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池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4-11-29曹宏宇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7期
关键词:池州支农现代农业

◎ 文/曹宏宇

安徽池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文/曹宏宇

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逐年加大,池州农业取得较快发展,2008-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64.3亿元增加到112.4亿元,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758元增加到9156元,年均增长14.0%。但由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转型升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池州现有耕地124万亩,林地144万亩,竹林23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1万亩。近年来,池州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出现了现代农业的雏形,并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1.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池州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积极培植“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区域特色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2013年末,池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5家,年销售收入达65亿元。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建成优质粮油棉基地260万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45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24万亩、蔬菜基地27万亩,发展生猪养殖110万头、家禽3100万只。2013年,池州优势特色农业实现产值77.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8.6%,已在全市农业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科技服务能力增强,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坚持科技兴农方针,做好建设示范性基层农技推广站等工作,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村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且日趋完善。如池州杏花村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平台全面运行;“池州农网”服务功能明显提升,解决了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到2012年末,全市已累计投资11.52亿元,整治出良田18.29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13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14.5万千瓦,农业灌溉柴油机21501台,联合收割机2434台,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02254部,机械作业技术手段得到推广应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3.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农民素质明显提高

2013年池州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积达247万亩,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全市流转耕地23万亩,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27家,培训农民31万人次,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政策功能弱化、制度设计缺位等问题明显暴露,资源与环境、教育与素质、体制与组织、结构与规模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再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空间的挤压,已成为制约池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农业基础地位急需巩固

近年来,池州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三次产业比重正在加速向“三二一”结构调整。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67.4亿元,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14.6%。但由于一些地方受思维定式等因素的影响,重工轻农、急功近利倾向比较明显,农村资源要素被挤占,已对农业基础地位构成一定威胁。

2.公共财政支农力度不大

近年来,尽管市、县两级支农力度逐年加大,但终因基数太小,实际支农资金总量十分有限,农业转型升级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另外,由于资金渠道来自不同的部门,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的现象,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3.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

长期以来,池州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较少,有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连维持正常生产都有困难。2012年池州有效灌溉面积8.46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7.75万公顷,分别比2008年减少0.12万公顷、0.13万公顷。

4.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全

池州农业科技服务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人员年龄、知识老化,青黄不接问题突出,提升农业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对策

池州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安全与总量平衡、资源消耗向环境友好、靠天吃饭向科技引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五大转变”,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与生态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新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正确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建立市域一体、产业兼容、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农业旗舰,建立现代农业综合体,培育打造以皖南土鸡、九华佛茶、秋浦花鳜、高山蔬菜、优质粮棉油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确保全市粮食、蔬菜自给能力,彰显池州农业比较优势”要求,编制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农业功能区和优特农业产业带建设,构建“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整体提升农业比较效益。

3.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

加快调整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造血为主,输血兼顾”原则,合理配置城乡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增加支农资金含金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

4.更新传统农业产业形态

根据池州农业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科技化成果应用,走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要形态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推进农业功能区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5.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提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生产服务、流通服务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6.选择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推进,差异发展”原则,组织编制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未来需要撤并、保留、扩容的乡(镇)村,推动农业资源向企业集中、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7.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

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构筑农村就业平台,分层次、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进一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做大做强县城、中心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社区开发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公益性和勤杂工岗位,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以农民转移就业为抓手,综合解决农民增收、农民社保问题,促进城乡和谐进步。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统计局)

编辑:田佳奇

猜你喜欢

池州支农现代农业
杜牧池州诗歌研究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乡村振兴致富路越走越宽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农村部将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