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 *

2014-11-28郑炜冬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情感化学习者状态

郑炜冬

(韩山师范学院 教育系,广东 潮州 521041)

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

郑炜冬

(韩山师范学院 教育系,广东 潮州 521041)

微课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虽然相关研究成果不少,但是指导具体设计的成果不多。文章以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为切入点,提出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阐述微课情感化设计的定义和内涵。在分析人脑信息加工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由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构成的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设计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分别阐述实现本能层设计、行为层设计和反思层设计的具体策略。实践表明,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具体可行、操作性强。微课情感化设计通过设计“以人为本”的微课来触发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微课的最佳应用效果,是指导微课设计的一种新思路。

微课;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设计模型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基于微型课程视频的创新教学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06年,美国学者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推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http://www.khanacademy.org),其录制的微型课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靡一时;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和Aaron Sams在萨尔曼·可汗的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针对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并在佛山市中小学中组织了微课大赛;2012-2013年期间,教育部举办了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中国微课大赛”和面向高校教师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3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凤凰卫视合作的“凤凰微课”正式上线。这些事件标志着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正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国内微课建设如火如荼,参加微课建设的教师越来越多,网络上微课视频的数量与日俱增,而微课视频的质量却良莠不齐。胡铁生面向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参赛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设计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3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1]。然而,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的阐释和应用前景的展望,具体指导微课设计的研究不多。笔者从情感的角度入手,借鉴产品设计领域“情感化设计”的思想,提出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一、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的提出

随着微课建设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国内教育部门、企业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微课的定义,如下表所示。

国内关于微课的部分定义

续表

上述定义体现了人们对微课的一些共识:

(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虽然微课可以采用其它媒体形式(如录音、图片、动画、PPT等)作为载体,但主要以视频为主。

(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

(3)时间短:一般要求时间在10分钟以内,但根据微课的知识内容、授课对象、应用场景的不同,时间的长短可以适当调整。

(4)内容精:精选微课的主题,精心设计微课的内容。

(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微课可以作为自主学习资源支持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可运行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形式的硬件平台。

情感化设计(Affective Design/ Emotional Design)是一种源自产品设计领域的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哲学。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阐述了情感在商业产品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倡导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使产品能够促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随着研究的深入,情感化设计已经被应用到建筑及环境设计、软件设计、包装设计和服务设计等诸多领域[8-11]。

情感化设计的理念指导人们在商业产品的设计中融入情感因素,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微课也可以看成一种教育产品。微课面向的学习者具有丰富情感并且渴望收获情感,如果在微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设计学习者在学习微课过程中的情感历程,那么微课便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商业产品中广泛应用的情感化设计理念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必有积极作用,可以作为指导微课建设的一种设计理念。

二、微课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微课情感化设计是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等环节中设计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情感的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微课的应用效果。

1. 微课情感化设计中的“积极情感”不等同于“正向情感”

人的情感根据其价值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学习者在学习时产生的情感,根据其对学习的正反作用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消极情感会阻碍学习者的学习。

一种情感是属于积极情感还是属于消极情感,无法绝对地界定,而取决于其对具体学习场合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学习者处于正向情感状态时,大脑加工的范围拓宽,有利于唤起学习者的好奇心、激发创造力,使大脑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有机体,此时的正向情感属于积极情感。正向情感在特定场合可能使学习者专心于触发正向情感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此时的正向情感是消极情感。例如,教师在授课前讲述一个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笑话,学生可能会感到“兴奋”,而“兴奋”这种正向情感可能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此时“兴奋”就属于消极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学习者处于负向情感状态时,会感到焦虑或悲伤,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某个问题的局部而不是整体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此时的负向情感属于消极情感。负向情感在特定场合可以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在一个主题上不分心,并逐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直至问题解决。例如,当学习者被告知某些常见生活习惯会使人生病时,学习者可能感到“害怕”,而“害怕”这种负向情感会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此时“害怕”属于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

2.微课情感化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的子范畴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12]。微课情感化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的子范畴,既有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以情感作为切入点,又使微课情感化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下页图1所示)。微课情感化设计遵循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指导,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设计,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微课情感化设计独特之处在于侧重对学习者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激发的研究。如果将微课看成一种产品,那么微课情感化设计更注重产品的用户体验,而教学设计更注重产品的功能。

图1 微课情感化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图

三、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标。人脑在处理外部信息时存在“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三个层次的加工水平。微课情感化设计所关注的,就是学习者的大脑在加工学习信息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根据人脑信息加工的特点,学习者能够感受到的情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本能层的情感、行为层的情感和反思层的情感。因此,微课情感化设计可以分成本能层的设计、行为层的设计和反思层的设计。图2描述了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

图2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

1.本能层的设计

大脑在接收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对好或坏、安全或危险等做出判断,并向运动系统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这属于人脑本能水平的反应[13]。例如,当人面对有害或者危险的情境时,肌肉会紧张起来以准备奔跑或进攻;当人面对自己喜欢的情境时,通常会放松并享受这一情境。人在本能层的情感反应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在接受外界刺激后会即刻产生。因为大脑无法直接获取外界刺激,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传递信息,所以本能层的设计就是通过给学习者赏心悦目的感官刺激,产生即刻的情感反应,吸引学习者进入微课。

2.行为层的设计

本能水平没有推理,按“模式匹配”的方式进行工作。而在行为水平上,大脑对外部刺激进行了更高级的分析,并能对行为做出相应调整。例如经验丰富的司机在驾驶汽车遇到障碍物时,不假思索便能控制汽车绕过障碍物,这属于大脑行为层的反应。行为层的快感来自顺利完成任务或某事做得很好时所产生的感受,如使用锋利的菜刀切菜时产生的快乐、完美弹奏一曲复杂的音乐作品时产生的快乐。学习是大脑支配的一种行为,学习行为的发生也伴随着情感体验的产生。所以,行为层的设计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顺利、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3.反思层的设计

大脑反思层控制着人的思考活动,如反省、解释、理解和推理等,是人脑信息加工的最高水平。人在本能水平和行为水平上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而反思水平的思考是有意识的。例如,人可以在行为水平上无意识地驾驶汽车回家,在反思水平上有意识地思考其他事情;娴熟的钢琴演奏者可以在行为水平上用手指自如地弹奏,在反思水平上与人交谈。反思层的情感是指人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所以,反思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激发学习者的思考活动,促使思考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微课给学习者留下好印象。

虽然人脑信息加工的三个层次有明显的分工,但是这三个层次往往是同时发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可割裂的。本能层是情感加工的起点,会受到行为层的加强或抑制。反思层也会加强或抑制行为层,使行为层有某种偏向。三个层次还有时间上的区别。本能水平和行为水平是关于“现在”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反思水平可以回想过去,思考未来,是“长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四、微课情感化设计策略

下面以首届广东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的参赛微课“你的密码安全吗?——穷举法”(http://weike.enetedu.com/play.asp?vodid=156907)为例说明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设计模型的具体实施策略。

1.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关注学习者即刻的情感体验,以给学习者带来愉悦的感官刺激,树立微课给人良好第一印象为目标。本能层设计应尽量做到教师语言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师仪表得当,展现良好的教学风貌和个人魅力;教学场景整洁;视频拍摄美观等。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所以有关教育视频拍摄的规律也适合于微课视频的拍摄。参赛微课主要遵循下列几点策略。

(1)多机位多角度拍摄成组镜头

多机位(一般不少于3个机位)多角度拍摄成组镜头,使微课视频能够提供新鲜、丰富的视觉信息,持续保持学习者对画面形象的注意力。

(2)视频拍摄多用固定画面

固定画面给学习者带来稳定的视觉感受。固定画面对教师有突出表现作用,学习者视觉注意力自然就会在教师身上停留相当的时间,符合驻足细看的日常视觉体验和心理需求。

(3)突出主体,视频拍摄的景别采用中景、近景和特写

人的大脑里存在着一种向最简单结构发展的趋势,即眼睛尽可能使观看对象变得简单,视知觉倾向于把任何刺激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当刺激样式确实呈简化状态时,观赏的感觉是愉快的[14]。微课拍摄教学场景的景别多为中景和近景,个别为特写。采用中景、近景和特写景别能表现学习者和教师教与学过程的局部,突出主体,其它与主体无关内容被挡于镜头之外,符合视知觉“简化原则”,满足学习者视觉审美需求。

(4)视频拍摄采用“黄金分割”和“斜线”构图相结合

人观看视频产生快感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打破平衡,产生刺激,激发情绪带来的快感,一种是满足需要,恢复平衡,恢复秩序带来的愉悦[15]。“黄金分割”上四个交叉点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将表现主体内容采用黄金分割律来安排区间构图,画面可以产生形式上美感,使教师讲授场面稳妥平衡。“斜线”构图则能够打破画面平淡。“黄金分割”和“斜线”构图相结合,使平衡与不平衡构图各有其度,画面图像就更有吸引力。

(5)根据自然长度切换镜头

镜头是视频画面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合适的镜头长度可以让学习者的视线在画面上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让学习者充分了解画面提供的视觉信息。镜头应根据自然长度进行切换,即在学习者开始感兴趣时进入镜头,在学习者不再感兴趣时切换镜头。

2.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发生学习行为时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保证学习行为的继续。教师进行微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时要对学习者的情感反应做出大致的预期,并通过设计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事件引导学习者的情感由一种预期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预期状态。这可以用“预期情感状态转换模型”来表示(如图3所示),其中:圆形节点表示情感状态,由一个或多个情感名词术语(如平静、焦虑、兴趣等)表示,用来描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不同时刻的情感;有向弧表示情感算符,即由教师发起的,能够引导学习者情感由一个预期状态变为另一个预期状态的教学事件。预期情感状态转换模型包括两条主线——教学流程主线和预期情感状态主线。教学流程主线由教学环节构成,以开始上课为起点,结束上课为终点,中间被划分为若干教学环节。预期情感状态主线从学习者初始情感状态开始,在若干教学事件的作用下,经历若干中间情感状态,到达学习者结束情感状态。教学流程主线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预期情感状态主线体现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预期情感状态变化过程。

图3 预期情感状态转换模型

教师首先要根据授课内容设置若干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流程主线,然后考虑各环节需要学习者处于何种情感状态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完成预期情感主线的设计,最后在教学主线的各个环节中,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设计使预期情感状态转换的各个教学事件(即情感算符)。下面以参赛微课为例说明预期情感状态转换模型的具体实践。

微课“你的密码安全吗?——穷举法”主要讲授程序设计中一个重要算法“穷举法”的定义和解题方法。微课的教学流程主线包括引入、介绍概念及例题1(简单)、归纳提升、例题2(复杂)、总结拓展等环节。具体的预期情感状态转换模型如下页图4所示。

微课开始时,学习者的预期情感状态为“平静”。在“引入”教学环节中教师设置一个教学事件“从人们设置密码的不良习惯引入,提出密码安全性问题”,使学习者的预期情感状态转换为“焦虑、兴趣”。在“焦虑、兴趣”的情感状态下,学习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后续环节的开展。“介绍概念及例1”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个教学事件“编写程序破解教师的数字邮箱密码,并演示破解的真实场景”,使学习者的预期情感状态转变为“兴奋、焦虑、接受”,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归纳提升(重点)”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后在“归纳提升:归纳穷举法解题方法”环节结束时设置一个教学事件“提问题:如何破解包括数字、字母和特殊符号的复杂邮箱密码?”,使学习者预期情感状态转变为“期待”。“例2破解复杂邮箱密码”教学环节结束后,学习的预期情感状态为“信任、快乐”,接下来的“总结拓展”环节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进行。

图4 参赛作品的预期情感状态转换模型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具体的教学事件,把学习者的情感从一种预期状态转换为另外一种预期状态,而每一种情感状态均有效地促进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

3.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学习者反思层的情感体验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思考活动。然而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又与本能层和行为层的设计有密切关系,只有符合审美,有美好学习体验的微课才能在学习者反思活动中留下好印象。所以,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是以前面两层的情感化设计为基础,主要针对学习者的思考活动来研究相应策略。

在线练习、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等各种辅助学习活动可以启发学习者思维,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其它与微课内容相关的知识难点,建立学习者与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变得积极、快乐、温馨和人性化。一门制作普通但提供优质的辅助学习活动的微课,可能比一门制作精美但辅助活动糟糕甚至没有辅助活动的微课,更能获得学习者的青睐。可见,提供优质的网络辅助学习服务,是建立微课与学习者情感纽带的一种昂贵却有效的方式,它体现了反思的力量。目前,互联网上各微课平台除了提供微课视频,还提供了相应的教案、教学设计、练习等资源,并开设了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均可理解为从反思层的角度进行了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笔者在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的指导下,设计了微课“你的密码安全吗?——穷举法”。为检验该微课的应用效果,笔者将该微课在某高校本科教育技术专业开展应用实践,虽然该微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该微课还是收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回访问卷中,多数的受访者对该微课中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的做法表示赞同,并认为这种做法切实有效。笔者的实践表明,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操作性强、具体可行。

五、结束语

学习微课的过程是学习者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享受学习乐趣的成长过程。一节高质量、引人入胜的微课是一件综合体现知识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微课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重视学习者情感体验。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通过设计令人满意、内心感动的微课来触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微课的最佳应用效果,是指导微课设计的一种新思路。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设计模型描述了微课情感化设计需要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可以作为微课设计的指导模型。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策略是具体的操作指南,其中的本能层设计策略有助于吸引学习者进入微课,行为层设计策略有助于学习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反思层设计策略则有助于学习者持久地保持对微课的正向情感体验。

随着微课应用的普及,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必定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微课的情感化设计伴随着微课情感化的制作与传播、微课的情感化的解读与学习,网络上或将有越来越多“以人为本”的微课涌现出来。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发布“微课”的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EB/OL]. http://dasai.cnweike.cn/?c=main&a=newsdetail&id=4,2013-10-09.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EB/OL].http://weike.enetedu.com/bisai_fa.htm,2013-10-09.

[4]凤凰微课.凤凰微课体验版[EB/OL].http://apps.microsoft.com/windows/zh-cn/app/fff63676-ff1c-4495-b54b-89d7b09b0983,2013-10-09.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7]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8]李彤彤,马秀峰,马翠平.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20(9):32-34,39.

[9]童俐.儿童家具情感化设计原则之解析[J].装饰,2012,(2):102-103.

[10]陈晨.日用品外观的情感化设计探析[J].机械设计,2013,30(8):127-128.

[11]梁新春.网络电子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化语言解析[J].中国出版,2012,(5):49-50.

[1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14]Donald Arthur 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5]黄会林,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郑炜冬: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58556435@qq.com)。

2014年2月2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A Design for an Affective Micro-lecture:Idea, Connotation Model and Strategies

Zheng Weid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Micro-lecture is a new learning resource in educational circles. Although many related researches can be seen in this area, specific designs for this purpose are far than enough to guide the practice. The key point for this article is how the affective factors affect this learning process,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 Affective Design, describing the defini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model and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human brain's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e suggest to establish a Three-tier Design Model, in which includes visceral layer, behavioral layer and reflective layer and describe the relative design strategies. Our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odel and strategies are feasible. The design of Micro-lecture brings about the motivation and the best results of our learners. Therefore it is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Micro-lecture.

Micro-lecture; Affective Design; Three-tier Design Model

G434

A

1006—9860(2014)06—0101—06

* 本文系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移动学习时代创新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A-13)和广东省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本科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225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情感化学习者状态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状态联想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