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014-11-28王稳江WANGWenjiang夏积德XIAJide夏浩军XIAHaojun赵英ZHAOYing
王稳江WANG Wen-jiang;夏积德XIA Ji-de;夏浩军XIA Hao-jun;赵英ZHAO Ying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 712100)
(Yangl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angling 712100,China)
0 引言
水资源工程是影响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动植物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但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排放的废水、污水量也在不断增加,自然环境面临着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的恶化等威胁,使水资源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之间的不协调表现得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非常重要。杨凌示范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有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国家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历史使命,自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至今,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使其各方面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和进步,水资源工程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程,其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分析是各部门研究及利用关键点,是建设生态杨凌美丽杨凌的重要工作。杨凌示范区位于渭河以北,关中平原西部,介于东经107°59′~108°08′,北纬34°14′~34°20′之间,东西长16km,南北宽6.5km。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有湋水与武功县、扶风县相邻,西与扶风县接壤。全区总面积135.08km2。
1 已有水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1.1 环境现状调查 杨凌示范区内规模以上混合型排污口有3 处,其中已登记或批准的排污口有1 个,其入河湖排污口的废污水量为913.2 万吨。依据相关资料,示范区内生活和工业污水经污水厂处理后能够达到排放标准。
1.2 地表水环境现状分析 河流水质特征:依据有关监测结果,杨凌示范区地表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一些项目如COD、BOD5、酚及细菌含量都超标,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氧、COD、BOD5、氨氮、石油、酚,其中COD、氨氮二项指标为超V 类水,因此,当地不能将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区内湋水河、渭河和漆水河污染严重,由于河流上游城镇不断向河流排放污染物,导致水质严重劣化,物理感观极差,河水发黑发臭,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危及市民正常生活。河流水污染已经对两岸补给的地下水水质也有很大影响(表1)。
表1 杨凌示范区过境河流水源水质状况调查表
示范区内的宝鸡峡引渭黄土原区的二支渠及平原区的引渭高干渠和渭惠渠灌溉水源水质基本满足灌溉水水质标准,对农田土壤、地下水等环境影响不大。
但是应当注意,流经全区的河流污染较重,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的排放和来自于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渭河干流在杨凌示范区水质均为超Ⅴ类。说明河流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城市,做好城市工业、生活污染控制和治理是今后的主要工作之一。
1.3 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 从全区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看,水质较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基本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地下水水质监控在渭河阶地上采样,其中在穆家寨、南杨村,三阶地李家村,张家岗、桶张村。
监测项目为:K+、Na+、Ca2+、Mg2+、Fe2+、Fe3+、NH4+、CI-、SO42-、HCO3-、CO32-、NO3-、NO2-、矿化度、总硬度(德)、总碱度(德)、pH、水型等。监控结果按阿列金法进行水型划分,二级阶地为重碳酸钙Ⅲ型水或重碳酸钠I 型水,pH 值为7.2,总硬度24.4,总碱度21.4,矿化度为0.55g/L,为极硬微强矿化水,符合灌溉用水和渔业用水标准,但作为饮用水矿化度稍高。三级阶地为重碳酸钙Ⅰ型水或重碳酸钠Ⅰ型水。pH 值为7.2,总硬度12.5,总碱度15.6,矿化度0.3g/L,是良好的饮用水源。
虽然地下水环境问题目前无明显的质量问题,但对地下水源应设立保护区,加强监测,强化管理。
2 规划水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示范区规划的水源工程有目前,完成“引石过渭”引水工程,2020年前建设完成“引汉济渭”供水工程;此外,考虑到2020年前,北部黄土台原区为解决村镇及部分乡村供水问题,新增地下水供水工程17 眼。
石头河水库的水源是秦岭山脉,是良好的矿泉水源,适用于各类用水户。“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向渭河流域调水,可以改善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水资源配置状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步减少地下水的超采和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障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两项工程采用供水管线供水,不但可彻底解决示范区供水上水源不足矛盾,而且由于水质优良,不会对区内生态环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3 农业节水改造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农业节水工程措施包括渠系工程改造、田间工程改造以及因地制宜选用不同节水溉灌技术。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统一调控、作好灌区用水管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等。通过灌区挖潜改造,农田灌溉节水效益显著。
3.1 对灌区小气候的影响 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及灌溉面积调整,缩减了灌区农业用水,增加基本生态林的面积,生态环境占有的绝对水资源增多,农田防护林网得以发展,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维护下的灌溉农业区。有效地减少风沙的危害,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有利于植被生存,对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条件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区域生态逐渐向良性发展,是最主要的生态效益。
3.2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将促进区域灌排系统的配套完善,一方面将使大量的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另一方面排水设施不断排泄地下水,地下水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循环条件和地下水水质转好,同时次生盐渍化区的地下水、土壤环境均将得到改善,作物和植被的生长环境向良性化发展。
3.3 对环境影响 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杨凌及周边区域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必然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巩固生态环境具有极大地积极作用,扩大绿色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使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该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是局部的、次要的、短期的,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减轻或消除,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控制和恢复。因此杨凌示范区水资源工程不仅经济上合理可行,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之利远大于弊,该建设项目从环境角度考虑积极可行。
通过各类水源工程的合理规划实施,本地引、提水源工程的合理调配和区外调水工程以及新型水源(污水回用、雨水利用)的利用,可以极大地缓解工业和农业抢水的被动局面。
4 渭河生态景观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渭河生态景观工程的功能定位首要是防洪,其次是蓄水,形成景观湖水面,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把杨凌示范区渭河河段建成集防洪、水利、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园林化景区,在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机械设施产生的废气和噪声,将对地表水、大气和声环境产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动植物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对湿地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水库运行期,将对水文情势以及下游水量等产生影响。为了减小对环境的影响,保证环境区安全,在施工期生产的废水、废气和噪声提出防治措施,对湿地提出预防和保护措施,以及生态保护措施。对运行期,对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减水河段环境用水提出保障措施,并进行环境监测。
整体来看,评价认为只要落实相应的环保措施,并且建设单位把可行的湿地恢复方案,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部门核准。不存在制约工程建设的环境因子,本工程从环境角度可行。
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城区段河道内杂草丛生,以及城市缺少观赏水面的状况,使城区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评价分析,为保持渭河流域水环境,为保证杨凌示范区水资源环境健康发展,根据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首先,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减少污染源,可以保证污水达标排放,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其次,通过节约用水措施的实施和对工业和城镇集中排污源头的治理,以及农业方面严格杜绝难以降解的农药的使用,控制化肥的滥用,减少有机污染源。全区水环境质量的目标为:在全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区城市地区的娱乐用水水源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零星、小型水源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标准;对一般工业用水及非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应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对于供大面积使用的农田灌溉用水的河流河段,水质标准也应达到Ⅳ类。最后,水资源管理工作坚持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并重,进一步完善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取水许可审批,切实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和排污口的监管工作。
[1]张文洲,何武全,王玉宝,等.杨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1(16):75-77.
[2]赵碧波.杨凌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M].2007.
[3]孟祥峰,王琰.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对策[J].河北水利,2010(08).
[4]王智阳.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措施[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5]蒋固政,马经安,李红清.水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1(05).
[6]王翠文.水电站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7.
[7]李珂,韩勇,朱永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09).
[8]刘振,薛宝琪.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平原大学学报,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