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教育实践背景下高考志愿填报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2014-11-28徐建伟

关键词:志愿新课改问卷

徐建伟 徐 进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2012年,全国越来越多的省(市区)推行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纳入高校录取标准的新课改方案,新课改对高考及填报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是广大考生及家长最为关注的。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选拔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推出了“新课改高考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改革效果明显,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全国许多地方被成功借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扩大了学生与招生院校的自主选择权。浙江省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是在改革以往高考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它保留了过去高考方案中“3+X”的主体,同时又逐步向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试评价新体系过渡。[1]

填报志愿是继高考之后的又一次考验,选择高校与专业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成才方式和成长理念。志愿填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录取结果。在新课改教育实践背景下,由于高考和录取进程都有重大变革,研究考生填报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对“新课改”改革先行的众多省市既是一种有益补充,同时对其他即将推行改革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课改教育实践背景下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省高校在校2013级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按照分层群抽样的方式,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科技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林学院、浙江海洋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温州大学、嘉兴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台州学院等20所省内高校各抽取50名大一本科新生进行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经过筛选,共收集有效问卷954份,回收率为95.4%。按照调查对象的性别划分,男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0.99%、女生占59.01%。就被调查者就读的专业而言,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学院、专业等状况;第二部分是由5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涉及考生志愿的填报、高校信息渠道的获取、考生填报高校时主要得到的指导情况、考生填报志愿主要考虑的因素以及考生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招生咨询服务等方面。本次调查的调查员由各高校招生办负责选拔和培训。

(三)分析工具

数据录入问卷星调查问卷中,做一般描述性统计。

(四)研究质量及局限性

研究质量方面,每一份问卷中不涉及学生真实姓名,填写完毕后由被调查者亲自交于辅导员老师,当场密封,以消除被调查者顾虑。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按照调查设计,样本容量、样本的代表性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都通过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然而,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仅限于浙江省主要高校2013级新生,因此调查分析的结果更多地是体现2013年招生宣传的特点。同时,由于2013级新生未能全部参加本次调查,因此本次调查尚不能完全精确反映全省2013级考生填报志愿的全貌。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考生报考所在高校志愿填报情况分析

首先,针对浙江省2013级各高校学生,调查他们所在学校是志愿填报中的第几志愿。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考生报考所在高校志愿填报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志愿填报所在高校的占56.7%;第二志愿填报的占23.56%;第三志愿填报的占11.24%;第四、五志愿填报的比较少。可见,第一志愿是顺利录取的关键,第一志愿填报是否合理、恰当,往往决定考生能否被顺利录取。同时,平行志愿作为浙江省新课改后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主流,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风险,使学生学业水平与相应高校社会公认度相对应,高校和考生获得“双赢”。

(二)考生获得报考大学信息的途径分析

如何获取报考学校信息对于考生的选择极其重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浙江省高校2013级学生在“获得报考大学信息”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具体见表2。

表2 获得报考大学信息的途径

数据显示,考生通过省考试院出版的《普通高校招生》获取招生信息的占65.97%;通过学校招生网获取的占45.8%;通过学校招生宣传材料获取的占32.98%;;通过电话或网络咨询占24.24%;家长及社会的评价占15.15%;高中教师的宣传占9.44%;其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招生咨询会、大学教师或学生的宣传、实地了解所占比例比较小。可见,获得报考大学信息的途径是考生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一环。在学生获取有关招生信息的多渠道中,省考试院出版的《普通高校招生》、学校网站以及学校招生宣传材料占据了极高的比重。考生及其家长比较重视收集官方或高校的权威信息,其他资料作为相关的辅助材料。

3.考生填报高校时主要得到的指导情况分析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复杂的选择,高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面临着较多的迷茫和无助,大多数考生需要外界的指导和帮助,当前考生志愿填报时有来自各方面的的影响因素。具体见表3。

表3 填报高校时主要得到的指导情况

调查显示,考生在报考志愿时自己做主的比例很大,占总人数的71.21%;受到父母及高中班主任指导也较大,分别占42.31%和12.94%;其余所占比例比较小。可见,考生自我意识较强,在填报志愿时大多数考生都能自己最终决定,但志愿填报过程中受自己父母和班主任影响很大。

4.学生填报学校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

考生在选择学校时,调查问卷中,对学生填报学校过程中,影响学生择校的因素做了调查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填报学校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学校所在城市的区域位置是考生填报志愿时考虑的首要因素,高达59.11%;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历史及学风也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分别是39.72%和34.58%;学校就业率和学校基础设施也是比较突出的影响因素,分别占22.08%和19.63%。可见,考生的志愿填报是以未来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为预期的,考生不仅看重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历史及学风、基础设施等,更在意学校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区位优势等。

5.考生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招生咨询服务分析

问卷对“考生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招生咨询服务”做了调查分析,试图了解考生最需要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咨询服务。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招生咨询服务(多选)

数据显示,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是学校学科专业详细介绍,占77.33%;考前志愿填报指导、学校招生政策和录取结果查询,分别为35.42%、29.63%和28.34%。可见,考生非常重视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高校提供这方面的咨询服务也最为迫切。同时,考生对高校的招生动态和政策也非常关心,这样可以避免因盲目填报而与好学校和好专业失之交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浙江省新课改教育实践背景下的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和学生高比例填报第一志愿的相关性极其显著。高校和考生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平行志愿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风险,使生源质量与相应高校社会公认度相对应。

2.高考志愿填报主观上是由考生自己做出决定,父母、班主任等对其填报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力。客观上考生是非常重视各方面高考信息收集的,对省考试院、高校等官方发布的信息较敏感。

3.考生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主体。填报志愿的结果与学校区位优势、办学特色和质量以及对未来就业的预期等有极高的相关性。

4.考生填报志愿非常重视所选择专业是否与自己的兴趣、性格相符。

(二)建议

1.把握有效落差原则,注意志愿梯度,填好平行志愿

所谓的平行志愿即并列志愿,考生要本着“分数优先”的原则,通过认真的思考后向学校投档,这一措施能杜绝“志愿优先”引发的负面影响,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为考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效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提升了录取的几率。而现行的录取体制是投档数略大于高校招生计划数,因此平行志愿只能降低风险,却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慎重填写志愿学校的排列顺序。另外,所填报的5所平行院校志愿设有适当的“梯度”,被投出的机会就会减少,可能全都投不出。所以考生要把握有效落差原则,注意志愿梯度。

2.重视考生主体作用,明确自我实力定位,切忌盲目跟风

在新课改教育实践背景下,高考志愿的填报仍然是一种个人行为,考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小觑。另外,考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考生家长的引导十分重要。考生家长要同考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双方要站在彼此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考生家长可以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要充分考虑考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在给出中肯建议的同时,最好以考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考生要以个人实力和掌握的信息为依托,辅之以别人的正确意见,不盲目跟风。同时,对希望进入的院校进行对比评估、详细了解想报专业的录取情况。

3.放宽自己的眼界,理性面对地区差异

新课改教育实践背景下,很多省份对传统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我们要认清形势,以理智的态度来面对新课改形势下考生填报志愿自主选择权的增大。填报志愿的考生必须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换言之,能够促进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2]选择院校时要放宽自己的眼界,不能一味追求院校所在地区的发达程度,选择的区域范围越大,落榜的几率就越小,与此同时能够提升志愿的“质量”。

4.正确看待专业“冷热”,以择业标准和自我发展为导向

在专业的选择上,考生更是要基于职业选择角度出发来合理选择专业,切忌盲目选择,这样会给毕业之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考生要有“慧眼”辨认一些院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因为专业知名度以及行业的认可度能够对考生未来学习以及就业情况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考生在填写志愿的过程中要了解所报考院校以及专业的培养方向与目标,同时也要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特长。

[1]王湖滨.地方高校招生形势及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34-37.

[2]黄乃祝,肖地楚.彰显教育公平 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6):49-51.

猜你喜欢

志愿新课改问卷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问卷网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