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014-11-28张植卿桑亚辉何书彩
张植卿 桑亚辉 何书彩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紧密结合河南省的具体实际,研究推进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及对策,可以体现河南省委省政府治省理政的新境界,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社会事业开放;总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D220;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88-0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紧密结合河南省的具体实际,研究推进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及对策,可以体现河南省委省政府治省理政的新境界,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治理”上升为国家治理体系最本质的方面,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社会制度。
这里所说的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现代化特定含义
所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把我们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化;二是强调提高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治理”与“管理”的内涵区别
从“管理”到“治理”,折射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治理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第二,治理的方式由“单向”向“互动”转变;第三,治理的本质由“集权”向“分权”转变;第四,治理的理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二、河南省推进社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期探索和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河南省情的社会治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河南省推进社会社会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期探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化、定型化提升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指向的。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的河南省,在治理社会方面有着一些独特经验和智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河南省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相应加快,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明显。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坚持在改革发展中谋求发展的方针,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全省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开放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河南省推进社会事业开放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省情,河南省党和政府建立和发展了适应省情的社会管理制度,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之后,河南省党和政府依托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和总结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使河南省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为“三个广泛性”:一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广泛性;二是社会治理内容的广泛性;三是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的广泛性。
三、推进河南省社会事业开放的对策
推进河南省社会事业开放的对策,既要体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要求,又要体现我省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对我省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
(一)《决定》是河南省社会事业开放总体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推进河南省社会事业开放总体设计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以《决定》为指导,紧密结合河南省的实际,制定有效对策,积极推进河南省社会事业开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
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敏感性,解放思想尤其重要。然而,在中国,破除传统之蒙、激扬科学理性是比清末民初的救亡变法更为艰巨的时代课题。要确立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地位,升华人的境界与理想人格。这是人的现代化的永远的追求,不能排除在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可能性。因此,对那些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陈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必须设法革除,要有讲求效率、勇于开放、面向未来的进取意识。
(三)坚定河南省社会事业开放治理的自信自觉
今天,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鲜明对比。实践表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我们对此要有高度的自信。endprint
当前,河南省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相比形势任务的变化,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民的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河南全省上下都要坚定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信,提高自觉,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从各个领域逐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河南省社会事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河南省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和规划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从上层宏观层面加强对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克服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等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弱点,应当加强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分阶段制定河南省治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表。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门和地区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挣脱既得利益的束缚。另一方面,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草率从事,应当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短期行为。
(五)结合河南省的具体省情,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推进河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以到达人的现代化的丰富与完善。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除了自身的发展因素外,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质素。在当今“开放、对话、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文化多元的融合及其魅力,使我们看到中西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因固有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作为现代的人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和自救意识。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不论中外,都存在继承与发扬、选择与借鉴的关系。在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创新与守旧的矛盾冲突中,对优秀的文化要消化吸收,对腐朽的文化要抵制摒弃,这样,才能达到人的现代化的丰富与完善。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完善我省社会事业开放体制
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有两个基本因素影响着治理水平和效益,即治理者的素质和治理的制度,两者不可或缺。但比较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河南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既有“破”又有“立”。一方面,要像《决定》所说的那样,“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制度。
(七)健全互联网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推进河南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台来辅助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等。这些举措也表明了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将在现代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河南省要初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坚强的领导和果断的措施,同样也需要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和正确的道路。我们坚信,只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河南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EB/OL]//www.peaple.com.cn.2011-02-19.
[2] 杨海蛟.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管理的优势[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
[3] 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N].河北日报2011-03-02.
[4] 邹广文.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1986,(4).
[责任编辑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