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强国:工业思维PK贸易思维?
——从杨林之争、雷董之赌看制造业创新的路径选择
2014-11-28兰建平
兰建平
制造业强国:工业思维PK贸易思维?
——从杨林之争、雷董之赌看制造业创新的路径选择
兰建平
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和精神文化的高度发达上。制造业强国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必要基础,更是强国梦的必由之路。目前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都是在制造业上做文章,中国政府也在积极筹划“中国制造2025”,努力抢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优势。围绕制造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前有杨小凯、林毅夫的后发劣势、后发优势之争,今有雷军、董明珠的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之赌。理论界、企业家的这些争论与PK,既有对“中国制造业”前后夹击的深切忧虑、无可奈何,也有对“制造业强国”的迫切盼望、成功探索。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按照中国梦、亚太梦乃至全球梦的战略构想,探索这一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工业思维、贸易思维(互联网思维),谁将主导未来、成就制造业强国之梦?
问题:“前后夹击”下的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再次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战略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推出“再工业化”、“先进制造业计划”、“工业4.0”、“先进制造业2.0”等战略,以此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而新兴经济体也试图提高中低端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以此谋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前后夹击”之下,中国制造业该如何选择创新路径,才能获得新一轮国家经济的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实现突围?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来看看在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和小米创始人雷军之间的“10亿元”的豪赌。两人就“5年之内,小米的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对赌。也是在这个颁奖典礼上,2012年阿里集团创始人马云和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也就“电商能否超过线下零售”行了一次1亿美元的豪赌。虽然这是电视台有意安排的,意图在于提高栏目关注度,但引起如此多关注和热议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工业思维与贸易思维,谁将主导未来?”两次豪赌的区别是:去年赌的是零售业,今年赌的是制造业。
我们姑且不管两人最终谁会赢得赌局,其实这件事情的本身,体现了当代企业家对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在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上,格力和小米是两个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格力代表着以工业思维为主导,强调制造能力和强大的技术支撑;而小米代表着贸易思维为主导,突出互联网思维,强调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一)工业思维,引领制造业强国?
仅有工业思维,我国的制造业就有未来吗?董明珠女士在得知小米与美的合作的时候,曾公开表示“格力有1.4万项专利,目前在中国企业里面,我们排在第十名……我从来不拿别人技术,我也不偷别人技术,我一定要自己创造。”可见,其为自主研发而骄傲,是工业思维为主导领域发展的典型体现。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制造业企业应该拥有更多的专利技术、更强的创新能力?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格力在很多家电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依然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仅仅追求技术水平领先的企业,就一定有未来吗?比如1994年到1999年,宝洁的产品全部自有研发,研发能力很强,同时拥有非常多的专利,但其业绩却连续6年下滑,其中很多专利也并没有真正用到宝洁的产品中去。再比如柯达相机的失败,追求技术的绝对领先,却由于对技术发展方向的误判,申请破产;再如ipod对walkman的替代,小灵通的消失等等。
(二)贸易思维,带动制造业强国?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坚持贸易思维(互联网思维)为主导,用商业模式的创新来赢得未来呢?小米没有自己的工厂,小米的产品不是自己制造,而是与富士康、英华达等制造工厂合作,认为应该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情。在硬件上,小米没有自己的专利。
但这样是否真的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行了转变呢?或许可以从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谷歌(Google)的战略布局来看。近年来,Google不断收购摩托罗拉、Nest等具有工业精神的传统工业企业,显然其并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思维。
的确,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强大的市场需求有力地带动了制造业发展,实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大跨越、大发展。但是,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内需市场,30多年后,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过剩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继续强调贸易带动、互联网购物等在渠道上的创新,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创新”,是对这一边际效用的明确暗示。
结论:制造业强国=工业思维×贸易思维
如何实现制造业的强国梦?我们可以用“制造业强国=工业思维×贸易思维”这一方程式简要回答。制造业强国是工业思维、贸易思维的乘积。仅有工业思维、或仅坚持贸易思维(含互联网思维)都是有失偏颇的。小米曾先后投资优酷土豆和爱奇艺;在云计算领域,小米与金山和淡马锡联手以2.95亿美元入股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近段时间,小米又宣布与美的进行战略合作来布局智能家电,营造智能家居。同时,格力也表示不排除与马云合作。这表明,两者都认识到仅仅靠单条腿走路是不现实的,也将会与这个以信息化为背景的时代脱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首先应明确自主创新并不是指自我创新,技术水平一定要达到高精尖,自主创新也并不仅仅与专利等挂钩,而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价值链活动为目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单个制造业企业来说,注重技术创新从而实现制造能力的提升进而获得收益,或者是依靠组合创新实现盈利再进一步投资技术研发都是可行的方案。然而,对于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将技术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重大技术创新面前,任何商业模式创新都显得苍白无力。要实现中国梦、亚太梦,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不能津津乐道在互联网思维中。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应更加注重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以此来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从政府层面而言,制造业提升,我们需要一种现代“工业精神”的文化重构;从企业家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一种传统“工商精神”的文化重构;从企业层面而言,我们更需要一种经典“工匠精神”的文化重构。这是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作者为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