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传统苗族服饰文化的符号体系研究
2014-11-28王单
王单
(保山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文山传统苗族服饰文化的符号体系研究
王单
(保山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附着在服饰上的传统符号不仅有装饰作用,符号形成的文化符号体系还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族群意识等,彰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山苗族服饰;文化价值;符号体系
历时千年繁衍与迁徙,苗族服饰形成了类型多样、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色,拥有“中国服饰史上的活化石”,“服装制作工艺的博物馆”之称。苗族服饰装饰纹样繁多且内涵丰富,具有装饰、记录、标志、历史、宗教、伦理等功能,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苗族拥有十分丰富的口头文化和视觉文化。历史传说中苗族在逃亡时,苗族的古书被大水冲走,失去了文字后便借助芦笙和服饰为载体传播信息。这是将(意)故事用(形)视觉和(声)听觉符号体系以为记录和传习,即“纹以载道”的功能体现。克利福德·格尔兹指出:“文化是通过符号在历史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所以从苗族文化“无字”特征看来,传统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山苗族文化的符号体系由:历史经验的时间结构、社会形态的空间结构、传统经验的情感结构、超验的精神和心理结构四个部分组成。传统服饰作为文化的表征,所呈现的内容主要体现为:苗族的族源、战争、迁徙;经济、政治、社会;情感、生活;宗教、风俗、观念等具体内容。
一、历史经验的时间结构特征
在苗族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中,内容主要涉及到苗族的源流、迁徙过程、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方面,多以故事、诗歌、芦笙曲的形式呈现。苗族的口头文学具有非常清晰的时间线索,如《造天造地》、《造人烟的传说》、《花山起源之歌》等,具有历史经验的时间结构特征。
在云南寻甸一带的自称“阿卯”的苗族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很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们经营着洛郎吕地,还建有城池劳古、劳黎。……失去了祖先遗留的土地……。他们想出了好办法,把洛郎吕地极其四边地方,形象地制成有块花纹的“歹欧”花围腰,让妇女儿童穿著。“歹欧”边沿的两条花边,表示斗南义茂两条大江并排地流淌,又表示斗南义茂两江相交汇。……使大伙都记住祖先生活的地方……
这则故事流传很广,东至贵阳市附近,西至云南楚雄,北至川南宜宾、泸州,南至云南的文山、红河及相邻的云南北部,缅甸北部地区。只要有被称为“花苗”的苗族支系存在,这个故事就有流传的基础。
洛郎吕地为今日之安徽省,传说中的平原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在文山苗族蒙叟支系的服饰中,多出现回纹、城池纹、铜钱纹、八角纹、井字纹等。而在蒙颛的百褶裙上,裙边的挑花与蜡染相接处必须缝制两道红、绿色的细长布条,红的为浑水河(黄河),绿的为清水河(长江),图案上的空白条纹为楚河汉界。从城池纹、井字纹、楚河汉界、印章……等图案来看,印证了苗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不断迁徙的历史事实。
二、社会形态的空间结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苗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样式风格特征。即在不同的时间范畴里,服饰风格遭受来自社会语境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改进与演变。文山苗族按自称分为七个支系:蒙司、蒙豆、蒙邶、蒙巴、蒙颛、蒙叟、蒙刷,由于不断迁徙和发展使得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支系服饰风格各异。在相同的时代里又体现出类似的风格趋向性,处于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状态。
同时,服饰的制作和装饰的精美程度,还受到商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等等因素影响。如20世纪50年代的质朴风格,20世纪70、80年代的瑰丽多姿,90年代的艳丽杂糅、风格多元等,都是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况的反映,安定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必然为人们带来视觉的丰富。所以说在相应的生存空间内,传统苗族服饰是对相应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形态、经济状况的折射。
三、传统经验的情感结构
在传统经验累积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发生传统经验的相互效仿行为。在传统苗族服饰制作时,手工艺通常是由长辈传授代代沿袭。文山州苗学会会长王万荣先生提出,十字对苗族具有符号学的深层内涵,人们选择以十字为基本单位,又以十字为中心点,以交叉十字为骨架向八个方向对称延展。十字纹有其说法取材于妇女纺织活动中的十字理线架。服饰的生产与制作是传统女性频繁接触的生活空间,如果“十字纹”作为生活场景的再现,那服饰便凝聚了复杂的家庭情感,服饰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服饰是家庭重要的财富累积。在服饰中绑腿裹和纱帕裹得越大越美,布用得越多越富有,体现“以大为美”的审美思想。财富观念体现在纹样中,最突出的有货币符号的使用。在古代中国曾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尚书·盘庚中》孔颖达疏)中国商周时期的墓葬时有出土。在云南古代墓葬中出图的海贝,主要有“子安贝”、“虎皮贝”,呈椭圆形,背部隆起,正面开口带齿。在苗服蜡染褶裙上出现大量的海贝纹和铜钱纹。
纹样中出现的十字纹、海贝纹、铜钱纹,以及求多子多福的螃蟹纹,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再现。并把美的事物呈现出来,体现了“以家为美”、“以大为美”、“以富为美”的审美思想。
四、超验的精神和心理结构
超验,同“内在”相对,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非人的认识能力可以达到。传统服饰除了日常的穿着功能外,在宗教仪式中有特殊地位。宗教中的不可知性、神秘性使服饰体现出一种超验的外在形式。并且通过这个艺术的形式(介质)与另一个维度的空间世界相联系。
在丧葬文化中,传统苗族服饰,特别是麻制的服饰是必不可少的。老人去世时穿麻布衣称“做药”。要求媳妇或女儿必须单独绣一块带有云气纹的托肩给死者垫枕,同时死者必须穿全套麻布制成的老式服饰,穿三双鞋,由内到外分别为麻布缝制的袜子、汉式布鞋、麻绳编织鞋。在丧葬文化观念中带云气纹的绣片,能接通神人二界,使逝者能腾云驾雾与祖先重逢。在寻祖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历经坎坷,才能到达老祖宗生活的地方。古歌中有唱到:“剩下一小把(麻),拿它来织一双麻鞋,给死人穿,他好去爬祝融的毛虫山。……毛虫山上毛虫多,遍地蠕动像流水。这是祖先走过的路,是找祖宗的必由之路。……”苗族相信麻籽、麻纤维、麻绳是通神、驱鬼的神圣物。他们相信能通过麻这一介质,灵魂得以归位和安息。
这些抽象纹样保留原始图案的痕迹,事实上原是美术常作为巫术活动的一部分,韦尔特菲什在《艺术的起源》中谈到:“艺术并不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见发生的,而是作为手艺高超并使人愉快的一种公共的宗教仪式而发生的。这种仪式中断日常时间和生活经验,让人进入超验的精神体验和原始的审美状态中。原始仪式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也是现实和精神的中介,艺术正是从仪式中的非实用和精神化中脱胎出来的。”
由此可见,传统符号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包涵了深厚的宗教信仰,亦是民族群体意识、族群认同的标志,并体现为一种民族情感联系、团结精神的心理暗示。可见传统服饰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所需,还具有一定的超验宗教内涵。所以说,由这些时间的、空间的、情感的、精神的活动所构建的符号体系便是传统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所在。
五、小结
人类对自身服饰的美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图案的所指与能指间,透露出传统符号的象征性意义与叙事功能。它是民族情感的结晶,并彰显出超越人类穿这一基本功能需求,寻求一种集体力量与苗族精神的重要表达。以人为主体的由时间、空间、情感、心理的结构组成传统文山苗族文化的符号体系。服饰作为文化的表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内容,显示了文化发展水平、民族精神面貌,在民族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205.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01.P7.P246.
[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学发展研究会编.文山苗族民间文学集诗歌卷.昆明.2006.P296.
[4]尹绍亭.田野调查报告.昆明.2000.P39.
[5]王林.美术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2004.P79.
J523
A
1005-5312(2014)23-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