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与大气污染治理
2014-11-29王俊陈柳钦
◎ 文/王俊 陈柳钦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与大气污染治理
◎ 文/王俊 陈柳钦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能源需求增长更加迅猛。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7.5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7个百分点。化石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
要改善大气环境和解决雾霾问题,就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可替代能源,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的治理格局。
节能减排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新变化
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可以用“富煤、贫油、少气”来形容。以2013年为例,化石能源消费占整体能源结构的86.2%,其中高排放、高污染的煤炭占了58.5%,石油占17.7%,天然气仅占4.7%,而低污染的水电、核电、风电仅占9.1%。
1.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伴随经济总量扩张而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
201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2012年增长2.4%。同时我国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从能源消耗总量上看,我国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从人均消耗量看,人均占有能源远低于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说明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煤炭能源占主导地位不断下降
尽管煤炭的消耗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从总量占比上看,煤炭能源消耗从2009年的70.4%下滑到2012年的66.6%。并且在增幅上不断下滑,2013年,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为3.7%,远低于历史上的同期水平。这说明近些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节能减排中,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3.石油消耗增幅减少而天然气大幅增加
与煤炭一样,我国对石油依赖也非常严重。从2003年到2012年,石油消耗量增加了81.6%。尽管石油消费占比从2003年的21.2%下降到2012年的18.8%,但是由于煤炭资源消耗占比的降低和大气污染的治理,未来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可能进一步强化。天然气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却在不断增加。2013年天然气产量为1170.5亿立方米,较2012年增长了9.4%,而消费量同比增长了13.0%。
4.核能在能源消费中占比低但比较平稳
随着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加,核能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是占比一直比较平稳,约在0.7%到0.8%之间。在全球“去核化”大背景下,我国核能利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异军突起
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迅猛发展。从有统计的2009年的0.3%上升到2012年的1.2%。虽然在整个能源消耗中占比不高,但是迅速超过了核能,成为清洁能源消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比较大,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大气污染的能源消费结构因素
大气污染与能源消费的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有:
1.“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
受能源储量与工业技术水平制约,我国目前还没有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尤其是对煤炭的依赖,能源消费对环境的负外部性还将继续存在。
2.工业高排放及产业结构重型化
工业排放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十五”到“十一五”末期间,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长13.67%,按照可比价,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还高2.52%。2011年我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和重型装备制造占工业总比重近80%,而这些重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占全国总污染的60%以上。重工业是带动我国整体工业复苏的主要动力。我国工业结构偏重、电力依赖火电的格局,必然对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压力。
3.企业减排动力不足和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偏低
由于地方行政利益约束等原因的存在,一些行业和产业缺少有效的退出机制,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产业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速度;同时,钢铁、电解铝、电池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偏低,不能满足行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
4.成品油的低标准
交通运输领域对石油能源过多依赖和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以可吸入颗粒物(PM)、细颗粒物(PM)为主要特征的污染物。其中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PM细颗粒物约占二到三成左右,而油品质量是影响汽车尾气排放的重要因素。
我国应对大气污染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对策
解决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从根源上说需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1.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的消费比例,提高天然气的比重
我国是全球煤炭最大消费国,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七成二氧化硫排放和一半以上的烟尘都与燃煤相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传统的用煤技术造成高排放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如果在化石能源中要降低煤炭能源的消耗比例,就需要寻找替代物,比如天然气。与等热值燃料相比,天然气产生的碳排放量比煤炭少40%之多,比燃料油少30%,相对来说是清洁的能源。虽然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比例一直持续增长,但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仍然偏低,而发达国家天然气比重一般为30%左右。
为提高天然气使用比重,需理顺天然气价格,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
大规模进行煤炭替代,技术问题能够解决,成本问题值得重视。一方面需要从全局上把握天然气项目建设规模与布局,使天然气开采和发电更加科学、有序,并相应调整天然气发电电价政策和建立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并网规模的约束性管理指标;另一方面需要高效和清洁地利用煤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由于电力行业消耗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需要对电力行业进行煤炭使用效率和清洁使用方面的改良,推广洁净煤,加大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的力度,实施跨区送电,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让能源布局优化,大幅度减少东中部地区燃煤消耗,促进全国环境资源统筹优化。
2.协调发展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促进可再生能源大发展
在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和202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和15%。要改变能源结构中煤炭等比例过高的问题,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替代,必须通过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有效结合,加速调整全社会的能源结构,甚至产业结构。这需要解决3方面的问题:
(1)通过技术进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成本问题。比如太阳能发电,因为不同地区光照气象条件差异,收回的成本有所不同。对于风电行业而言,主要由于并网、融资、规划等原因导致成本高企的问题。所以发展可再生能源,解决技术壁垒,让太阳能、风能等成为大众消费品,离不开政府的扶持,通过减免税、补贴、奖励、项目对接资助和政府采购等手段来帮助太阳能、风能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2)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瓶颈。随着可再生能源的空前发展,并网难的问题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最大的障碍。这一方面需要尽快调整改善电力电网系统,以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共平台加强并网研究交流,促进解决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难题。
(3)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政府绩效联系在一起,采取一定补贴形式,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抵减本地区能源总消耗和排放量,引导地方政府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
3.通过成品油升级及价格补贴推动大气污染治理
成品油升级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相关规定,除了一些特大城市,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过渡期均至2017年年底。在有效推动成品油升级方面,补贴是一个有效的价格杠杆。本着优质优价、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确定油品价格,这样就诱导炼油企业进行全面成本核算,测算油品升级所需要的增量成本。包括炼油企业承担和由消费者负担的各自比例,从而形成油品质量升级加价新标准。
在国家层面形成标准后,地方因地制宜实施自己的相关价格调整政策,建立健全公路客运、出租车运价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并可按联动机制及时疏导汽、柴油加价对相关行业的影响。价格政策出台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分工协作,加强油品生产、批发、零售环节质量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监督。
4.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有序进入能源开发领域
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离不开能源体制改革。包括积极推进清费立税,深化煤炭资源税改革。煤炭在完全市场化之后,需要完善煤炭流通格局,减少在贸易环节的行政干预和政府管制。油气领域的价格改革则需要与行业改革同步,促进天然气管网公平接入和开放,推动完善油气价格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推动油气勘探、开发、进口等环节的市场化改革。这需要把一些竞争性业务领域放开搞活,如煤炭深加工、新能源、生物液体燃料等。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规制,支持节能环保核心技术攻关和相关产业发展。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有序垄断行业,如配电网、购售电、油气勘探开采及进出口、天然气管网等领域,打破民营资本进入能源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推动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
随着能源合作主体多元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对象日益丰富、合作内容不断深入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离不开能源口岸建设,加快能源通道过境口岸建设和推进能源贸易双方本币结算等具体措施,使之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供给、价格合理、保障充分的石油天然气集散地。
5.控制两高行业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切实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排
在控制两高行业方面,加强项目管理,严禁核准产能过剩和两高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两高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并实行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两高项目准入门槛,新上两高项目的能效、环保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领先水平。通过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加工贸易,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
在解决产能过剩方面,还需要完善火电、水泥、锅炉、有色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研究制定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形成完善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最后,开展建筑节能,促进城镇污染减排。加快淘汰老旧低效锅炉,提升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水平,并且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对节能减排中的达标企业进行一定的激励。
(作者单位:王俊,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陈柳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
编辑: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