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三个问题 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2014-11-28许青云
许青云
摘 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是国务院的决定,是改革所需,是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所需,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实体高竞争力成功的经验。首先,要弄清为什么要转型发展是基础;其次,要弄清转型发展转什么是关键;其三,弄清怎样转型发展是保障。只有弄清三个问题,才能统一思想,抓住要领,取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效,提高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改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55-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这既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更是国家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意义深远。当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试点正在有序进行。但社会各界尤其高校领域思想还未统一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这里有必要弄清三个问题:为什么地方本科高校要转型发展?高校转型发展转什么?怎么实现转型发展?
一、为什么要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存在发展的需要。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3 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学校2 78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 170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90%以上,大多设在省会及省辖市,管理体制大都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共同面临着办学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比较困难等问题,加之很多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模糊,攀高、求大、尚名、逐利,学科专业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业理论研究能力不足。既“顶不了天”,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素质能力不符合行业企业岗位的要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又不愿意到基层需要的岗位就业,还“立不了地”,面临人才培养“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而且还会造成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以2013年为例,当年应届大学毕业人数达到699万人,初次就业率仅为70%左右。今年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重要原因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出路,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的重大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数以千万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既是国计又是民生。党的十八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强调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2]。因此,地方高校只有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错位发展,合理定位,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选择与研究型大学与老牌本科院校不同的发展方略和不同的类型的教育服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才能赢得并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进口旺,出口畅,使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困境。
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新规律新事物,建立丰富并完善新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产生质的飞跃。而应用科学研究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通过方法创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领域,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不断发明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方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因此,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属性,要求高等教育体系要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比较明确,而数量众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夹心层,在转换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都向实施精英教育模式看齐,沿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前进,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千校一面,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极大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转型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需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化装备加速替代传统生产工具,需要培养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需要兼有创业能力、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产品、技术、工艺和流程的应用性创新,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高技能高附加值制造成为高精尖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需要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切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国家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
转型发展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础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破解我国高校趋同化,办学封闭,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的问题,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的格局,打开一线劳动力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通道,一个重要的交汇点就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通过转型发展,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同时,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转型发展是世界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发展高竞争力的成功经验。教育部有关部门对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分析,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国家竞争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相关。德国、瑞士、荷兰等应用技术大学多的国家,不仅竞争力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而且失业率较低[3]。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所,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校体系中一个自成一体的支柱。荷兰斯坦德大学副校长戴豪易说,荷兰70%的大学生就读于职业技术类大学。欧洲许多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应用技术大学,以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鲜明特征和立足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就业和创新的基本使命,成为世界高竞争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endprint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转什么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全面修正,而且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需要改变地方本科高校原来已形成的办学模式,按新的办学类型和任务重新设计人才培养的业务流程,这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一次全面深刻的自我“革命”,重点在以下8个方面转型发展。
1.在办学理念上转型。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在思想上明确“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多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精英教育思想影响,在“办什么样的学校上”攀高求全,重学轻术,轻视劳动实践一线,有些理念根深蒂固,追求精英化教育一直是这些学校无法改变的“办学情结”。以国家为主导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蹄疾而步稳的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这种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存在也就成为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的障碍。地方本科高校要转型发展,其办学理念由追求精英化教育向办好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势在必行。
2.在办学定位上转型。高等学校的定位就是高等学校的分工。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大多为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缺点在于,定位于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教育实施中更倾向于实施学术性教育,更多倾向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并没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整体结构,由此造成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现象。因此,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时必须逐一明晰如专业建设及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科学研究转型等问题,确立了明晰的办学定位,举地方旗,打地方牌,以区域特色为办学特色,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3.在专业(专业群)建设上的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以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行业,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办出特色,防止贪大求全。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改造基础理科专业转向发展应用性理科专业,文科专业转向发展应用性文科专业,积极拓展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相应岗位职业要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分析,保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专业给予重点建设,以专业链对接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使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为区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急需人才。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地方共建教育资源,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充分利用当地及其周边的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搭建教学科研共享平台、基地,以区域优势打造专业优势和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库”和“产业伙伴”。
4.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要从过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艰深的理论的传授向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型,从偏重于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体系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转型,要把校企校地互动作为培养模式,加大实训、实习、见习基地建设,创新订单式、嵌入式、整体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5.在师资队伍上转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培养为数众多的“双师型”师资是关键。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要求学科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系统与产业系统的联系是密切的,教师要具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应用技术型教育的人才队伍应是开放多元的,既要有学术领军人物、又需要一定数量的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和直接来自企业的“业师”组成学科团队。要发挥学科建设的人才集聚功能,可以以技术开发项目、协同创新项目、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平台汇聚人才;要改变目前动辄用上百万经费聘用“院士”等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层次化”学术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倾向,按办学转型发展需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也可以外聘的形式,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实践指导和咨询服务,不断完善机制导向,使基础课教学师资、“双师型”教学师资和技术研发师资协调发展,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6.在教学模式上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属于维持性教学,普遍没有脱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讲你听”、“灌输式”教学仍然是教学主要方式。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提出“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评价,但到了学校层面,由于缺乏推进教学改革的“组织激励”和“个人激励机制”,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依然根深蒂固,基本上没有改变。
7.在科学研究上转型。应用技术大学治理的科学研究主要定位为应用研究,要摒弃职称科研观念,必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求,从科研规划制定、科研方向确定、科研队伍建设、科研管理机制、科研服务方式等方面彻底进行改革创新,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鼓励教师研究生产形成新的技术流程。建立结合产业、结合创业、结合教学搞科研的机制,形成按创新和质量及研究能力分配资源的激励机制,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科研能力、水平及技术贡献率,才能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职能。
8.在资源配置上转型。地方本科院校资源配置大多由省级政府或市级政府控制。政府应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师评聘、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扩大转型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允许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技术设备,在办学体制上支持校企、校地联合和合作办学,在政府主导下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联合办学,使政府单一化控制资源配置走向政府主导与自主配置并重。这就要求学校不仅具有管理职能,还需要具有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这样,学校才能收到资源配置转型的效益。endprint
三、怎样实现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障碍,涉及到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方面,必须多管齐下,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改革,明确方向,树立信心,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指出,地方高校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6]。毋庸置疑,转型发展投入大、周期长、但最大的障碍是观念陈旧,观念冲突来自多方面,既有学校多年来固守办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羁绊,又有学生和家长的误导,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类院校(独立学院)也不愿意选择就业看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现实中,用人单位包括一些企业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观念陈旧固然有历史传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观念背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差距。因此,从学校层面,要按照高校分类体系,牢牢把握应用技术这一转型发展的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适应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坚定不移承担起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积累和创新的历史责任。要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坚定不移打破封闭办学、自我评价的发展链式,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链。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每一名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要牢牢把为经济创造价值,为学生创造价值这一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要看学校为当地产业和公共服务创造了多少价值、为学生发展创造了多少价值,要看地方政府怎么评价,用人单位怎么评价,学生及家长怎么评价。要树立教会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作为质量评价底线的观念,摒弃对技能型人才政策性歧视,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社会经济地位。
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最欢迎的是地方政府,尤其地市一级政府,地方政府需要重新定位角色,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地方政府要把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科学进程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主动帮助设计转型发展路径,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共享人才、技术、文化资源,加大政策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扩大地方本科高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自主权。使地方的人才、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无缝对接,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行业企业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评价转型成效的主体,要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就业状况,参与课程改革,开展质量评价等方式,为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要建立有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要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到学校治理、管理、运行全过程中,支持企业参与办学,共建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互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科研,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实践,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院系兼职,支持在互利基础上实行技术和知识共享。
要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是国家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制度的协调是其转型发展成败的关键。要按照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估、指导、拨款制度,通过政策制度协调,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转型发展良好氛围。社会各界都要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发展这一教育改革重大进程中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发展路子,为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17.
[3] 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EB/OL].光明网:http://politics.gmw.cn/2014-05/08/content_11253740.htm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14.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通知[J].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2012,(8).
[6]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6-15.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