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2014-11-28覃彩连覃丽灵李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环流热力学案

覃彩连+覃丽灵+李艺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逐渐代替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的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及对师生的调查结果,以“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为例,论述优质导学案的编制及其在合作探究中课前、课上、课后的有效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 合作探究 高中地理 有效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逐渐代替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则主要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如何才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笔者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教学实践及对桂林某中学400多名师生的调查结果,探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编制优质导学案

能否编制适用于课堂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是课堂能否实现高效的前提。优质的导学案应体现策略“优”、程序“优”、内容“优”。

1.策略“优”

调查结果显示:91%的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以学生需要为中心,遵循适量性原则,知识难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题量适当;体现整体性,备课组是一个整体,导学案各部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突出图表结合,加强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重视探究价值,将知识点转化为梯度性的开放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2.程序“优”

8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了备课量。因此,优质导学案需要融汇教师集体智慧,便于全面分析学情,实现资源共享、减轻负担。集体备课流程为:具体分工(落实每节课主备教师)——首次研讨(研透课标、教材、教参、学情、配套练习)——个人主备(精心设计导学案初稿)——二次研讨(备课组集体研究初稿、修改、定稿)——因材施教(适当补充、调整)——反思改进。

3.内容“优”

调查中,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分析同等重要,分别占38%和33%,两者比例约为1:1。而实际编写时只有20%的教师以学习目标为主,60%的教师设计导学案时以重难点分析为主,两者比例3:1。这说明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更加突出学习目标。

导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经笔者实践发现,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包括以下部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温馨链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小结、反思提升。其中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的编制是关键,其内容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大限度实现导学案的有效性。

二、有效利用导学案

在精心编写导学案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导学案“导”的作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利用的有效性。

1.课前以案导学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辅助预习使学习思路更清晰,87%的学生能基本完成预习内容,这说明导学案达到了以案导学的目的。教师提前1~2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法指导完成预习案的内容。要重视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可由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互批,教师则进行抽样批阅。课前批阅可以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便于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节奏。

2.课内以案论学的有效性

(1)有趣的情境导入

富有情趣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结合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既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背景与意义,又能密切学科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力环流”一节中,通过播放“热气球和孔明灯上升”的音频导入,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频走进课堂,日常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上升的原理,从而自然过渡到主题内容。

(2)高效的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课堂讨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时课堂比较“混乱”,教师则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荐一名代表将本组探讨的思路、证据、结论向全班同学汇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性,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导学案与多媒体有效结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导学案教学效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多媒体的应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纸质导学案只能提供有限的图表、文字,而对于动态图片、动画、音频等是受限的,因此导学案应与多媒体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在“热力环流”一节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玻璃缸内热水盆和冰块盆的环流实验、海边拍照站位错误的动态图片、“军港之夜”歌曲、海陆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动画等,冲击学生视觉,直观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②有的放矢,让学生自己讲。高中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学生去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的交往为同伴提供了易于接受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热力环流”一节中,海陆、城郊、谷顶的热力环流形成具有相通性,只须选取其中一种进行较详细的讲解,给学生指明方法和思路,学生便可结合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和梯度性问题,将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地讲解,其他小组可以纠错、补充,竞相发言,不断完善。

③活用导学案,体现课堂生成性。对于导学案的使用,60%的教师全部按导学案的思路讲解,而66%的学生希望必要时教师引导利用,而不是完全按照导学案教学。说明教师不能被一案所“困”,在活的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地理的生活性。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课堂变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热力环流”一节中,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析学校(位于山谷)晚上为什么比较冷。

④有效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适时进行引导。42%的教师认为,目前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探究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时紧张。课堂一旦放开,就可能出现易放难收的局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调节者、引导者的作用。备课时要根据探究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张弛有度、放收自如,不能完全放开给学生自己讨论,也不要矫枉过正,限制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上适时地进行点拨,既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又防止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在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内部进行诱导和点拨,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如“工业区和绿化带的修建”,应引导学生厘清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对于重点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需要精讲,如“气压值的比较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应讲清垂直和水平比较的思路。

⑤关注学生动态,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动力。调查中,50%的学生在展示环节不敢发言,这说明学生缺乏自信心。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态,包括眼神、情绪、举止等。探究的课堂不是几名优秀的学生配合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要特别关注跃跃欲试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踏出一步。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及时强化,对学生及时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念。

“热力环流”教学中融入了实验、动态图片、声音、诗文,结合了热点问题、学校地理位置,根据导学案设计的梯度性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事物的运动规律,当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疲倦时引入一段动听的音乐或诗文朗诵再次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投入到讨论中来,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及时的能力检测

通过讨论、点拨、精讲后,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有两种检测方式:一是回到预习案处,看学生是否能解决课前疑问;二是做训练案相关练习,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在“热力环流”一节中,通过编写导学案时的学情分析,知道学生对“气压的比较”有困难,因此在预习案和训练案都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题,通过检测看是否已突破这一难点;还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好的Flash动画在电脑上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课后以案促学的有效性

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复习有较大帮助,这与前面调查的约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可以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相对应。课堂上没有完成的训练案可在课后完成,同时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可优化教学。导学案使用后教师应收上来批改再发给学生,课后批阅可以反馈矫正,及时落实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从而提高“教”与“学”环节的有效性。导学案涵盖了学习要点、重难点分析、典型例题,因此要注重课后的有效利用,定期装订成册,便于回顾知识,易于复习。

三、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1.整体效果

70%的学生认为,实施导学案教学对地理学习有一定帮助;60%的教师认为实施导学案教学对三年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这说明学生和教师对于导学案教学的效果是肯定的。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在重点班和普通班显著性水平差别不大,说明导学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使用效果差异不显著,具有广泛适用性。

2.能力提升

与传统教学相比,82%的教师认为导学案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9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73%的学生对采用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好评,60%的学生认为地理导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说明导学案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一节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实现了其有效性。一是教学有效果,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材料情境及梯度性问题,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解答生产、生活的局部环流问题。在实验、多媒体演示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城市风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实现三维目标。二是教学有效率,以导学案为载体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三是教学有效益,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地理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分析、推理、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3.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目前制约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的因素很多,其中50%认为是课时紧张,20%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讨论不起来,20%认为是学校教学设备跟不上,10%认为是该模式学习不到位。53%的学生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前预习时间不足,2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信息获取困难。这说明在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重新调整时间安排,如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加强校际合作以减轻教师负担;应完善图书阅览室,增进多媒体设备,便于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总之,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在编制优质导学案的基础上,“有效”体现在效果、效率、效益上,具体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与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评价方式等,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索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为提高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门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学生应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大胆融入合作探究中,减少依赖性,认识自身的主人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亚婷.导学案编制有效性研究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12(9).

[2]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鄂傲君.高中地理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方法探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6).

[4] 叶慧.浅谈导学案使用的误区与矫正.地理教育,2013(1).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环流热力学案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热力开季
渐近夏日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名师开讲:2017年高考数学命题热力榜
谜底大揭秘
“比例尺(一)”导学案
变压器并联运行在旁路带电作业中的应用
德行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