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编导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11-28吴晓霞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编导公开课

吴晓霞

(中国教育电视台 总编室,北京 100031)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编导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吴晓霞

(中国教育电视台 总编室,北京 100031)

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规划,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相比走红网络的国外视频公开课,国内自制的大学视频公开课传播效果始终不佳,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网民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样的。视频公开课以视频手段作为主要的制作方式,具有电视媒体的特点。该文从视频公开课编导的角度切入,结合受众态度调研和内容分析,总结出目前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在前期策划、现场导演和课程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的内容规划、制作方式设计、电视手法的运用和增强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

大学视频公开课;编导;问题与对策

2010年以来,来自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20多所国外名校的大学视频公开课在国内网上流行并引起了许多青年学生的追捧,有许多知名网站还相继开辟了专门的国外大学公开课视频专区,一时间视频公开课资源成为网络视频中回访率最高的内容,甚至超过影视剧和娱乐节目,部分课程的点击率超过千万,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2011年7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首批由国内985高等院校组织制作的大学视频公开课也已在“爱课程”网上发布,并同时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公开课频道进行共享,这本应是我国对国外名校公开课所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一项重大的惠民举措。然而,在网易公开课频道的视频点击率排行中,国外视频公开课仍名列前茅,而综观首批上线的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网民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这一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造成国内大学网络视频公开课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从视频公开课编导的角度切入,结合受众态度调研和内容分析,总结出目前视频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

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概述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组成部分,是以政府主导,以高校为建设主体,由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网络视频课程。它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期在 MOOC时代打造中国特色的大学公开课[1]。教育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 1000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edu.cn)、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www.cntv.cn/)及网易公开课网站(http://open.163.com/)免费公开展示。

“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 “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是“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首发平台。截至2014 年 3 月,在“爱课程”网上的视频公开课已达476门,视频已超4000集,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领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更为系统全面的教学资源,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存在问题分析

本文以“爱课程”网上发布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主要的分析内容,开展受众态度研究,并综合其与“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国内课堂类节目的对比分析,网络上公众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评论等因素,分析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存在的问题。

受众态度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调查对象一共136人,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100%,问卷主要从视频公开课的教育性、教学方法与条件、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五个方面调查受众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态度,各项的分值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态度调查表

1.总体评价不高,特别对教学方法与条件不满意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受众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总体评价不高,特别对教学方法与条件不满意。这一现状一方面与国内自制的视频公开课出现的时间较短有关,在制作和传播等方面标准不一,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与视频公开课缺乏编导意识,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手段的优势有关。问卷调查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态度调查表各项平均分

2.个别公开课课程的前期策划不完善

(1)个别公开课课程缺少兴趣点,结构中规中矩

目前,国内的大学视频公开课都是由985院校来制作,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术上的资源,可说是相对优质和充裕的,然而课程视频基本上都由高校自身独立策划、摄制,缺少经过论证的统一制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同时,个别公开课课程在设计与开发阶段时,缺乏多方协商合作。相关的课程设计专家、编导人员、摄制人员等制作团队结构不完善,在课程设计阶段没有进行密切交流与合作,视频课程制作团队缺少专业的电视节目制作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使得视频课程只是课堂内容的简单复制,授课内容的选择和过程的设计缺少兴趣点,结构中规中矩,难以吸引受众长时间集中精力。

在“凤凰网”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第一,“公开课”课程本身的质量不是特别的高,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网上都很难获得受众的好评。其次,整个的讲课的形式,与国外的公开课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国外大学公开课可以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参与度比较强。而我国的公开课还是灌输式为主,导致了课程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说,还是应该认真的反思我们本身的课程建设质量[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材”和“结构”项的得分率Fi分别为0.02和0.15,得分率较低,被调查者对“选材”和“结构”的满意度不高。

(2)个别公开课课程选题不尽合理

综观“爱课程”网上已上线的视频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各大院校的精品、名牌课程,然而大部分是一些偏向必修性质的课程,受到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间和授课形式上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并且与教育部建设的初衷——面向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有写偏差。像“演讲与口才”“现代礼仪”这种具有更强的贴近性,且具备一定现实意义的课程还比较少,而这类课程的高点击率和好评率也说明了此类主题的课程更受欢迎,也更能发挥视频课程自身的作用。其次,个别公开课的选题理论性较强,也不适合电视技术表现,未能充分发挥电视手段的长处。再者,个别公开课课程名称范围偏大,与实际授课内容不符,致使内容稍显空洞、零散,难以吸引受众的持续关注。因而,视频公开课程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制作理念,打造“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选题”项的得分率Fi=0.2,得分率较低,被调查者对选题的满意度不高。

3.个别公开课现场导演、电视手法运用不够熟练

(1)个别公开课景别选择不恰当,构图不利于突出主体

在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课程拍摄的景别不利于突出主体,例如在拍摄老师讲授时过多采用全景,景别单一,画面沉闷;而在有些课程的画面中,前景、背景或者陪体干扰主体,拍摄对象主次不分,画面构图欠佳,不符合一般受众的观看习惯,致使视频可观赏性不强。

(2)个别公开课蒙太奇手法应用的形式单一

由于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地点大多在课室中,环境单一使得个别公开课视频在拍摄时容易忽视时空的转换,大都采用的是连续式蒙太奇,有些视频甚至基本没有出现过学生的镜头,蒙太奇手法应用的形式单一,也很难营造出课堂的学习氛围。因而,课程视频的拍摄和剪接可以多采用对比式、比喻式、重复式、积累式的蒙太奇手法,如在讲述时,可以加入补充说明的视频、图片和声音等多媒体素材,进而扩展课堂的时空,丰富视频课程的表现形式。

(3)由于视频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殊性,拍摄的过程更讲究一气呵成,因而,除了要有充分前期策划之外,现场导演的调度也尤为关键。在现场,现场导演要能够根据内容的兴趣点、受众潜在的关注点等对摄像机和演员进行合理、灵活的调度。我们发现,有些课程在拍摄时,其对人物的拍摄调度不尽合理,特别是在拍摄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时候,镜头没有跟上或是景别单一,很难生动体现师生之间互动。如在“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一课中,有些乐器的特写,编导来不及指挥摄像取景,造成声画不一致。而在个别课程视频中出现学生没有经过编导安排的画面,场面稍显凌乱,影响画面质量也不利于体现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

4.个别公开课课程设计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个别公开课课程教学设计不完善

在已上线的国内视频公开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课程授课形式都以讲授为主,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的教学资源单一,大部分只采用了PPT演示文稿,课程教学资源以文本为主,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未能与课程形成有效整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学设计”项的得分率Fi=0.15,得分率较低,被调查者对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满意度不高。

(2)公开课视频网站缺少支持学习的工具

目前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主要发布平台,“爱课程”网的作用只停留在一个可以观看课程内容的视频网站的层面,没能成为一个能让受众整合学习资源、结合课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的综合学习型网站。缺乏学习前引导学习的工具、学习过程中可供使用的记录工具、交流工具,也没能形成学习后可进行反思和评价工具,这些都是视频公开课内容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支持学习的工具”项的得分率Fi=0.25,得分率较低,被调查者对网站中支持学习的工具的满意度不高。

针对以上的现状问题,本文主要从课程的规划、课程制作前期的策划、现场导播、电视手法的运用、学习支持服务这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解决对策

1.在课程的规划方面

(1)注重课程内容设计,汲取课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

优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构建要从学科知识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出发,既注重视频课程的知识性,也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和贴近性,吸引各领域的受众。例如,麻省理工学院OCW开放的1900门课程就代表了各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

(2)重视课程理念的设计,焕发课程的生命力

新颖独特的课程理念是设计视频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更能保证其质量和生命力。例如,英国开放大学Open Learn采用了基于活动理论的课程设计,提出共建共享的新理念,设计与开发出许多学习工具,使其具有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特点;麻省理工学院OCW开创了教育的新理念和实际行动,率先发起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卡耐基梅隆大学OLI拓展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虚拟实验、智能导师和小组实验等都是其原创,不断丰富课程的建设。

(3)加强课程的教学设计,满足受众需求

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核心功能,关注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强调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首先,视频课程开发团队要注重前期调研,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使课程和学习平台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其次,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程的表现形式,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再者,要提倡教师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提倡与学生交流,保证视频课堂有较强的现场教学感。最后,要灵活利用媒体资源,实现课程与资源有效整合,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过程,有效评估受众的学习效果。

2.在课程制作前期的策划方面

在对课程的规划和课程制作的前期策划中,需要主讲教师与编导共同参与设计。编导需把握所拍摄的专业课程结构、知识点及基本的教学原理和方法;主讲教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电视编导知识,更重要的是主讲教师需要及时与编导沟通,共同策划,互相促进。

(1)通过螺旋上升式的结构设置悬念与节奏,调动观众注意力

建议编导对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可采用螺旋上升式的结构,通过在开始、过渡等关键点设置悬念,充分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形成刺激,提升受众的兴趣。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就指出,“在节目的编排上,我们加入了‘悬念’。就是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3]。又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演讲与口才”一课中,内容上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从“成功靠什么”“人际关系靠什么”“沟通靠什么”这三个问题入手展开整个课程的讲授。

(2)采用戏剧性结构讲述课程内容,加深受众的情感记忆

利用戏剧性的结构,把受众的感知、注意、情感、联想、理解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机制激发出来,受众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当然也是充分的。课程设计时应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以讲述的形式将受众融入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之中,而不是简单地强行灌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传播效果,通过加深观众的情感记忆,达到加深课程普及知识的目的。

例如,“百家讲坛”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编导要努力和主讲人一起培养编剧的能力,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变成剧本,让口播类节目故事化、悬念性、戏剧性[4]。

(3)采用整体性的选题,巩固受众的知识脉络

建议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包括授课教师、课程设计专家、 编导人员、摄制人员等组成团队,对课程设计、拍摄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与计划,使选题具有整体性。例如,“百家讲坛”在节目构架上,通过系列化的节目,使观众在收视过程中,接受内容根据一定的划分相对集中,虽然每期节目,可能只讲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但系列化的串联实际上给受众架构了一个知识框架[5]。

(4)选择新颖的选题,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

在话题的选择上,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非常尊重电视规律,选题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些话题当中,有的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如“同性恋者的处境”;有的则具有崭新的视野,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等。这样的选题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6]。

(5)选择贴近生活的选材,引起情感共鸣

课程内容的教学素材要具有贴近性,教师要结合内容特点,注重用情来打动受众,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学习当中,最终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将讲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一方面便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也容易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将三国人物与现代人的类比,能让受众对历史更有亲切感。

(6)准备充分的证实材料,让受众信服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话题的策划过程中,关于观点和问题的阐述要有翔实的佐证材料,充分保证课程内容的客观、真实,能让受众对接受的信息产生信服并进行有益的思考。例如,“世纪大讲堂”节目中,编导与主讲教师会在拍摄前互相沟通,准备充足的、具有可靠性的材料,对内容在质量上做严格的把关[7]。

3.在现场导播方面

首先,导播要熟悉课程内容,预先安排好关键点的预演,例如,要安排好教师、学生之间互动点的预演。其次,导播除了要对教师、学生进行安排外,还要关注课件演示操作系统、课堂环境等其他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和手段的调度和综合运用。另外,导播要与摄像做好即时沟通,应通过现场的通话系统指挥每个镜头的景别、运动方式等,协同合作,保证拍摄过程的流畅以及镜头的有效捕捉。

4.在电视手法的运用方面

在课程视频的制作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加入视听元素,可利用字幕、图片、视频等电视手段,加强授课教师形象的扮演、声音的塑造等,进而满足受众多种感知的需要,吸引受众观看。教师要培养个人的授课特色,进行表演化讲述,如能综合运用有声语言,如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变化甚至人物语言的塑造。加上非语言符号,如形体动作或服饰道具等,就能较好地符合读图时代人们直观的、近距离接触的需求,拉近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千古明月”一课中的于丹老师讲课抑扬顿挫,引经据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5.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

(1)关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互

综观国外成功的视频公开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一直是其比较突出的特点,例如某些课程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即兴的答疑过程;在一些需要实体演示的环节中,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在台上或者台下的游戏互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会请有过课程经验的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交流,有些还会组织学生参与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能更容易地深刻了解、掌握知识内容。这些都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做法。

(2)关注学习者的社会交互

建议要以视频课程为基础,逐步建立学习者之间进行同步在线交流和建立自己社交网络,重视构建各种基于交流工具开发的过程性资源和利用RSS等元素构建的管理性资源,从而使资源具有交互性,进而增强视频课程的影响力和共享性。

(3)增加新媒体环境下便利的学习支持工具

建议不断完善视频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博客、微博客、SNS网站等We2.0环境下所构建的学习模式,开发支持新媒体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工具,如视频会议系统、知识概念图、在线学习日志等,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档案袋,追踪并记录其学习和协作交流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资源建设,丰富受众的学习体验,增强其对视频网站的粘度和关注度。

四、结语

视频公开课是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对高校优质资源社会化和教育公平起助推作用。视频公开课更是大学文化向社会普及的一个途径。本研究从编导的角度研究了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对策,包括从课程的内容规划、制作方式设计、电视手法的运用和增强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对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供一些参照,当然,建设好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除了在设计和技术层面做好相关工作以外,还涉及到国家政策、课程设计、运营模式等各个方面资源的协调,只有“内”“外”协同,汇集各个层面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够制作出“精品”公开课。

[1]范建丽.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现状与发展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84-91.

[2]凤凰网.网络公开课本土品牌受冷遇 专家:国内高校应反思[D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11/09/10536830_0.shtml,2014-03-16.

[3][4][5]万卫.《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建设[J].电视研究,2010,(3):18-21.

[6][7]何鸣.于热闹处安静听《世纪大讲堂》十年印记[J].青年记着,2011,(2) :69-70.

吴晓霞:本科,研究方向为新闻采编、大众传播、教育影视编导等(1656630776@qq.com)。

2014年4月4日

责任编辑:马小强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Open Course Video Director

Wu Xiaoxia
(China Education TV, Beijing 100031)

The construction of video Ope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la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achieve open sharing. Compared to popular video open course networks abroad, the domestic open course is always poor. There are many good and bad courses. The evaluation of Internet users is also mixed. The reason for this situation is diverse. The main style of open course is video. So, the course has some television media fea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direct video open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attitude of the audience research and content analysis, summed up the current domestic universities video open course in the early planning. There is on-site director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and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planning, production fashion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use of television techniques and enhanced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and so on.

University Open Video Course; Director; Problems and Solutions

G434

A

1006—9860(2014)06—0080—05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编导公开课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中国大学韩国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区域流动特征分析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榜单
从一节失败的公开课说起:列表尝试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