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共党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
2014-11-28伍启杰,张亮
伍启杰,张亮
摘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苏共与中共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分析苏共在执政期间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更好的坚持执政为民,意义重大,启迪深刻。
关键词:执政能力;苏共;中共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对党的执政能力这一概念首次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科学化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稳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如何面对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更需要对党执政规律进行进行不断总结和探索。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共与中共同样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问题上,苏共对中共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自从二十世纪末苏共垮台以来,世界上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果对这一事件单从制度的腐败、西方政权的影响以及国内特权阶层等单方面进行分析,其结果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苏联的解体、苏共政权的丧失,综合其政治、思想、经济、政策和自身等因素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问题。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与国家的稳定。对于我们所处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与解决这一问题,苏共的垮台、苏联的解体这样历史性的灾难能否发生在我们身上?亡党亡国绝不是危言耸听。居安思危,居危思进。认真全面地总结苏共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组织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保障
加强组织建设是政党一切活动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前提保障。只有依靠完善健全的组织才能够将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贯彻党的纲领与方针政策。因此,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加强组织工作是前提。苏联共产党在组织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党政界限模糊,以党代政,高度集中制导致官僚化现象严重。由于历史原因,通过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苏联共产党的一些组织关系与原则被沉淀下来,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做出适当的调整。党政界限模糊,高度集权的体制促使了从“党政不分”过渡到了“以党代政”,再加上党内领导排除异己,打压异样声音,长期坚持以党代政所产生的“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两大恶果使民主集中制成为空谈。第二,对于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命任人唯亲。在苏共执政期间,对领导干部的选拔通常都是先要在党内商定,甚至直接任命,缺乏对干部能力的考核,忽视群众对干部的评价这一重要环节。由于苏共在领导干部选拔任命过程中缺少科学性,不坚持民主原则,因此很少有党员真正能够代表人民的意愿,大部分的领导干部素质低,干群关系紧张,对苏共执政产生了很大的阻力。这样的干部组织机制直至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也并没有出现相应的转变,甚至变得更为严重。戈尔巴乔夫在对于领导干部的任职上掺杂了很大程度的个人意愿,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导,将追随他的人委以重任,以此来维护和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
苏联共产党错误的组织路线是值得我们深省的。虽然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但是在我们党内依然可以找到类似苏共组织错误的影子。如今中国共产党拥有超过八千万的党员,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基层党组织性质的发展方向正在逐步向普通社会团体性质过度,一部分党员的政治意识淡薄,官僚主义的作风在工作中依然存在。苏共的教训是值得所有马克思主义政党认真汲取的,事实证明,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生命线,政党的组织建设如果出现问题,将会丧失党的凝聚力,直接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定,党的执政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赵紫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政不分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解决,党的领导能力便不能加强,党内工作便不能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善于对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可以说苏共组织路线的错误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 群众路线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生命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的生命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就必须要将坚持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一执政理念贯穿于党的执政过程中。脱离群众必将对执政党带来巨大的危机,苏联共产党在此问题上的教训尤为深刻。有些人认为脱离群众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因为从苏共执政的整个历史上来看,在列宁时期,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反法西斯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与苏共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分不开的。而苏共完全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此时的苏共的指导思想已经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放弃了党的群众路线,使苏共的根本性质变质。在这个时期,苏共的一系列错误思想与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的严重衰退,党与人民矛盾激化,人民对苏联共产党彻底失去了信心,最终选择放弃了苏联共产党。脱离群众,把党从人民群众中孤立出来,再加上党内的矛盾愈演愈烈,苏共丧失了执政的基础,最终走向垮台。正如江泽民所说的的:“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在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说到:“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去了主要的资源,就会出现政治冒险家和投机家。这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基本路线之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无限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会议上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首要的问题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苏共脱离群众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执政党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的结果只有灭亡。人民群众是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党的执政地位才会牢固,执政水平才会不断得到提高。我们应当记住,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政治优势,而作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如今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腐败官员一一落马,受到党纪政纪和法律的严惩。在我们为党加大反腐力度拍手称快的同时,不禁会有一些担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作风腐败问题深恶痛绝,这一现象必然导致干群关系的紧张,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开展一切工作中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只要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相信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反腐倡廉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要务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先进性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对产生腐败现象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因素从根本上做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私有制对统治阶级贪婪欲望的激发和官僚制度这三大方面。并提出了从根本上消灭腐败问题的方法,即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苏联共产党在廉政建设上的失误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廉政思想,在执政过程中逐步的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腐败之风在党内大行其道而没有得到遏制,严重损坏了执政党的形象。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苏共特权阶层正是掌握党的绝对权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特权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所掌握的特权也不断扩张,形成了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政治阶层。而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特权阶层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官僚走资派。在思想上与政治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以个人或少部分特殊群体的利益取代广大人民的利益,官本位思想严重,滥用权力破坏民主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素养淡薄等方面。一边勾勒着社会主义的美好画面,宣传着党员的光辉形象,一边纵容特权阶层为所欲为;一边高呼代表人民利益,一边用权力践踏人民权益以饱私欲。执政党的形象在苏联人民心中大打折扣,人民不愿相信他们所描绘的美好的画面,更不相信苏联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扭曲、官僚化作风以及对权力的不正当不科学的使用,为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时刻敲响着警钟。
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反腐倡廉建设纳入了了党的五大建设中,首次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报告中还强调,对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始终是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充分说明了党对廉政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还说明了党对反腐问题更加坚定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党,任何国外势力想要动摇党的执政地位都不可能。列宁曾说过,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如果对党内的腐败之风不加以重拳打击,任其蔓延,就很容易重蹈苏共的覆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要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深水区,面对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水平,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是关键。群众拥护与支持是维护党稳定执政的基础,是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维护好这一政治优势就要加大反腐力度,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