究很鲜见.纵然有些许的尝试,也会淹没在一次次的考试洪流中.既便如此,笔者认为越是高三,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德育工作.可问题是,大家都认为这是班主任的事,似乎与数学学科没有多大关联.真的是这样吗?能做到将高三数学复习课与德育工作进行无缝对接吗?笔者一直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可从何开始呢?1 教学设想
每天进教室,那醒目的高考倒计时牌总是有意无意地触动着神经.不经意间,离高考又只差100多天了,在感叹时间流逝的同时,脑际又开始浮现学校所举行过的一次次“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壮举.应当说,这已经是许多学校每年必做的一项常态工作.对学生而言,这肯定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借助数学独有的学科特征,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进行一次思想道德教育呢?
笔者为有此设想而激动不已.可要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既完成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复习,又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呢?
联想到笔者近期所读的一篇文章:《生命在乘方,你用什么做底?》[2],作者借助数学,巧妙地讲明了两个道理.一是一件事即使成功的概率很小,但只要坚持用心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的概率也就会越来越大;二是只要每天比前一天努力一点点,随着时间的增加,每天都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此时此刻,这不正是笔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如果能巧妙地利用离高考还有100天这一时间节点,结合数学复习的过程,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道德教育,这应该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件。2 目标分析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即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也称“小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四大板块,也称“大德育”[3].数学德育属大德育的范畴,是德育在数学学科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包括:[4]
一个基点:热爱数学.
三个维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
六个层次:用数学文化感染学生;用数学美陶冶学生;用数学史知识激励学生;用正确数学观指导学生;用现实数学模型鼓励学生;用优良的课堂文化影响学生.
在临近高考前夕,学生往往情绪波动比较大,焦虑和迷茫情绪漫延.一次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甚至会让学生怀疑自己的付出.此时,学生最需要的是鼓舞、激励和坚持.
那么从人文和情感出发,借助数学课堂,利用解题教学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3 课堂实录
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利用文[2]的两个问题在离高考还有100天的数学课堂进行了一次德育尝试.课后,学生反响较为强烈,一致认为更加热爱数学了,而且坚信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一定会取得成功.在倍感欣慰的同时,笔者将这节课整理再现如下:
3.1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师:同学们,今天离高考还有100天了.
学生:是啊!(意志明显消沉,话语中充满些许无奈)
教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你们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呢?
学生:……(学生面带微笑,课堂陷入一片沉默)
教师:逝去的时间将无法返回,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间吧!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两个问题.
学生:啊!(明显不情愿)
教师: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用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向今天致敬,没有比这种方式再合适不过的了.而且,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问题,一定会感受到数学不一样的一面.请看:
问题1 1的100次方是多少?
学生:还是1.
教师:很好,那“0.99的100次方又是多少呢?”
学生:…….
教师:答不上来了吧.用符号表示就是0.99100=?应怎么进行计算呢?(稍作停顿)要么借助计算器直接得出答案,大家不妨试试.
学生1:约等于0.366.
教师:很好.不用计算器,大家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该问题吗?通过观察,你能联想到什么知识呢?
学生2:二项式定理.
教师:好极了,请上来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
学生2:(很自信地健步上台)
因为(a+b)n=C0nanb0+C1nan-1b1+…+Crnan-rbr+…+Cnna0bn
所以0.99100=(1-0.01)100
=C01001100(-0.01)0+C1100199(-0.01)1+C2100198(-0.01)2+C3100197(-0.01)3+C4100196(-0.01)4+C5100195(-0.01)5+…
=1+C1100·(-0.01)1+C2100·(-0.01)2+C3100·(-0.01)3+C4100·(-0.01)4+C5100·(-0.01)5+…
=1-1+0.4950-0.1617+0.0392-0.0031+…
=0.366.
教师:不错,二项式定理可用来进行近似计算.当然,这还需要同学们要细心,更要有耐心.展开后虽然有101项,可实际上只需计算前面52项,后面的项对值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对大家近似计算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能运用所学知识,不借助计算器也能算出结果,虽然速度相对慢一些,但有此历练,能力无形中又得到了提高.下面趁热打铁,请同学再来算算“1.01的100次方的值”.请一位同学上台计算.
学生3:(解法同学生2,略)
教师:1.01100=2.73.这三道题的共同特征是指数都是100,底数依次为1、0.99、1.01.所得结果依次为1、0.366和2.73.据此,你有何感想?
学生:……(有些疑惑和诧异)
教师:它们都是乘方运算,把现在离高考的时间作为指数,即100.而你的付出和努力可作为底数,在指数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你高考的回报取决于你用什么做底?那你选择什么做底呢?请说说理由.
学生4:肯定是1.01为底了,因为它的100次方的值相对最大.
教师:不错.事实上,“如果用1做底,不求变化,到头来只能原地踏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如果用0.99做底,虽然你的热情只比原来减少了0.01,但天长日久,你的获得会少得可怜.假如你用1.01做底,你的努力尽管只比以前多了0.01,可是日积月累,你会得到双倍甚至更多的回报.”[2]
学生:噢,原来如此!
教师: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剩下的100天里,只要你每天比前一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每天你都会得到不同的惊喜.大家说是吗?
学生:是的。
3.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思考
问题2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为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 ).
A.10% B.23% C.38% D.63%
大家知道,此题所涉及的概型是二项分布.一般地,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表示事件A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则P(X=k)=Ckn(1-P)n-kPk,k∈N.
如何利用此公式来求解此题呢?
学生5:可间接计算.即先算完全失败的概率P(X=0)=C0100(1-0.01)100·0.010=0.99100=0.37,所以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1-0.37=0.63,于是应选D.
教师:好极了,该同学不仅运用了“正难则反”的求解策略,而且还借用了问题1中所算得的值较快完成了求解.可见其思维的灵活性.
同样,结合即将到来的高考,你有何感想?
学生6:认定目标,即使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只要坚持,反复尝试,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教师:确实,一件事若反复尝试,成功率会由1%升到不可思议的63%.所以对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即使成功的期望只有0.01,但只要我们肯坚持去做100次,成功的几率就会达到63%.如此大的成功率,同学们没有理由不坚持自己的梦想.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肯努力,并坚持好这剩下的100天,高考的成功一定属于你.
学生:好!(掌声响起)
教师:但别忘了,那得从今天开始噢,否则指数就不是100了,今天的作业是与此相关的数学作文.
学生:啊!(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下课铃声响起)4 几点感悟
这次教学从最初的设想到相应目标的分析,并最终进行了课堂实践,笔者感慨颇多。
4.1 数学德育应抓住教育契机
高三的所有学科中,学生用时最多、任务最重、受伤最多的基本上都是数学学科.特别是到了高考前夕,由于付出和回报与自身的期望值不一致时,学生就很容易从焦虑变为徬徨,并最终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急需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帮助,多数时候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个别谈话.但这很难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如果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效果肯定就会大不一样.但切不可盲目地在课堂上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这反而会让学生出现更多的逆反心理.此时应寻找一个恰当的教学时机.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是诸多学校在高考复习备考路上常开展的一种激励形式.应当说其教育作用是大家所认可的.这节课就是有效利用了离高考还有100天这个时间节点,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利用数学独有的学科特征,从数学的角度讲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深刻内涵,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不能否认这是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活动.可令笔者更为自豪的是,它是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所开展的。
4.2 数学德育应融入数学学科知识中
“脱离数学知识的教育是空洞的,牵强附会的说教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在相关问题中,要占用较长时间也是不可能的.”[5]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更是如此.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心理上处于疑惑和迷茫,迫切需要他人引导之时,抓住了离高考还有100天这一时间节点,有效地将相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分布”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5]图1数学课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特别是高三数学复习课,基本上都是做题和讲题,用学生的话来说“毫无乐趣可言”.要想改变这一状态,使数学课活泼生动,融德育于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从思想上重视,坚持“以德育为核心,能力为中心,知识为重心”[6]的原则,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涵养道德,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3 数学德育应常态化
“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企图通过一次教育便立竿见影,往往是做不到的.”[4]为此,就必须要打持久战,坚持在设计每一节课前都应充分考虑数学知识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力争将数学德育常态化.当然,高一高二的教学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大家有意无意在教学设计时都会有所思考.可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数学德育是否也被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了.另外,除了将课堂作为数学德育的主阵地外,还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拓展性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笔者也曾尝试在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写“数学作文”,从现在来看,其德育功能是不可估量的.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将数学德育植根于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2] 高宗飘逸.生命在乘方,你用什么做底?[J].中国青年,2014(1):61.
[3] 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
[4] 张奠宙,马岷兴,陈双双,胡庆玲.数学学科德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文卫星.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11):10.
[6] 文卫星.解读上海数学新课标的德育[J].数学通报,2006(4).
作者简介 王永生,男,1974年生,云南大理人.数学教育硕士,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云南省大理市“名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大理学院外骋教师,大理市“名师讲学团成员”.主要从事班主任、教学管理和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文章40多篇.
学生3:(解法同学生2,略)
教师:1.01100=2.73.这三道题的共同特征是指数都是100,底数依次为1、0.99、1.01.所得结果依次为1、0.366和2.73.据此,你有何感想?
学生:……(有些疑惑和诧异)
教师:它们都是乘方运算,把现在离高考的时间作为指数,即100.而你的付出和努力可作为底数,在指数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你高考的回报取决于你用什么做底?那你选择什么做底呢?请说说理由.
学生4:肯定是1.01为底了,因为它的100次方的值相对最大.
教师:不错.事实上,“如果用1做底,不求变化,到头来只能原地踏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如果用0.99做底,虽然你的热情只比原来减少了0.01,但天长日久,你的获得会少得可怜.假如你用1.01做底,你的努力尽管只比以前多了0.01,可是日积月累,你会得到双倍甚至更多的回报.”[2]
学生:噢,原来如此!
教师: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剩下的100天里,只要你每天比前一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每天你都会得到不同的惊喜.大家说是吗?
学生:是的。
3.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思考
问题2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为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 ).
A.10% B.23% C.38% D.63%
大家知道,此题所涉及的概型是二项分布.一般地,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表示事件A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则P(X=k)=Ckn(1-P)n-kPk,k∈N.
如何利用此公式来求解此题呢?
学生5:可间接计算.即先算完全失败的概率P(X=0)=C0100(1-0.01)100·0.010=0.99100=0.37,所以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1-0.37=0.63,于是应选D.
教师:好极了,该同学不仅运用了“正难则反”的求解策略,而且还借用了问题1中所算得的值较快完成了求解.可见其思维的灵活性.
同样,结合即将到来的高考,你有何感想?
学生6:认定目标,即使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只要坚持,反复尝试,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教师:确实,一件事若反复尝试,成功率会由1%升到不可思议的63%.所以对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即使成功的期望只有0.01,但只要我们肯坚持去做100次,成功的几率就会达到63%.如此大的成功率,同学们没有理由不坚持自己的梦想.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肯努力,并坚持好这剩下的100天,高考的成功一定属于你.
学生:好!(掌声响起)
教师:但别忘了,那得从今天开始噢,否则指数就不是100了,今天的作业是与此相关的数学作文.
学生:啊!(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下课铃声响起)4 几点感悟
这次教学从最初的设想到相应目标的分析,并最终进行了课堂实践,笔者感慨颇多。
4.1 数学德育应抓住教育契机
高三的所有学科中,学生用时最多、任务最重、受伤最多的基本上都是数学学科.特别是到了高考前夕,由于付出和回报与自身的期望值不一致时,学生就很容易从焦虑变为徬徨,并最终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急需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帮助,多数时候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个别谈话.但这很难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如果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效果肯定就会大不一样.但切不可盲目地在课堂上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这反而会让学生出现更多的逆反心理.此时应寻找一个恰当的教学时机.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是诸多学校在高考复习备考路上常开展的一种激励形式.应当说其教育作用是大家所认可的.这节课就是有效利用了离高考还有100天这个时间节点,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利用数学独有的学科特征,从数学的角度讲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深刻内涵,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不能否认这是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活动.可令笔者更为自豪的是,它是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所开展的。
4.2 数学德育应融入数学学科知识中
“脱离数学知识的教育是空洞的,牵强附会的说教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在相关问题中,要占用较长时间也是不可能的.”[5]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更是如此.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心理上处于疑惑和迷茫,迫切需要他人引导之时,抓住了离高考还有100天这一时间节点,有效地将相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分布”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5]图1数学课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特别是高三数学复习课,基本上都是做题和讲题,用学生的话来说“毫无乐趣可言”.要想改变这一状态,使数学课活泼生动,融德育于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从思想上重视,坚持“以德育为核心,能力为中心,知识为重心”[6]的原则,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涵养道德,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3 数学德育应常态化
“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企图通过一次教育便立竿见影,往往是做不到的.”[4]为此,就必须要打持久战,坚持在设计每一节课前都应充分考虑数学知识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力争将数学德育常态化.当然,高一高二的教学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大家有意无意在教学设计时都会有所思考.可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数学德育是否也被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了.另外,除了将课堂作为数学德育的主阵地外,还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拓展性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笔者也曾尝试在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写“数学作文”,从现在来看,其德育功能是不可估量的.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将数学德育植根于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2] 高宗飘逸.生命在乘方,你用什么做底?[J].中国青年,2014(1):61.
[3] 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
[4] 张奠宙,马岷兴,陈双双,胡庆玲.数学学科德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文卫星.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11):10.
[6] 文卫星.解读上海数学新课标的德育[J].数学通报,2006(4).
作者简介 王永生,男,1974年生,云南大理人.数学教育硕士,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云南省大理市“名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大理学院外骋教师,大理市“名师讲学团成员”.主要从事班主任、教学管理和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文章40多篇.
学生3:(解法同学生2,略)
教师:1.01100=2.73.这三道题的共同特征是指数都是100,底数依次为1、0.99、1.01.所得结果依次为1、0.366和2.73.据此,你有何感想?
学生:……(有些疑惑和诧异)
教师:它们都是乘方运算,把现在离高考的时间作为指数,即100.而你的付出和努力可作为底数,在指数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你高考的回报取决于你用什么做底?那你选择什么做底呢?请说说理由.
学生4:肯定是1.01为底了,因为它的100次方的值相对最大.
教师:不错.事实上,“如果用1做底,不求变化,到头来只能原地踏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如果用0.99做底,虽然你的热情只比原来减少了0.01,但天长日久,你的获得会少得可怜.假如你用1.01做底,你的努力尽管只比以前多了0.01,可是日积月累,你会得到双倍甚至更多的回报.”[2]
学生:噢,原来如此!
教师: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剩下的100天里,只要你每天比前一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每天你都会得到不同的惊喜.大家说是吗?
学生:是的。
3.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思考
问题2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为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 ).
A.10% B.23% C.38% D.63%
大家知道,此题所涉及的概型是二项分布.一般地,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表示事件A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则P(X=k)=Ckn(1-P)n-kPk,k∈N.
如何利用此公式来求解此题呢?
学生5:可间接计算.即先算完全失败的概率P(X=0)=C0100(1-0.01)100·0.010=0.99100=0.37,所以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1-0.37=0.63,于是应选D.
教师:好极了,该同学不仅运用了“正难则反”的求解策略,而且还借用了问题1中所算得的值较快完成了求解.可见其思维的灵活性.
同样,结合即将到来的高考,你有何感想?
学生6:认定目标,即使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只要坚持,反复尝试,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教师:确实,一件事若反复尝试,成功率会由1%升到不可思议的63%.所以对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即使成功的期望只有0.01,但只要我们肯坚持去做100次,成功的几率就会达到63%.如此大的成功率,同学们没有理由不坚持自己的梦想.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肯努力,并坚持好这剩下的100天,高考的成功一定属于你.
学生:好!(掌声响起)
教师:但别忘了,那得从今天开始噢,否则指数就不是100了,今天的作业是与此相关的数学作文.
学生:啊!(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下课铃声响起)4 几点感悟
这次教学从最初的设想到相应目标的分析,并最终进行了课堂实践,笔者感慨颇多。
4.1 数学德育应抓住教育契机
高三的所有学科中,学生用时最多、任务最重、受伤最多的基本上都是数学学科.特别是到了高考前夕,由于付出和回报与自身的期望值不一致时,学生就很容易从焦虑变为徬徨,并最终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急需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帮助,多数时候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个别谈话.但这很难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如果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效果肯定就会大不一样.但切不可盲目地在课堂上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这反而会让学生出现更多的逆反心理.此时应寻找一个恰当的教学时机.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是诸多学校在高考复习备考路上常开展的一种激励形式.应当说其教育作用是大家所认可的.这节课就是有效利用了离高考还有100天这个时间节点,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利用数学独有的学科特征,从数学的角度讲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深刻内涵,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不能否认这是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活动.可令笔者更为自豪的是,它是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所开展的。
4.2 数学德育应融入数学学科知识中
“脱离数学知识的教育是空洞的,牵强附会的说教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在相关问题中,要占用较长时间也是不可能的.”[5]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更是如此.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心理上处于疑惑和迷茫,迫切需要他人引导之时,抓住了离高考还有100天这一时间节点,有效地将相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分布”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5]图1数学课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特别是高三数学复习课,基本上都是做题和讲题,用学生的话来说“毫无乐趣可言”.要想改变这一状态,使数学课活泼生动,融德育于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从思想上重视,坚持“以德育为核心,能力为中心,知识为重心”[6]的原则,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涵养道德,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3 数学德育应常态化
“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企图通过一次教育便立竿见影,往往是做不到的.”[4]为此,就必须要打持久战,坚持在设计每一节课前都应充分考虑数学知识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力争将数学德育常态化.当然,高一高二的教学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大家有意无意在教学设计时都会有所思考.可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数学德育是否也被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了.另外,除了将课堂作为数学德育的主阵地外,还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拓展性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笔者也曾尝试在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写“数学作文”,从现在来看,其德育功能是不可估量的.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将数学德育植根于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2] 高宗飘逸.生命在乘方,你用什么做底?[J].中国青年,2014(1):61.
[3] 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
[4] 张奠宙,马岷兴,陈双双,胡庆玲.数学学科德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文卫星.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11):10.
[6] 文卫星.解读上海数学新课标的德育[J].数学通报,2006(4).
作者简介 王永生,男,1974年生,云南大理人.数学教育硕士,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云南省大理市“名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大理学院外骋教师,大理市“名师讲学团成员”.主要从事班主任、教学管理和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文章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