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改中习仲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
2014-11-28李晓剑
李晓剑
摘要: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法宝。在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许多关于陕甘宁边区土改的思想观点、工作建议并受到了党中央、毛泽东的赞赏和采纳。在土改中,习仲勋及时发现和纠正“左”的偏差,使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改革取得了颇大成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边区的经济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关键词:习仲勋;土地改革;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1]习仲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求实精神是其一生永不改变的本色。在领导解放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土改运动时,习仲勋亲自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把中央的指示精神和边区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及时纠正了边区土改中的极“左”倾向,使土改运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早在1946年9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作为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亲自到关中分区调查体验和处理农村的粮食、土地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清算、减租、减息、献地等方法,使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了土地,从而引导了陕甘宁边区农村减租运动的稳步前进。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以“没收地主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的政策,代替过去“征购地主土地”的政策。
为了传达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精神,部署边区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11月1日,西北局在绥德县义合镇召开了陕甘宁边区干部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做出了彻底完成边区土改和认真进行整党的决议。但同时,在这次会议上一些不正常的情况也逐渐显露。会议没有详细区分老区和新区的不同情况,没有划清地主和恶霸地主的界限。而康生、陈伯达在晋绥地区土改中搞的让“贫雇农打天下坐天下”、“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左”的做法,成为系统经验也在会议上广为流传。这些异常情况,为陕甘宁边区土改“左”的错误的出现埋下了隐患,习仲勋一开始就已经有所觉察,这使他忧心忡忡。[2](P.536)
陕甘宁边区干部会议结束后,各分区、各县随后进行了大规模土地改革和以整党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而一些“左”的做法在一些地方也开始蔓延起来,在有的地方甚至发展到严重程度。
面对新出现的情况,习仲勋马上展开了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一些农村不加区别地平分一切土地,把财产较多、生活较好的农民当土改对象,把已转化为农民的旧地主富农又拉出来斗争,甚至把家中缺乏劳力的公教人员,也定成地主、富农。在延家岔,贫农会上规定谁斗地主不积极,就用乱石头打死。在辛店贺家石工作团所领导的农会上,规定民兵吊地主、打干部。许多群众斗争会上,总是有几名打手,专门捆、打、吊、拷,弄得人心恐慌。习仲勋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土改一到农村,就发生极左偏向。凡是动员起来的地区,多去强调“贫雇农路线”,反对所谓“中农路线”,都是少数群众(不是真正的基本群众)起来乱斗、乱扣、乱打,乱没收财物,乱“扫地出门”。最严重的是佳县,有好几个村庄,连贫农、中农的东西都一律没收。干部家属幸免于斗者很少。张达志家中也被斗,索要银洋。有的烈士亲属也被扫地出门。佳县乱搞不到五天,竟一塌糊涂。习仲勋担忧道:“我看一有‘左的偏向,不到半月,就可把一切破坏得精光。”他举例说:“在机关学校中,也发生‘左的事件,如边保的马夫起来斗争马夫班长,也叫贫雇农翻身。如绥德干校把地主出身的校长夫妇赶走,整出的十几名都是八九岁的干部子弟。虽则事不普遍,但影响所及,人心不安。闹得农村极度紧张,弄得大家都有顾虑。”[2](P.538)
面对陕甘宁边区土改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偏向并呈蔓延滋长的趋势,一些同志汇报工作时,习仲勋总是要仔细谈谈在运动中的防“左”纠偏情况,并再三叮嘱这些同志要在工作中讲政策、纪律,切莫头脑发热。当他了解到安文钦先生(爱国民主人士,曾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也被“扫地出门”时,便严肃批评了这种错误做法,指示要坚决予以纠正。
二、“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敢于揭露土改中出现的极左错误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了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有关土地改革方针政策的确定,也被列为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会议上任弼时发言,对纠正土改运动中“左”倾错误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意见和建议。毛泽东作出结论,认为反右的问题在土地会议等几个会议上已解决了,现在要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在对待中农,对待中小资产阶级,对待党外人士问题上出现了“左”的偏向……在对待中农和中小资产阶级、对待党外人士问题上发生的偏向,共产党员要反对这种潮流。
杨家沟会议结束后,习仲勋到绥德、米脂县传达了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并检查和指导边区的土改工作。1948年1月2日,习仲勋在绥德召集分区党、政、军、土改工作团干部二百余人开会。会上特别提出,在土地改革中要注意纠正在划分阶级时把中农定成富农的过“左”偏向,要随时发现偏向,随时纠正。经过详细具体地调查研究,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习仲勋决定就检查绥属各县土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写信向党中央、毛泽东反映。
1月4日,习仲勋致信西北局并转中共中央,信中反应了土改中忽视老区和新区差别的问题:苏维埃时期的老区,有许多问题与抗战时期情况是不同的。首先是老区成份一般订得高,群众不满意。其次中农多,贫雇农少,平分土地对我不利。如果在老区再沿用地主富农占中国农村百分之八左右的做法,必然会导致错误。习仲勋在信中还提到,绥德分区领导上虽有明确决定,但是,在群众发动起来的地方,一般的都是过“左”。这种“左”的情绪,不是群众原来就有的,而是干部带去的。要将运动引向正确的方向,这还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习仲勋还指出:许多地方是搞群众自发运动,这种为数不多的、盲目的、而为各种动机不纯分子所鼓动起来的群众斗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造成许多脱离群众的恶果。[3](P.364)
由于习仲勋的这封信源于具体详细的调查研究,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旧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毛泽东对来信极为重视,同时心情十分欣慰,他当即于1月9日给西北局回电。电文说他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并提议习仲勋巡视绥属各县,派马文瑞去三边、陇东、关中巡视一周。[4](P.363)
随后,毛泽东对习仲勋的报告信还进行了转发,并希望华北各老根据地也应当注意这些问题。[5](P.364)
就在给毛泽东写完信的第二天,即1月5日,习仲勋便去子洲县检查工作。同时他和延属地委负责同志李景膺、李景林进行了交谈,又约三边分区的同志了解土改运动进展情况,还参加了子洲县召开的土改检讨会。习仲勋在子洲县停留的几天时间里,通过与各地领导座谈和从群众中调查访问,详细了解和掌握了土改中存在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于是,1月8日,习仲勋又致信中共中央西北局,严厉地批评和指出了子洲土地改革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是把中农甚至错把贫农定成富农进行斗争,只要有吃有喝的人,就是斗争的对象。二是地主富农不加区别一律斗争和拷打,用刑很惨,把马刀烧红放在被拷打者的嘴上,也有用香燃油去烧,这是破坏党的政策。肉刑一定要坚决废除,任何共产党员不得违犯,否则应该受到党的纪律制裁。三是凡定为地主富农者,个个必斗——斗必打,打必拷,“大锅里头煮牛头”,把大量时间放在逼要地、富的底财上,将他们扫地出门。四是不艰苦地深入发动群众,而是被搞所谓斗争冲昏了头脑。五是在贫农和中农之间划了一道鸿沟,把贫农团神秘化。六是不能正确对待老党员老干部。七是曲解土地法关于暴力手段没收土地的含义,认为就是要多吊拷人,多打死人,多用肉刑来贯彻土地法令。八是凡搞斗争的地方,大吃大喝成风,既不利于救灾,又浪费了胜利果实。九是在土改运动中干部包办代替多,没有形成群众自觉的行动,要创造党内一种新作风。
1月10日,西北局将习仲勋这份调查报告转报了中共中央。由于当时中央正在着力纠正各解放区土地改革中的“左”倾错误偏向,而习仲勋这封信源自基层、材料真实、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对于中央来说,这是极为重要和及时的。当时主持中央工委工作的刘少奇看完报告后立即批示:“留交中央各同志阅。中央已阅。”[2](P.548)
三、坚决贯彻党的工作路线,对于土改中存在的一切复杂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相应对策
1948年初,到子洲调查研究的半个月以来,习仲勋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占有了大量翔实可靠的事实根据。于是在1月19日,习仲勋就陕甘宁边区近期土改工作中“左”的偏向问题,再次致电毛泽东。习仲勋的这封信,不仅在客观上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且针对不同问题和情况提出极富创见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在这封信中,习仲勋建议,为保护边区劳动英雄,凡劳动英雄与干部家庭在处理前必须经过超一级的批准。鉴于新区和老区情况的不同,老区有些乡村贫雇农很少,在老区就要不怕中农当道,真正的、基本的好群众在中农阶层及一部分贫农中。对于以前的老账,都应当既往不咎,否则会引起社会上极大动荡,对我不利。对于只要不是死心塌地的投敌分子,均采取感化争取的政策。对于恶霸应有明确的定义,不能扩大化,特别不能株连其家人亲属。边区土改要首先解决好人民生计,要同生产救灾结合起来。救灾中要形成一人一户、一村一乡去解决问题的新作风。[6](P.113)
对于习仲勋的报告,毛泽东非常重视,第二天他便给习仲勋复信,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并表示坚决支持习仲勋的纠“左”。根据习仲勋反映的情况,同时,毛泽东还要求华北、华中各老解放区有同样情形者,务须密切注意改正“左”的错误。
在向毛泽东写信报告的同时,习仲勋为纠正对待党外人士问题上发生的“左”的错误,特意和马明方联名发出通知,指出在土改过程中,对党外民主人士的处理,县以上的必须由地委提出意见,经西北局批准。县以下的,须经地委批准后,才能处理。[2](P.551)
由于习仲勋对土改中出现的问题,勤于调查研究,敢讲真话,敢于坚持“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原则,并且他的意见很具有代表意义;当毛泽东思考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在实行土地法的内容、步骤及农会的组织形式问题时,他想到了在基层工作的习仲勋等人,并致电征询他们的意见。
经过仔细调查研究和慎重思考后,习仲勋给毛泽东回电。在电文中,习仲勋首先把解放区作了三类区分,即:“日本投降以前解放的地方为老解放区;日本投降以后至全国大反攻时两年内所占地方为半老解放区;大反攻以后所占地方为新解放区。”习仲勋的这种分发,非常切合实际,因此,他又指出:在不同地区应实行有区别的政策和方法:由于陕甘宁边区中农占有土地多,如果平分,必然会动摇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信心,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故不宜平分土地;老解放区不能搞贫农团领导一切,这种贫农团一组织起来,就必然向中农身上打主意,“左”的偏向也就由此而来;要把发扬民主与土改生产相结合,反对干部强迫命令作风。 [7](P.376)
对习仲勋的这份报告,毛泽东依然特别重视,并经亲自修改后转发给了其他解放区。
总之,习仲勋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本着对党、对革命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深入、细致、具体地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纠正土改中出现的极左错误,向中央反映真实情况,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使得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为其他解放区的土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章[M].
[2]贾巨才.习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 资料(第十八册)习仲勋关于检查绥属各县土地改 革情况的报告[M].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4]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 资料(第十八册)毛泽东对习仲勋关于检查绥属各 县土地改革情况的报告的批示[M].国防大学出版 社,1986.
[5]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 资料(第十八册)毛泽东转发习仲勋关于检查绥属 各县土地改革情况的报告的评语[M].国防大学出版 社,1986.
[6]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 资料(第十一册)习仲勋关于土改中一些问题给毛 主席的报告[M].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7]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 考资料(第十八册)习仲勋关于分三类地区实行土 改的报告[M].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