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正在走向质的提升
——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趋势观察
2014-11-28浙江经济年度报告研究课题组
《浙江经济》年度报告研究课题组
浙江经济正在走向质的提升
——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趋势观察
《浙江经济》年度报告研究课题组
经历改革元年的结构调整,新常态战略已经相当清晰。这一年,我们告别了以往的“高歌猛进”,放弃了对速度的迷恋与追逐,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质量更好的新常态。从中长期意义上看,GDP增速的放缓,并非是滑坡与退步,反而是一种“富态”、“优态”和“活态”。新常态下的2014浙江经济凸显出了炫丽的新图景,孕育着更多的新希望
2014,是不同寻常的转折之年!经历改革元年的结构转型,新常态战略已经相当清晰。这一年,我们告别了以往的“高歌猛进”,放弃了对速度的迷恋与追逐,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质量更好的新常态。从中长期意义上看,GDP增速的放缓,并非是滑坡与退步,反而是一种“富态”、“优态”和“活态”。用新常态的视角盘点一年来浙江经济,新的发展业绩凸显着新常态的鲜明特征和崭新机遇,见证着浙江经济新成就、新趋势、新变化、新境界。
“调速”:稳定在中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速逐渐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如果单从增速看,作为先发地区的浙江进入新常态其实更早些。2009年浙江经济结束连续19年的两位数增长,2010年虽然反弹再次达到两位数增长,但2011年、2012年、2013年增速均低于10%,2014年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约7.5%,同时从季度增长看也没有跌破7%(2012年-2014年各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在7%至8.3%之间),经济增速换挡基本完成的态势确立,中高速增长区间逐渐清晰(见图1)。经济增速换挡客观上是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改变的结果,是经济规律使然。浙江人均GDP已近1.2万美元,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①2011年全省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达到峰值,为4169.4万人,随后不论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还是比重均开始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浙江潜在经济增长率已呈下移趋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研究表明,浙江潜在增长率已连续8年回落,预计“十二五”时期潜在增长率水平在8.4%左右)。从过去13%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近年7%-9%的中高速增长,已是浙江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而即使经济增速有所降低,浙江仍然可以如期实现“四翻番”目标。
新常态表面的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但最重要的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新常态下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增长质量导向,切实以提高增长质量为中心,谋划和带动经济工作全局。年初,省政府就鲜明地提出“两个主动”——“主动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主动把
不同于2013年的“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进入2014年以后房地产持续深度调整、市场有效需求依然不足、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益增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数据显示,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浙江发展的韧性再次凸现。从GDP看,从一季度增长7%、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到上半年增长7.2%、差距缩小到0.2个百分点,再到前三季度增长7.4%、与全国持平,浙江经济“逐季趋好”,走出了一条稳步上扬的完美曲线。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浙江经济的回升向好是在全国经济运行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取得的,是优于全国同期运行的态势。实际上,2012年以来至今的连续11个季度里,浙江经济增长都在一个较小的区间范围内过渡,增长波动趋稳。重点聚焦到提质增效上”。尽管速度放缓了,但无论是从企业收入、财政收入还是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2014年浙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保持了较高水平。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全省38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利润增长,而这是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的基础上增长,更多的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收益(当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万元/人(折年率),在2013年提高9.9%的基础上同比再提高9.1%),2014年有望成为过去10年来工业企业效益最好的一年;预计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分别增长9%和11%,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降低至2.09∶1;前三季度,新增城镇就业8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5%;1-11月,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在温和上涨的合理区间,远离目标上限。
图1 2007-2014年全省GDP季度累计增速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被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增速换挡的客观事实,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主动适应这种调整。同时,“调速”并不意味着放任经济增速下滑,而是要稳定在中高速增长的水平。如果说浙江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那么经济发展最富挑战同时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迈向高收入阶段的新增长时代正在开启。
“质变”:结构转型的趋势性变化
经济新常态不仅仅是增长速度意义上的新常态,还包括经济结构意义上的新常态,只有建立在结构调整优化意义上的新常态才更可靠。“跳出速度看结构”,浙江是全国最先开始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常态的地区,近二三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而2014年则呈现出转型升级加力提速态势。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地开展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以“三改一拆”撬动转型升级、以扩大有效投资支撑转型升级、以“四换三名”推动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致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用“新常态”打量浙江经济便会发现,一系列具有长远意义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发生,“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消耗、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传统商业模式、过多依赖低小散企业”状况正在改变,呈现出更多地依靠中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依靠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新增长格局。与全国一样,浙江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方向演化。
——从产业层面看,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正在推进,低端产业继续退出,加速去产能和去库存,新兴产业开始快速成长,产业的演进由传统经济为主导向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增长为主导的态势明显,与低端产能调整同步的新产业结构正在加快形成。在重点培育发展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大产业领域一些新兴行业高速增长,并在局部区域(如高新园区、产业集聚区)已逐步取代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拉动力量,同时出现传统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区域布局调整以及技术装备升级,产业发展的方式和内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结构优化与持续升级势头日益强劲。具体而言:
(1)向服务主导转化态势显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持续跑赢工业,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8.4%)比同期GDP和第二产业高出1.0、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幅已连续5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1.2%,比上年同期高4.8个百分点。虽然尚未形成“三、二、一”格局,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工业增加值比重差距逐年缩小,服务业主导态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物流服务、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和高端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亮点频出,带动整个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新的增长动力,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消费性服务业都孕育着新的投资和发展机会(2014年1-11月服务业投资增幅高出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3.3、9.3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向服务业流入的速度持续加快)。在城市化质量(尤其是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提升、居民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服务需求扩张潜力巨大,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服务经济”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图/新华社
(2)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态势明显。表现为伴随着产业内部竞争加剧,产业分化明显,产能过剩行业持续调整,企业兼并重组风生水起,新兴产业大量引入、低端制造大量转出已是常态。2014年1-11月,全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1%、8.6%和8.6%,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1.9和1.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4.4%、34.1%和24.5%,同比分别提高0.7、0.6和0.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4.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多点支撑”(如以电子信息制造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20%以上)。而有色、水泥、造纸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产出则同比大幅回落,2014年1-11月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4.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低2.5个百分点。“腾笼换鸟”:今年全省已淘汰改造落后产能涉及20余个行业3270家企业,淘汰整治落后低端企业(作坊)1.8万家;“机器换人”: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和开发智能化设备,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自动化,目前全省机器人的使用量占到全国的15%。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与服务的融合,特别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以及由此带来的智能制造技术,正日益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手段。
——从需求层面看,无论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出口需求都有新变化,消费模式、投资形态、对外经济贸易的转型正在发生。(1)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迎来巨大变化。虽然全省消费增速基本平稳(2014年1-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7%,实际增长10.6%),但浙江较早地把握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主动应对需求新变化,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形式不断涌现,其中信息消费正成为满足用户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1-10月,全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53.2%,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2%。而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升级、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高品质消费主导的新需求结构正在形成。随着个性化消费需求与小众市场的兴起,智能化的订制经济模式逐步兴起。
图2 2011-2014年浙江三大需求走势
(2)投资结构开始新一轮调整。虽然传统投资空间有限,投资增长回落(2014年1—11月投资同比增长15.7%,增速较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但更加强调了定向、精准的有效投资,政府投资投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同期整体投资增速,服务业投资增速和占比在三次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目前的投资格局中,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三分天下”(2014年前11个月分别占约23.9%、30.8%和29.3%的份额),但与过去多年不同,房地产不再是投资这架马车的重要选项,更注重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投资重点正从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转向新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轨道和城际铁路①最近,浙江省都市圈城际铁路线网规划获批,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温台城市群、浙中城市群建设城际铁路线网包括23条线路、总里程1413公里;2014—2020年启动实施11个项目,总里程452.4公里,总投资约1305亿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如“五水共治”项目)工程等,转向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引人注目的是工业和制造业投资以设备升级为主,1-11月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8%,占工业投资的68.3%;截至10月底,全省规上企业当年实施限上“机器换人”技改项目比例达到20.9%,更多的机器取代了劳力,而生产率提高的技术总是存在于机器与设备之中的。
(3)传统出口增长模式已近结束,贸易格局开始调整,并以新的方式呈现。对外经济贸易由出口导向战略开始向全球产业合作布局和资源配置战略的转变,更注重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联动。2011年以来浙江出口增速趋势性变化引起的调整持续至今渐趋稳定,2014年出口增速在波动中逐季回升(2014年1-11月浙江出口增长10.4%,远高于全国的5.7%、广东的-0.1%、江苏的4.1%),出口竞争力开始在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管理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平台发展)等新的因素支持下逐步恢复,但外贸出口高速增长拉动模式已成为过去时,而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加速同步发生,其中“走出去”成为重要战略,浙江企业纷纷迈出对外投资、并购的步伐,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意愿不断增强。2014年1-9月,全省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385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37.6亿美元,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30亿美元);实际投资28.8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截至2014年9月底,全省经审批和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6829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241.32亿美元。目前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浙江企业活跃的身影,累计在境外设立研发基地、营销机构超过3000家,“走出去”的境内主体数量和建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浙江企业要素资源配置转向全球化。而2014年“一带一路”正由构想变为现实,企业“走出去”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浙江资本、浙江企业“走出去”已成为一个共识。
——从创新动力层面看,受益于鼓励创新政策的实施,产业化的创新日趋活跃,各领域的业态和模式创新、产品和市场创新、技术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的驱动力量正在加快打造,开始迈向“创新式增长”。2014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2.5%,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16.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8.8%,比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从企业看,凡是具有创新能力且勇于创新的企业增长势头都非常强劲;从产品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销两旺。而企业分化、“快鱼吃慢鱼”已经成为常态,企业只有更加注重业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在分化中生存、成长、壮大。
实际上,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都需要依靠创新来获取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源。过去一年,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快速深化,省内掀起了一股以信息经济为引领的创新浪潮,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跨界融合新业态大量涌现,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茁壮成长,凸显产业竞争新优势。2014年,浙江诞生了史上最大IPO——阿里巴巴,以阿里巴巴为龙头的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开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使浙江站在了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新兴业态发展的高地。而“两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日趋明显,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云等模式已初露端倪。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互联网先发比较优势的浙江经济,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升级换代。同时,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正在重构全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引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并推动产业组织形式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转变。而像杭州的云栖小镇、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和云谷、传感谷、西溪谷等载体平台更是形成了互联网创业创新的生态圈,进一步集聚了风投、基金和创业人才,开始批量产生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在经历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时代已来临,新一轮创业新浪潮成为新常态的新动力。
如今持续的结构调整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高低调整了,而是更为广泛的结构变迁过程。虽然结构转型阵痛显现,但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育和成长,升级版的浙江经济将更令人欣喜。可以说,2014年是浙江经济告别过去传统增长模式的一年,是打造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模式、推动经济实质性转变的一年。
“深改”:“关乎现在和长远的‘深刺激’”
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2014年成为成色十足的“全面深改元年”,改革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新常态”,而且有了改革新常态才会有经济发展新常态。浙江把握增长、转型和改革高度融合的特点,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种关乎现在、更关乎长远的‘深刺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激发民间与市场活力的制度安排。过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高效推进,改革领域不断扩围、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改革力度超出预期,新治理结构体系正在形成,改革红利已经出现。
与过去30多年的改革相比,“大转型时代”的改革更加全面、深刻和复杂。浙江改革突出了精准发力,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省份”的目标,首先瞄准的是政府自身改革。特别是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突破口——诞生了全国首张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四张清单一张网”先后推出,不断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截至今年10月底,省级部门权力事项由1.23万项缩至4236项,精简幅度超六成。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全省新设企业20.9万户,同比增长10.72%,新设个体工商户46.9万户,小微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7.9%,比国有投资增速高4.2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9.7%。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营改增试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还极大地释放了服务业发展潜力。
浙江改革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大潮迭起。深改元年,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正式落地、我国首部规范民间金融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出台、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谋划实施……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平湖市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开化县和淳安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机制创新试点、诸暨市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改革试点探路引路,在全省范围形成了改革样本。像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形成了“亩产论英雄”的土地配置机制、“环境论英雄”的环境容量配置机制、“节能论英雄”的能源配置机制、“效率论英雄”的资金配置机制,对传统资源配置的运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支撑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日渐减弱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创新不停顿,要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抓住在体制、产业、市场各因素相互作用中影响大的领域破题,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并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形成全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激发浙江发展新活力。
执笔:杨祖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