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幕已拉开

2014-11-28蔡燕

艺苑 2014年5期
关键词:戏剧节剧团戏剧

蔡燕

2014年7月,从巴黎乘坐高铁一路向南,阴霾的天空在接近阿维尼翁的时候被灿烂的晴空所取代。走进小城,铺天盖地的演出海报、随处可见的街头表演和如潮的人流,让人瞬时融化在戏剧节炙热的狂欢气氛中。从7月6日至26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个法国南部的小城只属于戏剧。

本届戏剧节共有IN单元(戏剧节官方邀请作品)的41部作品,1300多部OFF演出(剧组自行出资作品),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为观众们送上了戏剧的饕餮盛宴。受罢工的影响,本届戏剧节在争论中开幕,在艰难中进行,最后终于圆满落幕,也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新的领头人

在本届戏剧节的宣传册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当今法国戏剧界举足轻重的名字——奥利维耶·庇(Olivier Py)。集演员、剧作家和导演于一身的他,此次首次担任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主席,同时也是继戏剧节创始人让·维拉尔(Jean Vilar)之后第一位执掌戏剧节的戏剧艺术家。

1965年,奥利维耶·庇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格拉斯。他曾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戏剧艺术学院和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艺术学院两大法国戏剧名校,同时还在天主教学院从事神学研究。20岁时,他第一次参与了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1988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将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他先后担任过奥尔良戏剧中心和奥德翁剧院的总监。庇是一位多产的导演和作家,他先后出版了50多部著作,导演了40多部戏剧演出和20多部歌剧。同时,他也是一个富有话题性的人物,除了天主教徒和同性恋的双重身份颇受争议以外,他将戏剧与政治活动相联系的做法也常常将他推向风口浪尖。1995年,他和太阳剧团的姆努什金等人一起绝食抗议克罗埃西亚种族战争。他为非法移民争取权益,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在选举中反对极右派。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政治性的题材,例如关于南斯拉夫战争的《斯雷布雷尼察安魂曲》(Requiem pour Srebrenica)、根据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原型创作的《慢板-密特朗,弗朗索瓦·密特朗的秘密与死》(Adagio-Mitterrand,le secret et la mort de Francois Mitterand)等。在给戏剧节宣传册的刊首语《超越我们的一切》中的第一句,他这样写到:“阿维尼翁戏剧节起源于法国地方分权改革和公众戏剧的运动,因此是文化政治的先锋。”他表示:“阿维尼翁是政治声音的高地……我将戏剧置于政治姿态的高度。”因此,在邀请IN单元的作品时,他倾向于让戏剧节表现的“年轻、富有地中海色彩和战斗性。在戏剧节10年来关注于舞台领域之后,他想要让其归于创始人让·维拉尔彰显的基本,也就是对伟大戏剧文本的回归”(《世界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届戏剧节邀请的作品涉及不少政治题材,创作团队年轻化,同时也更注重戏剧文本本身的价值。对庇来说,第一次担任戏剧节的领头人当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更为艰巨的是本届戏剧节所面临的罢工危机直接影响其能否顺利开幕和进行。庇支持临时工争取他们的利益,但是他反对罢工,反对取消戏剧节。“必须要热爱和相信戏剧,否则会失去一切。”在庇看来,阿维尼翁要凭借舞台上的诗意演出使其成为改变人类和世界的乌托邦、一个自由和创造之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幕要拉起”,演出必须进行。

二、政治色彩与罢工

本届戏剧节一直都被罢工的阴影所笼罩。在戏剧节开幕前夕,甚至一度传来戏剧节将被取消的传闻。这并不是没有先例,2003年6月26日的游行就曾经导致戏剧节的取消,而今年罢工游行的日子同样选在6月26日也绝非偶然。此次罢工主要是抗议新的失业保险公约,特别是其中有关合同工的部分。以往的戏剧节通常在开始售票当天就被预订一空,而受罢工影响,今年有一些场次在戏剧节开始后还有余票。罢工导致在戏剧节进行中有很多演出被取消,这让不少观众怨声载道。然而,戏剧节的组委会并不压制罢工者们的声音,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在主要演出场地附近,常常能看到为合同工争取权益的横幅。而不少演出开始之前,观众也会听到剧团“与他们同在”的宣言。

与IN单元的集体罢工相比,大部分OFF单元的1083个剧团是自负盈亏的,他们不愿意罢工,也不想看到戏剧节被取消的结果。事实上,这些剧团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需要观众进入剧场观看自己的演出才能够支付每天的场租费、宣传费等开销。演员的工资水平往往也很低。但是对他们来说,能够参加戏剧节已经是一件幸事,这里会是带领他们通往更广阔舞台的跳板。

罢工所激起的战斗气氛在戏剧节演出的作品内容中得到了延续。对于奥利维耶·庇而言,“没有政治意识的艺术家只是装饰性的艺术家。我们想要推动的不是装饰性的艺术而是有涵义的艺术,一种可以为所有人共享的开放的艺术,具有超越性的艺术”。也因此,他所领导的此次戏剧节IN元入选的作品中不少都带有政治色彩:

《洪堡王子》(Prince de Hombourg)可以说是奥利维耶·庇对戏剧节创始人让·维拉尔的一种致敬,这部作品由后者于1951年在教皇宫荣誉庭院创作演出,如今作为开幕演出故地重演,仿佛是一种回归。这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一部带有政治意图的戏剧,他借此向霍亨索伦家族传达一个信息:鼓励他们向拿破仑一世宣战、解放德国土地。今天看来,诗意的文本和现代投影打在教皇宫高墙上洪堡王子的骑马身影,更像是对观众诉说“文化是政治的武器”。

《言不由衷·词不达意》(Dire ce qu on ne pense pas... dans des langues qu on ne parle pas)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在70年代由于巴西政治独裁曾流亡至欧洲,如今带着女儿再回到欧洲,面对的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大陆。作品探讨了“危机”这个主题。经济压力、价值观的丧失、疯狂的私利主义、自我身份的丧失……社会的危机会造成怎样的个人危机?

《档案》(Archive)涉及到巴以问题。演出中呈现巴勒斯坦影像计划提供的由巴勒斯坦人在面对以色列士兵和殖民者时摄制的影像。这些影像与艺术家阿尔卡迪·扎伊戴斯(Arkadi Zaides)的舞蹈表演结合在一起,探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历史档案以及战争对人的影响。

其它富有政治色彩的作品还包括涉及希腊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死去的自然—城市之荣光》(Nature morte,à la gloire de la ville)、探询非洲政治和后殖民主义的《当我们用一根手指指着你的时候,有三根手指指着我们自己》(At The Same Time We Were Pointing A Finger At You, We Realized We Were Pointing Three At Ourselves…)、关于法国五月风暴的《五月、六月、七月》(Mai, juin, juillet)以及涉及智利前总统阿连德在抗击政变中遇难事件的《未来的想象》(limagination de lavenir)等。

三、年轻性和世界性

本届戏剧节也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年轻化倾向。参加IN单元的艺术家中,有25位艺术家是第一次来到阿维尼翁艺术节,接近一半的艺术家的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几部作品是由法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完成的:《死去的自然—城市之荣光》的演员均是法国圣艾蒂安(Saint-etienne)戏剧学校的学生;《施罗芬施泰因一家》(La famille schroffenstein)的演员均来自戛纳演员学校;《可怜的人》(les pauvres gens)是导演德尼·盖侬(Denis Guenoun)带领法国演出技术高等学院舞台监督和技术专业的学生完成的创作;而《2014,正如可能的那样》( 2014 comme possible)一剧则邀请了15名来自阿维尼翁当地的青少年走上舞台,讲述他们和自己、和别人、和生活的关系。

与此同时,本届戏剧节在节目设置特别是票价制定上也重点考虑了年轻观众。事实上,戏剧节的演出特别是票价相对较高的IN单元,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青年人只占10%。因此,本届戏剧节推出了26岁以下的青年人享受特价票的优惠措施,这也是让目前对严肃文化越来越丧失兴趣的年轻人走入剧场的方法。

阿维尼翁戏剧节不仅仅是展示法国戏剧、欧洲戏剧的舞台,更是一个世界性的平台,它将各国艺术家的才华和艺术思想汇聚在一起,碰撞出火花。在这一届戏剧节的IN单元,我们就看到诸多作品是出自各国戏剧家的合作:例如《洪堡王子》的原作是德国作家克莱斯特,导演是意大利人克赛悌( Giorgio Barberio Corsetti),演员队伍则由法国演员和比利时演员共同组成;《摩诃婆罗多》这部印度史诗由身着和服的日本剧团演绎,导演将日本传统的能剧、歌舞伎、人形净琉璃和印度的鸠提耶耽梵剧中的元素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冲突和和谐。此外,还有法国导演奥利维耶·庇与希腊当代剧作家和希腊剧团合作的《维托利》(Vitrioli);法国导演大师克罗德·雷吉(Claude Regy)和日本静冈表演艺术中心合作完成的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作品《室内》(Interieur)。可以说,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价值就是世界性的,它给各种形式的艺术,各种思想、创意和灵感提供了一个开放、宽容和多元的舞台。

而在OFF单元,戏剧节还组织了OFF“世界日”等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各方的合作,帮助参加OFF单元的剧团走向世界各地的舞台。OFF “世界日”在7月19日和20日举行,组委会针对目前剧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例如资金的缺乏、政策的挑战等设置了三个议题:1.共同合作促进艺术家和作品的流通;2.共同合作增加观众;3.对于各自的经济模式的交流。每个剧团都可以参加,分议题进行小组工作,最后组委会将各组的工作综述汇成文件。这样的活动使得戏剧节不仅仅是一个世界性的舞台,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和交易营销的市场。艺术没有国界,更应该超越国界,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本身,也体现在艺术管理和市场经营的各个方面。阿维尼翁戏剧节在扶持小剧团和年轻艺术家方面开放的做法,无疑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四、中国戏剧人在阿维尼翁

2011年,中国戏剧首次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亮相。在今年的戏剧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中国戏剧人的身影出现在阿维尼翁的舞台上,他们带来的演出以固定剧场驻演的形式在戏剧节OFF单元亮相,连续上演近20天,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在此框架下,阿维尼翁戏剧节与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合作,邀请了孟京辉工作室、邵泽辉优工作室和三拓旗剧团三家年轻的中国剧团参加。在7月16日的“中国之夜”上,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和北京青年戏剧节还共同签署了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事实上,双方的合作始于2011年,之后根据协议,三年内每年都各自挑选作品参加对方的戏剧节。此后有12部OFF单元的法国作品亮相北京国际青年艺术节。中国年轻一代戏剧工作者的身影每年也出现在这个世界级戏剧盛会的舞台上,不断获得成长。

孟京辉工作室今年带来的作品是70分钟缩编版的《恋爱的犀牛》,在一个学校体育馆改造的临时剧场演出。这部已经创下1000多场演出记录、中国小剧场戏剧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这样简陋的场地演出似乎更有一种回归本真的效果,演员精彩的演出每每得到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邵泽辉优工作室带来了舞蹈作品《睡·觉》,在戈洛维纳剧场(theatre Golovine)演出。通过诗意的舞蹈展现醒与梦两种状态之间的深刻关系,西方观众对其中的哲学思考颇感兴趣。

北京三拓旗剧团在“闪光剧院”(theatre de lEtincelle)带来了赵淼的形体戏剧《失歌》。作品由9个小单元组成,在西方形体戏剧形式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傩戏的元素,展现人们面对“失去”时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三拓旗剧团更为引人注目的举动是他们租下了有25年历史的“闪光剧院”,开办了三拓旗(巴黎)戏剧公司,独立在海外经营剧场。赵淼希望今后借此邀请世界各地的优秀形体戏剧作品来剧院演出,打造一个国际性形体戏剧剧场,这无疑具有开拓意义。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带来的这三家剧团都参加过前几届戏剧节,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则是首次来到阿维尼翁演出,他们带来了三部作品:《饭碗》、《某君》和《我呼吸》。《饭碗》是在法国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支持下,中德法合作创作的一部小剧场话剧。编剧来自德国,导演则来自法国,由中国演员演绎。该剧用现代化手法讲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生存方式的影响。《某君》则讲述了世界末日之后,自诩为救世主的颜浩年少辉煌与成长阵痛的故事。演员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将一个荒诞的时代展现于观众眼前。《我呼吸》讲述了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医生自我救赎的故事,英国简妮丝·克雷克斯顿舞蹈团舞蹈家简妮丝女士为《我呼吸》贡献了大量的形体和舞蹈设计。

在戏剧院校方面,上海戏剧学院继2011年与黑橡树剧院合作演出《西厢记》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本次又和阿维尼翁另一家常驻剧院——中央市场剧院合作,呈现了由法方阿兰·迪马尔(Alain Timar)和上海戏剧学院洪彬老师合作导演的《皇帝正在驾崩》一剧。这部探讨死亡和权利的尤奈斯库的荒诞派作品对于上戏的6名青年演员来说颇具挑战性。导演对道具的运用别具匠心,舞美充满冲击力又富有诗意,“这部作品用新颖的导演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尤奈斯库的作品,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年轻人对于西方戏剧的诠释”(《OFF之声》)。法国媒体也对上戏学生的演出给予了肯定:“这些中国年轻演员富有才华,渴望向阿维尼翁观众们献上自己的才艺。”(《OFF之声》);“充满活力的演员给角色赋予了现代性。”(《马赛报》)

从上述几家受邀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单位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戏剧人和戏剧节的合作更加多样化,从官方邀请、学校交流合作到独立经营剧场,不断开拓的合作方式有利于更多的中国年轻戏剧人走出国门。而在演出作品的内容上,并不是用一些讨巧的中国元素去吸引眼球,而是着力于表现当代中国的真实状态和真实情感,让观众了解中国当代戏剧的真实样貌,这一种真诚的态度尤为值得肯定。

除了中国大陆的作品,值得一提的,还有戏剧节上中国台湾地区的演出。

台湾今年共有四部作品通过筛选,最后受到巴黎台湾文化中心的资助赴法在戏剧节OFF单元演出。这样的合作形式由来已久,剧团主要从台湾官方得到国际旅费的赞助,而戏剧节为剧团免费提供场地,每年都在丝品剧院(Theatre de la condition des soies)演出,所得收入直接归剧团所有。今年选拔的四部作品形式各有不同,包括了话剧、音乐、马戏、舞蹈等,力图展示出台湾当代演艺发展的独特魅力。

舞剧《魔弓》(Fabrication)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转化成舞蹈语言,并将魔术融入其中,探索喧闹嘈杂的当今社会中,每个人心中隐藏的美。献上此部作品的“长弓舞蹈剧场”由舞蹈之家张家四兄弟所組成。2012年他们的创作曾入围巴黎市立剧院举办的舞蹈比赛并受邀前往巴黎演出。

夹角拖剧团的《启航》(Mettez les voiles!)运用了溜溜球、水晶球、杂耍、木偶、投影等表演手段讲述了一个寻找宝藏的故事,展示出了台湾马戏表演的独特风格。

“体相舞蹈剧场”的《R先生》(Mr.R)表现的是个人在生存中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面孔。编舞李明正运用了很多视觉元素,例如折纸和多媒体技术,展示自我在时间流逝中转变的主题。“Mr.R”意指“兔子先生”,无脸的兔子先生在找一张适合自己的脸,恰似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角色。此剧曾参加过爱丁堡艺穗节。

采风乐坊带来的《谁》(Qui?)是一部悬疑歌舞剧,将当代音乐与传统乐器结合在一起,4名演員以古筝、鼓、琵琶等丝竹乐器表达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情感,颇具创意。

除了这四部作品,自2004年起每年都参加阿维尼翁OFF单元演出的台湾上默剧团带来了肢体剧《食莲者》(Le mangeur de lotus)。剧团创始人孙丽翠曾师从形体戏剧奠基人雅克·勒考克、法国哑剧大师马歇·马叟、现代默剧之父艾田·德库及东欧默剧名师汤玛契夫斯基。剧团的作品中融入了书法、武术和雅乐等中国传统元素,也深受中国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

参加戏剧节的台湾作品形式比较丰富,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甚至融入街头表演、杂技等元素,视觉性较强,较少依赖语言,往往能够比较好地吸引观众,艺术思想也容易被观众所理解。此外,台湾地区作品注重将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也值得借鉴。

一年一度的阿维尼翁小城在狂欢之后,又归于平静。但不管是来此表演的艺术家,还是匆匆而过的游客,都会将那里自由、欢乐、热情的气氛深深珍藏入心底。阿维尼翁戏剧节是一场集体的狂欢,也是集体的思考、集体的梦想。戏剧节创始人让·维拉尔用这几个词定义戏剧节:“天空、夜晚、文本、人们、节日。”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动人图景。而在此背后,却也有无限艰辛。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即便面对各种困难和新的挑战,戏剧节组委会和参加的剧团们,仍然能坚持不断地思考、改变和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始终坚持以戏剧为根本的宗旨,而这才是一个戏剧节能够将其活力不断延续的魅力之源。

幕已拉开,永不落下。

◆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A类戏剧与影视学资助。

猜你喜欢

戏剧节剧团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戏剧·乌镇
第14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圆满落幕
第8届中国儿童戏剧节7月开幕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