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业的视角看工业

2014-11-29周天云

浙江经济 2014年22期
关键词:浦江传统产业基本农田

周天云

从农业的视角看工业

周天云

习总书记将当前我国经济回落、“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定义为“新常态”,“新常态”下如何把好方向、稳住“油门”,让经济发展产生“新动力”,迈向“新阶段”,达到“新水平”,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这些年,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其实,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抓工业,应该反过来,从农业的视角来审视工业。

从精耕细作看资源优化配置。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紧张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无法走广种薄收之路,只有通过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提高单位土地的亩产量来满足基本需求。同样的道理,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工业不能靠“广种薄收”,只能靠“精耕细作”。过去那种大搞开发区、园区建设,一年新增工业用地几千亩,靠“量的扩张”来增加工业产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后抓工业,只能靠“质的提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向存量土地要增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提高经济密度和单位产出,抓手是“一驱两逼”(即创新驱动、“五水共治”和“四换四破”),当务之急是建立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工业用地综合评价机制,试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根据亩产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评比出A、B、C三类企业,实行差别化的水费、电费、土地使用税等,迫使僵尸企业、圈地企业和低效用地企业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流转到真正需要用地的优质企业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杂交水稻看传统产业提升。现代农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杂交水稻技术。杂交水稻是利用杂种优势来改良品种、提高产量,从而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奇迹。实践证明:转型升级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是我们工业的根基,相当于自己的“口粮田”。传统产业的提升,同样需要有杂交水稻的思维,通过“嫁接”、“改良”来实现优质高产。譬如浦江的水晶行业需要引进捷克的生产技术和奥地利的品牌营销,在装备制造与产品研发、销售上实现新突破;绗缝产业需要学习南通的品牌经营与森马的虚拟生产,通过“电商换市”弥补外贸市场的不足;挂锁行业需要结合梅花锁业的技术改造与恒维工贸的产品研发,走智能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图/金川

从浦江葡萄看新兴产业培育。特色农业一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以葡萄为例,浦江原本不产葡萄,近些年在经济效益的带动下,葡萄产业在浦江遍地开花,今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5万亩,产值达6亿元。为什么浦江的柑橘、蜜梨、桃型李,起步都比葡萄早,却都没有葡萄产业发展得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方水土里种出来的葡萄确实好吃,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其实,培育新兴产业也是一个道理,你这个新产业必须“服水土”、“接地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条件优势。前几年我们在太阳能光伏上栽了跟斗,就是因为没有根基,基础不牢稍有风吹草动就倒了。因此,无论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还是本土企业转型进入新领域,都必须依托自身优势、脚踏实地。

从基本农田看实体经济维护。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小企业可以说是哀鸿遍野,尤其是涉足虚拟经济和资金担保的企业,有恶性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安全与稳定。由此,笔者想,对于实体经济的维护,也应该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实行特殊保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将实体经济视为“吃饭田”、“保命田”,不得随意占用。对于企业来说,不能将实体企业当作融资平台,而将资金和精力转移到虚拟经济领域。对于政府而言,各大园区就是工业经济的“基本农田”,传统产业就是我们的“口粮田”,对于安心做实体的企业,政府要多一分关爱、多一份支持,要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行政服务,营造合力兴工的氛围,防止产业转移与实体经济的空心化。

作者单位:浦江县发展和改革局

猜你喜欢

浦江传统产业基本农田
浙江浦江梅花锁业集团有限公司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连长帮我卖牛肉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红海遗珠:浦江清先生的《红楼梦》研究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