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11-28邓兴阳
邓兴阳
摘 要:促进国学文化产业发展是大力弘扬国学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研究机构,加强国学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要着眼文化发展的战略全局,抓住机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国学文化的优势,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国学文化产业,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国学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77-0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神、古老的东方智慧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屹立于世界文明的前端,不断吸引着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人士广泛研习和发展产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该挖掘国学文化,发展国学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抓住机遇充分挖掘国学文化资源,发挥优势,建设具有中国模式的国学文化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一、当前国学文化产业发展及现状
1.推动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相继出台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从政府政策层面倡导全社会开展经典教育。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强调,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国家“十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2.国学新闻出版和影视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报纸、电视等各大媒体的国学栏目、国学节目迅速地推动了国学文化的普及。《光明日报》于2006年正式推出第一期国学版;央视《开心辞典》“开心学国学”、《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引领了“电视国学热”的潮流;北京电视台的《中华文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国学讲堂》、河北电视台的《燕赵大讲堂》、山东电视台的《新杏坛》等,运用各种形式把国学文化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让社会大众了解国学、走近国学。
3.国学文化教育产业范围进一步拓展
在国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思潮开始扩大普及面,孔子学院逐渐在西方国家兴起。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300多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孔子教育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这是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体现了孔子和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备受关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古老的东方智慧逐渐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绽放光芒。2005年,人民大学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暨国学研究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所高校内的国学院。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重新成立。各国学机构均以弘扬国学为宗旨。2010年8月,我国第一所民办国学学院——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正式成立。各种企业家国学培训班、私塾、国学幼儿园相继出现,很多大学也开设了国学选修课,“孔孟之道”、“老庄思想”逐渐回归校园。
4.国学文化产业集群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
从北京、上海等地国学文化产业情况看,己不仅仅是个体设计师、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而是国学知识和社会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形态及社会运作方式的创新。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集团和行业的互动,以及企业的地理集聚态势,国学文化产业集合的特征是历史知识和现实的结合、历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结合。
二、当前国学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方式问题
发展方式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的国学文化产业从起步到今天经历了30多年时间,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了国学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国学文化产出的极其低下,影响了我国国学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国学文化资源潜力未能全部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部分国学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大多机构较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国学文化体制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由于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地方割据和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对国学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干预过多,政府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等诸多问题严重。政府统管各项文化产业,直接或简接影响国学文化产业的运行,有的地方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国学文化产业,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3.权益保障问题
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关于国学文化产业的政策还不够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措施,这样就使国学文化产业,很难像高科技产业一样享受到优惠政策,也难以像中小型企业一样得到政策层面的关照,在产品定性、产业发展、技术开发等方面尚面临不少困境。
4.投资融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显而易见,无论是国学文化前期的数据整理、技术研发,还是后期的系统维护、图书出版,古籍数字化等都是一个需要巨大投入和长期运作的行业,亟盼国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扶持与资助。但据目前情况而言,政府对于国学文化产业的重视还不够,资金投入也不充足,导致国学文化优势资源不能整合使用,形成优势,国学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在更层次上取得突破性发展。endprint
5.人才匮乏问题
人才管理机制包括人才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我国国学文化产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本来就偏低,再加上分配机制上普遍存在平均主义,导致许多人纷纷出国或下海经商,留在国内的也流向沿海开放城市。
三、推进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实施国学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产业位置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国学文化产业提升到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加以推进。各级党委及其宣传部门要加强领导,做好指导工作,同时还要制订和执行具体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长效检查制度,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所制订的政策要抓紧实施。发展改革、财政、经贸等政府部门应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力度,把国学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政府重大项目投资规划,确保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真正落实到各地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实施中去。
2.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学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文化品牌既是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国学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窗口。在激烈的文化产品竞争中,国学文化产业要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多生产一些像云南映像、唐芙蓉园、华侨城等既有艺术品位又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要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国学文化产业品牌,把反映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国风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尽可能多地推介到国际市场和世界级的文化交流中,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3.加强国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有所完善,把国学文化专业性人才培养引进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之列,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国学文化专业人才资源库,加强专业人才间的交流,通过出国考察、学习论坛、学术研讨等形式,多为专业人才间的交流搭建平台。要加大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国学文化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
4.运用高科技手段助推国学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国学文化发展的动力。为了加强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给予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以政策优惠,鼓励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影视技术和照排技术、宽带信息传输技术等,提高国学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和鼓励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国学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创新发展,使国学文化与科技能够达到深度融合,促使国学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方式、产业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和加快转型。
5.推进融资方式改革,提升国学文化企业融资能力
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国学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提倡国学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外资企业以及各种基金组织共同参与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扩大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并且对其投融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管,以保证其对国学文化产业的投入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国学文化产业投融资基金,对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运营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基金投资是目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产业融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完善资本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己经有一些国学文化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学文化企业上市的数量和直接融资的规模偏小,上市企业的结构还不尽合理。应该积极鼓励那些有条件的国学文化企业通过申请上市来实现融资,对于那些尚不具备进入主板市场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则可通过创业板、二板市场来进行融资,或者说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采用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注入、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来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6.加快立法步伐和执法力度,为国学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面向市场发展国学文化产业,必须更加重视并加快推进国学文化产业立法,把导向要求、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体现到法律法规当中,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国学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国学文化产业、规范产业竞争。同时,加强对国学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领域的立法,规范市场流通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健康有序的文化交流贸易秩序。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国学文化资源执法机构,着手制定相应的古籍数字化版权保护法规,明确古籍数字出版的合法权益和自主的版本价值,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与合作,以保证整个国学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大国学出版质量监管,尽快制定电子出版物的质量标准,并建立奖优罚劣机制,大力奖励对古籍质量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扶持优秀企业研发的优质产品,并处罚出版质量不合格的出版产业。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